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休后旅游十多年,国内著名景点几乎都有涉足,唯五岳之尊泰山却久慕盛名未曾去,而屡遭旅友调侃。乘尚还能爬专程去了山东泰山。旅游大巴送我们到天外村,大家乘景交直达中天门,开始登顶泰山的行程。唯我独行攀爬上南天门,沿途尽是摩崖石刻,边爬边看兴趣满满。</p> <p class="ql-block">增福庙,创建于明末清初,祀福、禄、寿三神, 民间亦称“三星”。199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800米的十八盘尽是陡坡,有1600多级台阶,是泰山景区最险的一段,最能考验人的体力。两侧崖壁如削,遍布题刻,远望如天梯高悬,明代人曾咏叹“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入盘”。</p> <p class="ql-block">大汗淋漓我用了65分钟,从中天门爬到了南天门,不比同行旅友排队乘索道晚多久。终于可以轻松的漫步山脊和各峰顶,泰山景区指示标志十分详尽,有图有指向标记,选好路经可以串起来游览各景点。</p> <p class="ql-block">看了玉皇顶望府山岩体捕掳体,先期形成的岩体被后期侵人岩浆大量侵吞后,先成岩体没被岩浆熔化的残余部分,称为捕掳体。玉皇顶岩体粗斑二长花岗岩中的望府山岩体为条带状角闪斜长片麻岩捕掳体,据此可知望府山岩体形成早于玉皇顶岩体。</p> <p class="ql-block">进了南天门先去了碧霞祠,碧覆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 天街东首,初建于北宋年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崩塌堆积三块巨石巧妙衔接横跨在陡峭的岩石壁上,石块与石块之间彼此支撑,紧紧相连, 是泰山地质公园内的一处奇特景观,也是游客最为喜欢的景点之,并将这一景点形象地称为仙人桥。“仙人桥”是陡峭岩壁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瞬间倒塌巧妙衔接而成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日观峰,是泰山上观赏日出的最佳处,在此可欣赏初升红日喷薄而出的奇丽景观。峰西原有登封坛,为唐宋封禅遗址。我们行程有限不能留宿山上观看日出,颇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瞻鲁台《诗经》云:“泰山岩岩,鲁邦所簷。”故名。相传孔子曾于此瞻望鲁国,“瞻鲁台” 为明人镌刻。瞻鲁台巨石交错形态壮观,众多游客攀于石顶留影,可谓山高人为峰,极为霸气。</p> <p class="ql-block">泰山日观峰气象台是中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海拔1534米,由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选址、蔡元培题写奠基碑,1936年正式启用,被誉为“风云前哨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的无字碑因通体不刻一字而得名。其方柱体通高5.2米,为汉武帝所立,是其封禅泰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青帝宫创建年代无考,内祀青帝。青帝,东方之神,主生。 宋真宗登泰山时,加封青帝为广生帝君。</p> <p class="ql-block">孔子庙内祀孔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今门额为韩复榘书。 不少学子专程登顶祭拜先师。</p> <p class="ql-block">山顶游览各景点又重新转回南天门下山,再次浏览崖壁题刻,下至中天门。</p> <p class="ql-block">南有望吴圣迹坊,为孔子登临泰山远眺吴国之处。</p> <p class="ql-block">万丈碑刻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为乾隆帝诗摩崖石刻俗称。 高25米,宽13米,字径1米。誉为泰山巨幅画卷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是泰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海拔840多米,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p><p class="ql-block">不想放过主线的美景,继而徒步5.5公里从红门下山。</p> <p class="ql-block">壶天阁创建于明代原名升仙阁。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拓建,因此处山势若壶,又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遂更名为“壶天阁”。</p> <p class="ql-block">“四槐树”</p><p class="ql-block">相传隋唐鲁国公程咬金率众登泰山,在此种载四棵槐树,形成景观,至今一千三百余年。树木自然经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民国以前,前二株槐树陆续死亡,此株于八七年七月十日因连降暴雨后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倾倒。现仅存活一株。</p> <p class="ql-block">卧龙槐南北相距八米余,根际盘曲,树冠仰起,苑如卧龙翘首,古拙离奇,形态若飞, 支干古朴苍劲。系明代嘉靖年代所植,约300年许,被雷击倾倒,树干平卧山坡,干端着地生根,俗称卧龙槐。</p> <p class="ql-block">斗母宫是泰山中轴线上唯一的佛教寺院。斗母宫古称“龙泉观”,又名“妙香院”。其创建无考,明、清均有拓建重修。此宫原为道教祀奉之地,后曾一度成为香火鼎盛的尼姑庵。宫内的钟鼓楼、斗母殿、白衣秀士殿、听泉山房、寄云楼、龙泉亭等古建筑至今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万仙楼,又名望仙楼,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为母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而敕建。楼上“景会群真”匾额为清乾隆皇帝所题,该楼系泰山现存较为完整的跨道门楼式建筑之一,上层殿墙四周镶63块明代朝山进香题名碑。楼阁三间,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楼阁内悬塑128位神仙, 群真会聚,活灵活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出了红门又看了关帝庙,关帝庙又名关帝祠,是祭祀关帝之所,创建于明代。据有关碑文记载:明清之时晋人业商者多有重修及扩建。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东为关帝祠,西为山西会馆的格局。关帝庙依山就势,以次递升,错落有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弘历奉皇太后东巡,赐额“ 神威巨镇”。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了清初的格局及风格。主要建筑有戏楼、拜棚、崇宁殿、青未了轩等。关帝庙为泰山盘道起始的第一庙。 </p><p class="ql-block">就此也算完成了期盼巳久的泰山游,了却了心愿,登临五岳之尊,五岳也皆游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