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作者 李木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 AI</b></p> <p class="ql-block"><b>目录</b></p><p class="ql-block"><b>孔子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b>十五而志于学</b></p><p class="ql-block"><b>孔子葬母</b></p><p class="ql-block"><b>孔子见老子</b></p><p class="ql-block"><b>孔子也欣赏聪明的美女</b></p><p class="ql-block"><b>马厩失火与对盲乐师的接待</b></p><p class="ql-block"><b>(注:此篇为演讲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的诞生</b></p><p class="ql-block"> 关于孔子的诞生,历史上大多的记载都带有神秘的色彩,以为既然是天下最大的圣人,其诞生必然应当与普通人的诞生迥然不同。纵览各种说法与记载,我以为还是司马迁的记述,最接近孔子诞生的真相。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在“祷于尼丘”(即现在的曲阜尼山),“野合而生孔子”。</p><p class="ql-block">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迎娶颜氏女颜征在,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没有爱情可言。而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少女,能够心甘情愿地嫁给一个六十多岁的男子,却往往会有某种浪漫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她只看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英勇盖世的男人。她虽然没有明确地向他许诺过什么,但是叔梁纥一定感觉到了她对自己的好感与崇拜。</p> <p class="ql-block"> 于是年迈但却仍然英气逼人的叔梁纥,无需媒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径自走进颜氏的大门,直截了当地求婚了。他知道颜家有三个女儿,他知道那第三个女儿会出乎父母的意料而“挺身而出”。</p><p class="ql-block"> 还是司马迁厉害,他知道即便是孔子,初生之时也不过一个普通的婴儿罢了。他在《孔子世家》的开头,有一段关于孔子出生的简捷明了的概述:“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姓。”</p><p class="ql-block"> 其中“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是说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陷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五而志于学</b></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一生,既是教学的一生,更是学习的一生,真可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从小养成的好学的习惯,则使他受益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名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则已表明,他已经在他少年时代的结束时期,有了从小人儒进步到君子儒的觉悟,并且开启了一生学习不辍的道路——虽然这还有漫长而坎坷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的一生里,有许多好学的故事至今还在教育、感动着我们。如《论语·八佾》就记载着孔子“每事问”的事迹:“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p><p class="ql-block"> 堪称经典的,还是孔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p><p class="ql-block"> 师襄也许一生也没有见到能够如孔子这样学琴的人。本来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不满足。在听了师襄的弹奏之后,孔子就下定决心要向师襄学习,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孔子在琴声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推开窗子,向着遥远的天边抬头仰望,许久,才若有所思地说:“我已经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这样的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此语一出,师襄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二十七岁的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葬母</b></p><p class="ql-block"> 树有根,水有源。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深刻影响的伟大人物,当然与他的少年时代有着绝大的关系,犹如一列庞大山系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形成,又与一位平凡而又非凡的母亲紧密相关。当我们世代传颂孟母的贤与慧的时候,是不应当忽略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的。</p><p class="ql-block"> 颜征在无疑是一位敢干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又勇于牺牲、有决断的女性。当自己的丈夫在孔子只有三岁就撒手人世的时候,是她果断决定搬家到鲁国国都曲阜,含辛茹苦,胼手胝足,让儿子从小就有了一个接受最好教育的环境。