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21日,早上我们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从登封来到洛阳的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为人文景观。据介绍,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据说“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看,边上就是伊河,前方是龙门桥,龙门桥是传说“鱼跃龙门”的发生地,雄伟秀丽,倒映在澄澈的伊水之中,晕染山水共一色。</p> <p class="ql-block">渐渐靠近龙门石窟,龙门两个字出现在龙门桥上,这里有龙门石窟的简介与游览图。</p><p class="ql-block">在伊河水的两岸,一边是龙门山,河的对岸是香山。</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上</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禹王池,它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水中更有锦鲤嬉戏。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p><p class="ql-block">介绍说,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里潜溪寺,龙门西山北端第一座大型洞窟,唐高宗时期所雕造。窟内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主像阿弥陀佛通高7.80米,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圆,表情静穆,胸部微隆,身披袈裟,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跃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衣摆宽覆座前。两侧胁侍菩萨仪态端庄,衣饰华丽,左侧观世音菩萨头顶高髻前雕出一立佛,右侧大势至菩萨高髻前雕出一净瓶。佛、菩萨之间有弟子恭敬侍立,菩萨外侧有英武刚毅、足踏地鬼的神王形象。</p><p class="ql-block">只是游客太多,感觉我拍摄的不是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 龙门碑刻,为陈抟碑</p><p class="ql-block">此碑为五代北宋时期著名隐士陈抟手书墨宝的</p><p class="ql-block">摹刻。陈抟先后在武当山、华山栖息隐逸数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亲赐号“希夷先生”。碑石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即要像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人中之龙。书写潇洒飘逸、自由奔放,恰如陈抟一样非同寻常、个性不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潜溪寺的佛塔,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又名塔婆、浮图等,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建筑形式,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样式精美,结构精巧。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在龙门塔的形式主要有阁楼式塔、密檐塔、覆钵塔等。</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全景图</p><p class="ql-block">宾阳洞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500年),终于正光四年(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洞主体造像至唐朝初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来到宾阳中洞,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手呈✌🏻的佛像,这是长年累月被风华后造成的结果,现在是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介绍说,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宾阳中洞外门口两侧雕出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宾阳中洞的整个设计意匠,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p> <p class="ql-block">雕像太多的被风化了</p> <p class="ql-block">不可想象,如果当时的石雕都被保存下来,那是多么的壮观,可惜没有如果,现在看到的一个个石洞都已经很壮观了,古人的智慧太伟大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宾阳南洞,介绍说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p><p class="ql-block">窟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跌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视觉特征,面</p><p class="ql-block">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南洞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一处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这些文字均来自洞里的标识介绍。)</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这里有一个泉眼,叫锣鼓泉,在不断的流水</p> <p class="ql-block">在锣鼓泉的旁边还有一个泉眼,珍珠泉</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了洛阳牡丹石,也是第一次见识了牡丹石,据介绍,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其产地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寇店镇五龙村。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石,也洛阳特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故名“万佛”</p><p class="ql-block">该窟分前后室结构。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供养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雕刻。窟内前壁造二天王,南北两壁下部雕刻了两组共南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前者为舞蹈者,后者为奏乐,持有箜篌、钕、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p><p class="ql-block">介绍很详细,可惜游客众多,想仔细欣赏多看一会有点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趁游客走了一波后回头再拍摄一张,这是我在一路过来欣赏石窟艺术雕刻里最为清晰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清明寺里面光线有点暗</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壁上大大小小的雕刻,让我看的有点眼花缭乱,也足以说明这里的石雕艺术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又看到一个泉眼,叫老龙窝泉,位于龙门西山中段老龙洞北侧,为一南北狭长水池,泉水自山窍深处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潭水幽静碧绿,中生翠绿水草,饮之甘冽。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时得一名叫“应龙”的神龙相助,此处即神龙卧榻休憩之所,故称老龙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老龙窝泉边看到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龙洞</p> <p class="ql-block">来到莲花洞前,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龙门石窟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奉先寺。</p><p class="ql-block">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造像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气势瑰丽而磅礴,充分显现着皇家石刻的恢宏气派。最为知名的卢舍那大佛位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龙门石窟的第1280(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天户舍那像龛,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p><p class="ql-block">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含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拍摄的一段视频,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壁雕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雕刻中有塔中塔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伊河上的另一座桥,漫水桥,我们在这里去对面的东山石窟区域</p> <p class="ql-block">这是奉先寺后面的洞穴,由于前一天在少林寺爬三皇寨累坏了,有点走不动,所以没再上去。