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T 波是心电图中代表心室复极的重要波形,其形态、方向、高度及对称性均能反映心肌电生理状态的变化。T 波的改变可由心肌本身的复极异常、电传导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及自主神经影响等多种因素引起,从T波高耸、低平、平坦、双向、双峰到T波深倒,均被列为T波异常的范围。 根据其发生机制,T 波改变可分为 原发性 T 波改变、继发性 T 波改变、功能性 T 波异常和电张调整性 T 波。本文将详细探讨各类型 T 波改变的机制、特征及临床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原发性 T 波改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span class="ql-cursor"></span></b> 原发性 T 波改变多指心室除极顺序正常而心室复极异常所导致的 T 波形态变化。这一类T波异常是最常见的T波改变,主要见于心肌缺血、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情况。1.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T 波倒置急性缺血:T 波对称性倒置,常见于 V2-V6 及 II、III、aVF。陈旧性心梗:T 波长期倒置,提示心肌坏死后复极异常。Wellens 综合征:V2-V3 典型双相 T 波或深倒置 T 波,提示左前降支(LAD)严重狭窄。T 波高耸早期 STEMI 表现为宽底、高耸 T 波,提示心肌急性缺血损伤。T 波低平、平坦慢性缺血:T 波异常表现时轻时重的动态变化,多有定位性,常与ST段压低相伴。</p><p class="ql-block">2.心肌损害心肌炎、心包炎以及药物毒副作用,此类T波异常出现的导联比较广泛,而且多无定位性。3. 高钾血症帐篷状 T 波:T 波高尖、对称,严重时 QRS 延长,P 波消失。4. 低钾血症T 波平坦或低振幅,伴 U 波增高,ST 段轻度压低。 原发性T波异常需要干预治疗,预防进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继发性 T 波改变</b></p><p class="ql-block"> 继发性 T 波改变是指心室除极顺序异常而引起心室复极异常而导致的 T 波变化(如传导阻滞、心室肥厚等),表现为 T 波方向与主导 QRS 波群方向相反。1.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典型特征:V5-V6、I、aVL 导联宽大 R 波,ST-T 方向与 QRS 主波相反(T 波倒置)。2.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典型特征:V1-V3 呈“兔耳状” QRS 复合波,T 波与 QRS 主波方向相反。3.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LVH):V5-V6 高 R 波,伴 ST 段压低、T 波倒置(应激性改变)。右心室肥厚(RVH):V1-V3 T 波倒置,右心负荷增加时更明显。4. 预激综合征由于 QRS 提前激动(Delta 波),T 波方向可能异常,与正常 T 波不同。5. 起搏心律心室起搏通常表现为宽大 QRS 复合波,T 波方向与 QRS 方向相反。继发性T波改变本身无临床意义,心室除极恢复正常,继发性T波改变也随之消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功能性 T 波异常</b></p><p class="ql-block">功能性 T 波异常,原因比较复杂,有解剖生理原因、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原因所致的 T 波变化,通常无心肌结构性病变。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β受体高敏症、运动员心脏综合征、幼稚型T波综合征、孤立性T波倒置综合征等。这些T波改变多出现在II、III、aVF导联,而且,服用β受体阻滞药或氯化钾大多数有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故属于良性T波。1. 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如应激、运动、甲亢)可导致 T 波增高,QT 间期缩短。2. 副交感神经作用迷走神经兴奋(如晕厥、低血压)可能引起 T 波平坦或倒置。3. 药物影响奎尼丁、胺碘酮:T 波低平、QT 间期延长。洋地黄效应:ST 段呈“鱼钩样”下移,T 波低平或倒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电张调整性 T 波</b></p><p class="ql-block">电张调整性T波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除极顺序,由于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T波。 1982年Rosenbaum 等首先提出了电张调整性T波的概念,指出不论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如心室调搏)引起除极顺序改变,均可导致两种心室复极顺序相反的变化,一种是继发性T波改变,另一种是电张调整性T 波改变。继发性T波改变与心室除极顺序改变的程度成正比,但方向相反;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则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由于电张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波主波相反。例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室内差异传导,就含继发性T波和电张调整性T波,但心电图上仅显示继发性T波改变。当心动过速终止后QRS波恢复正常时,继发性T波便即消失,电张调整性T波才能得以显现(T波仍倒置)。这种T波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在数小时、数天、多至数周自动恢复正常。这种T波滞后恢复过程称为T波电张调整的过程。电张调整性T波本身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但容易误认为原发性T波而给予不必要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总结</b></p><p class="ql-block"> T 波改变是心电图分析中的关键指标,不同类型的 T 波异常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原发性 T 波改变多提示心肌本身病变,如缺血、炎症或电解质紊乱;继发性 T 波改变则与 心室复极前改变相关,如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肥厚;功能性 T 波异常受自主神经调控影响;电张调整性 T 波是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除极顺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