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这位母亲的崇高形象,仍然感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正当少年孔子向着一个更加广阔的人生领域迈进的时候,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悄然而至: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母亲积劳成疾不治而逝,这个世上自己惟一的依靠与亲人永远地走了。</p> <p class="ql-block"> 鲁国国都曲阜上上下下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他们要知道,郰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那个在少年时代已经获得博学之名的孔丘,会怎样处理母亲之死,他会懂得礼仪并按照礼仪处理好颜征在的丧事吗?孔子并没有让极度的悲伤击倒。他心里暗藏着一个心愿:一定要让辛苦一生的母亲与父亲合葬,也要为生前饱受非议的母亲正名。</p><p class="ql-block"> 他遍访几乎所有的亲戚熟人,还有鲁国的各界人士,连一点蛛丝马迹也不放过。</p><p class="ql-block"> 终于,这样一个孤儿为了母亲寻父葬址的举动,感动了大家,也在鲁国传扬开来。有一天,郰邑车夫(《史记》中作挽父)的母亲找到孔丘,告诉这位少年,她知道叔梁纥所葬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这个热心的母亲告诉孔丘,她与他的母亲当年是邻居,关系也好,而她的儿子当年曾经参加了叔梁纥的葬礼。</p><p class="ql-block"> 泪流满面的少年,这个玉树临风的大个子,一下子跪倒在车夫母亲的面前,叩谢再叩谢。这位好心的车夫的母亲,叫来自己的儿子,一起领着已是孤儿的孔丘,赶到防(现在曲阜东十三公里的防山),将叔梁纥所葬的位置,清清楚楚指给他看。 </p><p class="ql-block"> 少年的孔子终于将一生作难、却在三十多岁的盛年就离世的母亲与十多年前去世的父亲合葬于防,也就是现在的梁公林。孔子的异母哥哥孟皮,也挨着父母葬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我曾数次拜谒远在曲阜城东十余公里的梁公林。它南对防山,北临泗水,远远望去有古柏如云。金代有庙奉祀,元代刻碑并立石仪,现在更是成了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礼记·檀弓》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之前,“墓而不坟”,埋葬后没有明显的标志,四方之人无法识别。正是孝顺体贴的孔子,以父母合葬并筑起高四尺的坟起,开创了夫妇合葬并筑坟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见老子</b></p><p class="ql-block"> 距离今天已经2532年的公元前518年,中国发生了一件美丽的事情:33岁的孔子专门赶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现在的河南洛阳市——会见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50多岁的老子。这既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两位文化大家的相会,也是世界上两颗伟大心灵地相互照耀。</p><p class="ql-block"> 已经开门办学的孔子,早就有拜访老子的愿望。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多次向自己的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心愿:“你们知道吗?雒邑有个了不起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还有人叫他‘老聃’,我却尊称他为‘老子’,是个比我博学的人,博古知今。比如说‘礼’吧,你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已经研究得十分透彻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老子知道着更多关于‘礼’的知识呢,真想领着你们去向他好好地学习学习!”有时,孔子还会在讲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说起雒邑:“那可是我仰慕的周公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是商周以来的礼仪、文物、典籍等荟集之地。那个老子,就是掌管这些书籍与文物的图书馆馆长与历史博物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从鲁国国都曲阜到周天子所在地雒邑有千里之遥,这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老师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但是孔子想去朝圣雒邑、拜见老子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们,还让同学们产生了对于雒邑与老子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正好在孔子的学生里面,有一个贵族出身、名叫南宫敬叔的,实在不忍心看着他的老师日思夜想,便面见鲁昭公,建议他资助孔子的学习之旅。鲁昭公一听,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呀,我也听人说那里有个无所不知的老子。”便派了一辆马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的童仆,并让南宫敬叔陪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知道鲁国的孔子要来拜访,老子也是高兴得很。他也早已听说孔子的博学好学,还知道孔子正在办着学校,琢磨着有好多问题要与孔子交流切磋。老子让弟子们预先将图书馆与博物院,还有通向城外的道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并让弟子们套好了车,早早地迎接在城门口上。年轻的孔子好激动啊,赶快下车,手捧着送给老子的礼物一只大雁,领着南宫敬叔快步走向心仪已久的老子。</p><p class="ql-block"> 在闻名全国的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里,就记载了这个故事。连鲁迅先生都珍藏过这块石头的拓片呢。</p><p class="ql-block"> 石头上刻画着栩栩如生的场面:两个人都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肥大的长袍。