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中学也被国家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成长享受着快乐的初中教育。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县只有县城一所中学,能上学读初中,在全县也是凤毛麟角,初中毕业就被誉为小秀才。</p><p class="ql-block">1957年考初中,我正好13岁。读高小时,学校只招收一个高小班45名同学,轮到升学考试时,全班剩下不到一半人。有的中途家庭困难失学了,有的在父母的安排下早早退学结婚了,连我在内只剩下20多人去参加升学考试。</p><p class="ql-block">进城考试的头天早晨,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饭,立马跑到老师指定的集合地点,等到报名参加考试的同学到齐后,在老师的带领下爬山越岭走了40里山路,太阳落山时到达县城中学。考试正值夏天,我们男生晚上就和衣睡在学校指定的大礼堂里,天一亮即忙爬起来,抖抖身上灰尘,到河边捧捧水洗脸,再到学校食堂吃早饭,就进入教室参加考试。</p> <p class="ql-block">参加考试是多少人?录取又是多少人?并不清楚,只知道参加考试的人坐满了好几个教室,考试时静悄悄的,一点嘈杂的声音都没有,第一次见到这么庄严肃穆的场面。还记得当年的心情,既不紧张也不慌乱,是懵懂还是其它,自己也不明白。抱着能考中就读,考不上就回家种地。自己清楚家乡的那一片土地,是父母的心血与汗水在浇灌,应该有人把它继承和延续下去。考试结果,应验了初始,没有一个同学考中。</p><p class="ql-block">转瞬到了1958年,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各行各业大跃进,公社办起了半工半读农业中学。部队复员的二哥成为学校老师,他对我说:“老幺(小弟),公社办了农业中学,你还是来读书吧,我帮你报了名。”虽然有承父母种地的情结,但多读一点书还是愿望强烈。不管它是什么性质,只要能读书,管它叫什么学校并不重要,即时跑去报了名。</p><p class="ql-block">学校是由一座地主庄园改建而成。庄园是被没收后分配给贫穷的农民居住,为了办学,公社再将房屋从农民手中调换出来。这座庄园,正房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呈“∏”型三面围合,向南敝开,院后是座山冈,院前是荷花池,院落取背山面水之态。房屋周边植高大的古柏乔木与荆棘蔷薇勾緾,构成小院围墙。正面建筑高于两厢,左右厢房建筑对称,整个建筑约10余间,屋前地面及院坝均为青石板铺地,是一座不错的校园,所有房屋均改建成教室或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周围是水稻田,不远处是闻名西南的国营蚕种养殖场,门前一条大道从丹桂垭口绕过山岭阡陌田亩,从院前绕到院后穿过碧波翻滚的桑田连接小镇。站在院前石板大路向北望去,院子右边挨着一条山岭,竹树林木氤氲,逶迤在仁和坝子的中间,岭下是原院主人的附属房屋,后成为学校的宿舍,周围群山环抱,环境幽静美观。</p><p class="ql-block">学生费用由公社供给,目的是要培养有文化的新式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生源不是招生而是推荐,年龄参差不齐,我算是年龄较小的。课程安排有文化课,有专业课,更多是实践课,公社的很多宣传,分派给学校来配合完成。我喜欢这所学校,感觉自己好像就是将来那些有文化的农民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记得开学时,还比较正规地上文化课,随着时间的深入,开设了农业题材的专业课和实践课。农机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的技术员来上课,听到了很多新名词,看到了很多的新花样,结合农业“八字宪法”的推广,觉得这学习很有趣味。</p><p class="ql-block">比如,主要农作物水稻育秧和小麦棉花种植,传统方法基本是撒播,新式方法和传统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两相对比,水稻栽插就显得不一样,新的栽插重在科学化,强调插秧间距、窝距,要横平竖直,尺寸比例规范化,才能确保作物采光通风,增产丰收。小时候跟随父亲插秧,强调退步要稳,雀嘴(三指)插秧深度要准,不讲究光照和通风,操作简单。学校讲解,把传统种植和现代科学生产,巧妙结合发扬光大。读书有收获,也为日后参加农业和指导部队农副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除了学习农业,还根据需要,学习蚕桑的嫁接,并在推广桑树嫁接中充当了技术员之职,农民离不开副业生产。比如,鸡鸭猪牛兔等畜禽的养殖、防疫,学校还土法建了一座养鸡场。以竹篱围住一个小山头作养鸡试验,开设孵化课,讲授给畜禽打防疫针,凡农业能用到的一些常见技艺,都进行实践,可惜开学一年,公社财力发生困难半途而废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两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土壤测试。老师召集我们,讲解土壤检测的意义、内容和检测的方法,逐一进行操作示范。将同学分为三人一组,带着锄头,带上试纸试剂,到指定的地面去操作。按照方法,在地面划出100:40的长方形,挖成长三角形的深坑,坑尾与地面平齐,坑头深入地下40公分,坑内成斜坡,剖立面削整齐,人到坑里取少量泥土,放在试纸上,滴入试剂,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测出氮磷钾在土壤中的含量,这个点的测试完成,再到第二个点进行同样检测,科学种地的第一次尝试。</p> <p class="ql-block">二是为公社涂写大标语。一天,美术老师叫住我,说:“你帮我去写标语。”我二话没说就跟他出发,扛着锄头,夹背背着石灰,老师拿着木条角尺也扛着一把锄头,到了远远的山岭,指着前面几座山头对我说:“我们要在上面写石灰大标语,可能要一两天才能完成,很辛苦啊!”我说:“行,听老师的。”他在山头的山坡,用大角尺估划出字体的大小轮廓,用石灰划出线条,我就用锄头在线条内铲去青草草皮,再用石灰撒在铲出的浅表层,远远一望,山坡上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雪白大字标语闪闪发光,这是当时最时髦的大标语。</p><p class="ql-block">半工半读农业中学开办一年,就停办了。很想做一个新型农民的愿望也落空了,却学到了农业技艺,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当干部支农、当兵进行农副业生产,做到得心应手熟练操作,得益于半工半读农业中学。虽然没有文凭,却是步入青春第一课,对我影响很大,“农中”情怀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写作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