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与同济大学的深厚情谊始于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 1940年,同济大学为躲避战乱内迁至李庄,当地民众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热情接纳,开启了双方长达八十余年的历史联结。 1940年,同济大学历经多次迁徙后,因李庄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的邀请迁至此处。当时不足3000人的李庄腾出庙宇、民宅(如禹王宫、东岳庙等)供师生教学与生活,并陆续接纳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所机构,使李庄成为战时四大文化中心之一(重庆、成都、昆明、李庄)。</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在李庄6年间增设法学院、造船系等,培养毕业生700余人,并建立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惠及当地子弟。学者如梁思成、林徽因在此完成《中国建筑史》等著作,梁思成还借鉴李庄旋螺殿的力学设计用于联合国大厦顶部。</p><p class="ql-block"> 2006年,同济大学出资修建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帆形碑铭刻双方患难与共的历史,现为古镇重要景点。2005年起,同济大学派遣支教团赴李庄中学,并设立推荐入学名额。2016年开院的李庄同济医院进一步深化合作。李庄现为“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法学院等院系定期组织“寻根之旅”,追溯抗战办学历史。</p><p class="ql-block"> 李庄与同济大学的情谊既是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缩影,也是校地互助的典范。从学术避难所到现代合作,这段历史通过纪念碑、教育项目等持续焕发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