孔子双手捧着一只大雁,既是见面礼也是拜师礼,而拄着曲足拐杖的老子的身后,有一辆载着文物书籍的车,车后还有三个人,都捧着简册典籍。</p> <p class="ql-block"> 那真是如饥似渴啊!孔子在老子的陪同下,走遍了雒邑的大街小巷,他要看看这个曾经无比昌盛的都城,体会周礼的味道。那个经历了一切也看透了一切的老子,从心里是有些喜欢身边这个好学上进的青年的,他要用实际的事例与实践,让孔子体会与学习真正的周礼。</p><p class="ql-block"> 老子还专门领着孔子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叫相礼助丧。</p><p class="ql-block"> 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正宗的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或者孔子也想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一下自己所学的周礼。真是有缘,或叫百年一遇,送葬途中竟然发生了日蚀现象(我想应当是日全蚀)。</p><p class="ql-block"> 正当孔子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老子从容地下令放下灵柩,并令送葬的所有人员停止哭泣,并大声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待日蚀过后才能再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在雒邑的这些日子,几乎每一个晚上,老子与孔子都会叙谈到深夜。</p><p class="ql-block"> 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仁爱”的话题。两位中国最有良知的先贤,都向往仁爱,也在各自的心里,对于这个争斗不息、争战不已的时代,怀着一份没法割舍的仁爱。但是,他们的仁爱思想是不同,也在这样的深夜里有过相互尊重又互不相让的争论。</p><p class="ql-block"> 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p><p class="ql-block"> 分别是恋恋不舍的。老子还是送出了城门外,并对他所喜欢的这位青年思想家反复叮咛:“你所研究的学问,都是前人的创造,他们的人与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言论与思想还在。</p><p class="ql-block"> 时运到了,君子应乘时而起;时运未到,任你本领再大,且千方百计,仍不为世所用。我听说,真正的富商大户,是要如穷人一样简朴;有大德的人,表面上反而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 所以,你应该少一些骄狂之气,祛除一味地渴望建功立业的多欲之心,更要少一些试图改造这个世界的幻想,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还有,你那个功名利禄之念,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保重吧小伙子。”</p><p class="ql-block"> 这次雒邑之行、特别是与老子的相见,对孔子帮助很大,让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与见解,也让他常常地会怀念起这深刻而又亲切的人来。</p><p class="ql-block"> 孔子学习回来,他的学生也日渐多了起来。他常常会向自己的学生们谈起他想念的老子来:“我知道鸟能飞,但常被人射下来;我知道鱼能游,但常被人钓出来;我知道猛兽会奔走,但依然常会落入罗网陷阱。</p><p class="ql-block"> 只有龙不是我们所能知晓的了:它能云里来、风里去,变幻莫测,无人能识其全貌。这次见到老子,他远远超出我的想像。我想,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子也欣赏聪明的美女</b></p><p class="ql-block">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是宋国的公主,也是春秋时代最为知名的漂亮女性之一。她注定要成为生前帮助孔子、死后却要为孔子惹来无穷麻烦的女子。就是这个南子夫人,为孔子凄凉的流亡之旅,抹上了一缕淡淡的暖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卫灵公是亲自到卫都的郊外,去迎接冲出匡、蒲之围的孔子一行。</p><p class="ql-block"> 被一国之君迎至郊外,这可以说是孔子十四年流亡生涯中仅有的例子,而获得这种礼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南子夫人的鼓励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对于孔子一行的入住卫国,南子夫人当然是最早知道的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孔子没有携带夫人,南子也就不好申请与孔子相见。可是孔子很大的国际声望,孔子清远的磬声,还有他的一班生龙活虎的学生们,都让活泼好奇的南子夫人产生了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子见南子”,其主导是南子,是南子要见那个大名鼎鼎的孔子。不仅想见孔子,还很迫切。</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对于南子要见孔子的事情说得很详细。是南子先派了一个使者去见孔子,传达了南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不愧为写史的圣手,南子想见孔子的口气栩栩如生——“各国的君子(请注意,人家南子要见的是“各国的君子”,并不是污七八糟的人),凡是看得起我们国君卫灵公,愿意与我们的国君建立像兄弟一样交情的,必定会来见见我们的南子夫人。我们的南子夫人说了,她也愿意见见您。”</p><p class="ql-block"> 瞧这个俊俏的女子,说话多么得体。虽然她与卫灵公相差三十多岁,可她却将自己对丈夫的爱,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我爱我的丈夫,你们要是想与他建立兄弟般的情谊的话,那就得来见见我,我要考察考察。</p> <p class="ql-block"> 在古时有文字的记载中,对于南子夫人的评论负面的较多,甚至用了一个很恶毒的贬词,其证据就是她的初恋曾经是宋国一个叫公子朝的美男子。