</p> <p class="ql-block">站在漫水桥上看我先前走过的石窟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伊河水对岸看奉先寺,太壮观了,古人的工匠太精湛</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远眺宾阳三洞,这张照片让曝光有点过度,天空有点阴沉。</p> <p class="ql-block">由于太累的缘故,东山石窟香山寺都没上去,留待以后再来欣赏。</p><p class="ql-block">我们直接来到了白园,它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龙门东山叫香山,这一山谷叫青谷,青谷把香山北坡分出了一座山峰叫琵琶峰。白园就沿青谷而入,绕琵琶峰而建。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p> <p class="ql-block">来到乐天堂,这里有白居易的雕塑。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座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p><p class="ql-block">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堂内有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洛阳香山。</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诗廊,诗廊立石38块有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有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收藏展出了与白居易所做诗文有关的当代书法、画家作品,道时书屋、翠樾亭里陈列有白氏所著的各种版本及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琵琶峰</p> <p class="ql-block">出乐天堂朝右步石级而上,即琵琶峰顶。墓体区便位于琵琶峰顶。</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白居易墓、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p><p class="ql-block">墓前型石铺地,墓后草坪如毯,周围翠柏环抱,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海外最为推崇的唐朝诗人,也是唐朝留下诗作最多的诗人,有“诗王”之称。其诗作远传海外,改革开放后有不少海外人士前来白园纪念,尤以日本为最。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历史诗坛巨星。</p> <p class="ql-block">在白园还有来自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为他立碑。</p> <p class="ql-block">离开白园,走在龙门桥上欣赏这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游览在疲惫中结束,留下的遗憾待以后来补白。</p> <p class="ql-block">在回停车点的路上,看到的这棵松树,吸引了我</p> <p class="ql-block">离开龙门石窟后,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关林庙。</p><p class="ql-block">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来到关林庙广场,入口处的大门建筑,屋顶上的黄色菱形◇,代表这是皇家建筑。</p><p class="ql-block">大门东西两边为八字墙,分别篆写“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时期的,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这是立于仪门左右重达3000余斤的铁狮,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关公的遗物,虽历400余载风风雨雨,依然肃穆含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仪门,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历史典故,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即今关林,迄今已有1800余年。</p> <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始封“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石狮子御道,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两边石栏,36根望柱,104个石狮。此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据碑文记载,现时之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在洛客商捐资,依宫殿式样修建。因御道甬柱、栏板多为信众所捐修建,祈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故上面多雕刻铜钱纹饰,寓意四方来财,故民间又称之为“生财之道”。</p> <p class="ql-block">过了御道,就是二殿,二殿五开间,庑殿式,门上悬挂着"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p><p class="ql-block">二殿又叫财神殿,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关林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殿又称春秋殿,也称寝殿,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殿前有旋生和结义两株奇柏,殿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像和关公睡像。</p> <p class="ql-block">春秋殿中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关公睡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林冢前的石坊,宽10米,高6米,三门道。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坊上题联甚多,均是歌颂关羽之作,书体皆为明清书法。</p><p class="ql-block">,“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立于关林(冢)前奉敕碑亭内,碑文记载了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是关林称“林”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p><p class="ql-block">这亭的后面就是关冢,关羽灵首埋葬之处,高17米,面积达2600平方米,冢正面南墙有康熙五十六年所建石墓门,门额题“钟灵处”,墓门对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始于汉末,如今绿草如盖,高峻出尘,虽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p> <p class="ql-block">在三殿前有一棵柏树,引人注目,它叫旋生柏。相传关羽在此乘气盘旋升天,降妖伏魔,久而久之树成此状。</p> <p class="ql-block">娘娘殿:财神殿东侧配殿,建于明代,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殿内东西两侧绘“祛病祈福图”和“求子还愿图”。民间流传胡夫人能祛病送子,故人们多在娘娘殿前燃香祛灾、诚心求嗣。</p> <p class="ql-block">五虎殿:财神殿西侧配殿,五虎殿是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殿宇,故称。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焚香炉也独特,特别的高大,建于公元1791年</p> <p class="ql-block">这棵柏树叫龙首柏,因树上有一枯枝状如龙首而得名。旧时人们多于树下祈子求福,望子成龙。</p> <p class="ql-block">钟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即公元1597年。</p> <p class="ql-block">有钟楼必有鼓楼</p> <p class="ql-block">庙中的风景,池塘中的假山吧</p> <p class="ql-block">在池塘里有好多的乌龟,估计都是放生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大门口,看广场上的舞楼。</p><p class="ql-block">还有镶嵌在大门上的极富封建意味的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p> <p class="ql-block">分立于大门两侧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这是庙前的戏台舞楼,特别有特色。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也是“洛阳古代艺术馆”所在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