拜北京孔庙与国子监

蜀都闲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蜀都闲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176625</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之北京春意盎然,大街小巷繁花似锦。唐代薛存诚《御题国子监门》诗云:“宸翰符玄造,荣题国子门。笔锋回日月,字势动乾坤。”素闻北京孔庙与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大有可观,虽心仪已久,亦常来往帝都,却与此失之交臂。今值美好季节,欣然前往东城专程参拜,以遂夙愿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雍和宫十地圆通牌坊往西,便入国子监街。此街形成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孔庙与国子监在此建成。一牌坊跨街而立,名唤成贤街。盖因此街明属崇教坊,清属镶黄旗,称成贤街,民国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中曾改称红日北路九条,后复称国子监街。街长680米,宽12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行数十米,国子监牌坊迎面而来,街北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与国子监。孔庙为元、明、清三代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之所,国子监乃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与朝廷教育部。街旁石碑矗立,其上刻字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余以为国子监街四座牌坊与下马石碑,可谓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之物证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先师门,虔诚朝拜北京孔庙。此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历四年建成。先师门院内,正面矗立孔子行教像,来此参观者莫不顶礼膜拜。西侧有清代进士题名碑118通,余观碑上,刘墉、纪昀、林则徐、翁同稣、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名人皆列其中,果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仰观孔子行教像,圣人目光深邃远望,口微张,双手合于胸前,似在讲授儒学。恰似唐代李隆基诗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孔子之儒学为学校教育之必修。孔庙与学校合建一处,乃古代教育突出特点。北京孔庙西与国子监相邻,构成“左庙右学”之制,堪称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占地两万余平米,中轴线上为三进院落。过孔子像身后之大成门,前方次第为大成殿、崇圣祠。余曾参拜全国各地数十座孔庙,尤有遐迩闻名之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四川富顺孔庙等。若论年代久远或规模宏大,北京孔庙未可与之争锋。然其独有之皇家气象与格局,则非其他孔庙可比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行至大成殿前,一古柏铁干铜枝,虬曲苍劲,名唤“触奸柏”,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至今已逾700年。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经此树下时,狂风骤起吹动树枝,掀掉其乌纱帽。后人云此树有知可辨忠奸,遂称其为“触奸柏”或“辨奸柏”。此事虽属巧合,然亦彰显世人祈盼良相好官之愿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以降,孔子儒学渐成主流价值观。自汉武帝后更被历代皇帝奉为圭臬。宋代王安石诗云:“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此处之孔子赞碑,乃康熙1686年为颂孔子功德,作《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称“孔子之为万古一人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踱入大成殿,此乃孔庙核心建筑,重檐庑殿顶,为供奉孔子神位与祭孔时帝王行礼之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曾毁于战火复重建。观殿内金砖铺地,规制为最高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御匾,均为皇帝亲书对孔子四字赞语,皆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欣入集贤门,此即国子监,院内东西设井亭,东侧持敬门与孔庙相通。余观东有儒学鼻祖与教育家庙堂,西存古代最高学府,其一脉相承,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在,当今时代仍受世人尊崇与爱戴。领导人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新论断,可谓精辟卓见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子监东西六堂立有乾隆石经,此乃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之统称,包括《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尔雅》、《孟子》等。经文六十余万字,皆为雍正时江苏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写楷书,乾隆时历三年刻石共189通,为吾国现存最完整官刻儒家石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太学门便见琉璃牌坊,此乃北京唯一专为教育而设之牌坊。炎黄子孙历来尊师重教,如李商隐《无题》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其彩画极华美,正面额书“圆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皆乾隆御题,乃中国古代崇文重教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琉璃牌坊便为辟雍,此即国子监中心建筑。辟雍始于西周,乃天子为教育皇子皇孙所设之大学,此制遂传,如汉代班固《辟雍诗》云:“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国子监辟雍建于乾隆四十九年,位于中轴线中部一圆形水池中心之四方高台上,乃一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为皇帝讲学之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子监轴线东西两侧之四厅六堂,构成传统对称格局,为中国现存唯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其核心建筑辟雍,大殿面积约310平方米,以“金砖谩地”,中无柱梁,宽敞华贵。正面横匾及楹联为乾隆御书,其余匾额为道光、咸丰亲题。殿中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皆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设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辟雍至彝伦堂,其建于元代,为国子监藏书之地。此建筑原名崇文阁,明永乐年间重修后改名彝伦堂。乾隆建辟雍大殿前,此乃皇帝讲学之处,正中置有宝座。“彝伦堂”横匾为康熙御题,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为国子监最大之厅堂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步辟雍东侧之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原状陈列展,古人授课现场历历在目,恰如欧阳修“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之论也。余观其中尤有率性堂场景栩栩如生:率性堂为国子监之高级班,坐者为助教与学正二师,生恭立师侧请教问题。若对师所授质疑,为示尊敬,生须跪于师前提问,此即师道尊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英国伟大史学家汤因比曰:“在近6000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它们之中,唯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延续至今。”中国文化得以一脉相传,得益于重视教育之传统。余以为国子监堪称中国古代教育之典范,在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推动教育发展中,可谓功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历史局限性,国子监教育模式、管理方法等日益陈腐落后,终被历史扬弃。1905年,国子监终结其历史使命,中国高等教育随之翻开新篇章。窃以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子监校址犹存,其基本理念及某些具体方法仍闪烁光芒。若循毛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挖掘整理用于今之教改,善莫大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