</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司马迁,记录得多么详细:“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p><p class="ql-block"> 虽然周礼中有着男女有别、授受不亲之类的规定,可是绝不死板的孔子,还是抵抗住巨大的舆论压力,果断决定接受南子的盛情邀请。这次会见,虽不能与老子孔子的会见相比,却也有着独特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其过程真是有声有色,至今重现仍然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盛装的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等待,微仰着头,脸上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气息,眼睛里有着温和的水意。</p><p class="ql-block"> 孔子来了,南子夫人想不到会是如此魁梧高大,儒者,又有着武士的神采。</p><p class="ql-block"> 只是宽大的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满含着沧桑,头发也已经斑白。她已经有了站起来迎接的想法,却还是按照礼节静静地坐着。孔子进门后,似乎先闻着了南子夫人那清新的气息,便面朝北叩头行礼。</p><p class="ql-block"> 南子夫人在帷帐中起身,回拜了两拜。她回拜时,所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撞击的清脆声响。不只是寒暄,还有真诚的询问与回答。旅途的劳苦,匡蒲之围的惊险,甚至孔夫人在鲁国的情况,大概都会涉及到的吧?</p><p class="ql-block"> 子见南子之后,首先表示不满的是子路。直率的子路一脸的不满,径直质问起来:“老师,这种人怎么可以见呢?社会上可是传说着她的不少绯闻!”看着满脸不高兴的子路,孔子只得郑重地解释说:“我所否定的人、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不但人讨厌他,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我是不会与他来往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南子夫人不是这样的人,也不是你们议论的那种人。南子夫人的好也是明摆着的,她是个聪明的美女。且不说卫灵公十分地喜爱她,就是查查卫国的历史,她也没有什么劣迹。卫灵公敬重我孔子,南子也敬重我孔子,难道一个国君敬重一位君子是美德,而一位女性敬重一位君子就成了一桩罪状?”</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学生中没有女性,他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话,但是南子夫人在孔子心中留下的愉悦是肯定的。我倒宁可相信,与南子的相见,或许会是对于孔子妇女观的一次矫正与深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厩失火与对盲乐师的接待</b></p><p class="ql-block"> 在鲁国当大司寇的孔子,已经相当阔气了。只是阔气的孔子仁心不改。有一天他上朝回来,家中的马厩失了火。看到被火烧得一片狼藉的现场,孔子只是十分焦急地问有没有人被烧伤,不问财产与马匹。听说没有人受伤,孔子才将心放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他这种关心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修养,并没有新闻监督,也没有上级的规定,更没有什么群众的眼睛,只有“人”在他的心里放着。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出行时外孙女的安全带出了故障越缠越紧,就在外孙女吓得大哭的时候,姥姥找出剪刀嚓嚓几下就铰断了安全带。</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是新车,换个安全带要两百美元”的劝阻,姥姥理直气壮地说:“管他什么美元,孔子在他的马厩失火时就只想到了人。”</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孔子与盲乐师师冕的故事很著名。师也就是大乐师,在春秋时代是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因为那时特别重视礼乐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个叫师冕的乐师,佩服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有一天来看望孔子,想就有关音乐礼仪方面的事情进行研讨。研讨的具体内容,历史书籍已经没有记载,倒是记录下了孔子对于这个盲乐师的接待。</p><p class="ql-block"> 孔子先是早早地出来等着这位盲乐师。盲乐师来了,孔子快步迎上前去,一把将他扶稳,又轻又慢地领着他往里走。要上台阶时,就告诉他脚下是台阶。那时还不时兴板凳,是在地上铺了席子。到了席位前,孔子就轻声地告诉他席位到了,请坐下吧。</p><p class="ql-block"> 坐了下来,孔子又详细的一一介绍在座的人,而且还要将每个人的方位,也就是在前还是在左在右,都向师冕说得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等到师冕走了,学生子张就问老师:“这就是同瞎子乐师讲话的方式吗?非要这样繁多的规矩、处处都要言语一声?”孔子肯定地说:“当然要这样做,不仅对待有职位的乐师这样,就是对待一般的盲者,也应当这样。”南怀瑾先生曾经讲过释迦牟尼的一个故事来与孔子接待盲乐师相对照。</p><p class="ql-block"> 孔子,释迦牟尼,都在一个高级的境界上。这个境界的精髓,就在于以仁爱之心平等待人,尊重人、体贴人、帮助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遇见穿丧服孝服的、戴礼帽穿制服的贵族和瞎了眼睛的人,哪怕他们是年轻人,孔子也会马上站起来,脸上涌起了严肃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如果经过他们身边,一定会快走几步,不敢多看,也不忍多看,绝不去打扰别人的忧伤与痛苦;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从未曾吃饱过;孔子如果在这一天里吊过丧哭泣过,就不再唱歌。</p><p class="ql-block"> 至于对于戴礼帽穿制服的贵族也这样对待,我想孔子这不是对他这个人,而是他的帽子与服装代表了国家制度,有某种国家的象征,所以才庄重对待。</p><p class="ql-block"> 乍一看,这些都很简单,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仔细思量,却并不简单的。淋过社会的风雨,再经过时代的变故,人心往往会变硬结趼。同情又尊重弱者与悲伤者的孔子,却用他那颗明净的心照出着普通百姓的疾苦、弱势群体的不易,并真真切切地用心去体察体贴。</p> <p class="ql-block"> 孔子的仁,最重要的是爱民。</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仲弓问仁,孔子郑重地告诉仲弓,一定要平等待人,出了门,对任何人都要礼貌、尊重,不管是国君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如看待贵宾一样;而使用百姓劳作,要像承当重大祭祀典礼一样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最后达到不怨天尤人,也不致招到别人的怨尤。</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孔子不仅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尤其要平等对待普通人。他自已首先就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这个仲弓就是雍也,姓冉名雍字仲弓。</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贱人”,但是孔子却从不因为他的“出身”而稍有怠慢,反而悉心教育他并把他列为自己最得意的十个弟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孔子还有许多小事情,值得我们牢牢地记住。</p><p class="ql-block"> 朋友死了,如果没有收殓的人,孔子就说:“丧葬由我来料理吧。”</p><p class="ql-block"> 他的仁爱言行,正如阳光雨露一样代代相传。有仁人在,仁爱之火是不会熄灭的。不光对人,就是对鸟,孔子也一样施着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 孔子并不是一天到晚地学习、教学与思索,他有好多个人爱好,比如钓鱼、打猎。但是他的钓鱼与打猎有点与人不同,只是手持一个简易的钓杆,钓杆上也只有一个钓钩。他从不用网撒鱼。</p><p class="ql-block"> 就是别人用网,他也会劝他们要把网眼织得稀一些,不要密了。意思很明确:网眼密的网一网下去,不仅大鱼,连小鱼小虾也会一古脑儿网上来。</p><p class="ql-block"> 他像有些不忍心,太小的鱼还应当在水中生长。孔子的箭术是在鲁国出了大名的,他教学生们射箭的时候,围着观看的人会多得像墙一样。但是打猎的时候,箭术高明的孔子却从不射正在归巢的鸟和已经栖息的鸟。</p><p class="ql-block"> 归巢的鸟往往嘴里衔着活食,它的家里正有刚孵出的小鸟嗷嗷待哺呢。把大鸟打死了,巢里的小鸟也得饿死。</p><p class="ql-block"> 再者,人家已经归巢,一家子正亲亲热热的,你打死其中哪一个都是悲剧。还是一个不忍心。</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句民间的格言,大概就是从孔子这里来的,这两句格言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p> <p class="ql-block"> 对于动物,孔子也给予体恤。他养的一条狗死了,不仅让子贡好好地埋葬,还嘱咐学生:“破旧的帐子别扔掉,好埋马;破旧的车盖儿也别扔掉,可以用来埋狗。现在,我穷得连车盖也没有了,你就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盖吧,别叫它的头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仁”,可以说是孔子的创造,是他把仁发展充实成为贯穿着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总纲领,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仁完善成为一种人本哲学。</p><p class="ql-block"> 《尚书》里只有一次提到“仁”,《诗经》提到两次,《国语》提到24次,《左传》是33次,而一部《论语》,499段,竟然有58段讨论仁的问题,109次提到仁,并从各种角度对仁进行阐释。孔子体现人本哲学的仁,对内就是修身成君子;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博施济众的仁政;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就是一系列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p><p class="ql-block"> 仁,仁中的人,仁中的爱,仁中的人道情怀,仁中的人文精神,必然殊途同归,将东方西方的人的河流,汇聚成无边无际的闪着人性光芒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释迦牟尼与盲学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鲁迅与韦素园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台湾画家江逸子与老师溯吾老师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吉米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我们都可以做,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thvzup?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84757" target="_blank">聽雨阁先生的评论</a></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李木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专家,济宁散文学会、淄博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出版散文作品近300万字,作品曾被《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大家》《钟山》《花城》《随笔》《新华文摘》等刊物重点推介,并入选《三十年散文观止》《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散文卷》《新中国散文典藏》《中国百年散文》《中国散文60强》等二百余部选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