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家、“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 漫游山西D6

识途老马

<p class="ql-block">4月27日(星期日),骑车到皇城相府周边的“赵树理故居”、“湘峪古堡”和“天官王府”景区游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小二黑结婚”给我们这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电影的原作者赵树理大家同样熟知。而他的故居则离皇城相府不足10公里。因此骑车前往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是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p><p class="ql-block">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人民深深的爱戴他,将“尉迟村”专门设立了“树理小镇”,规划的新农村,盖了统一整齐的排房。墙体上绘画了大幅的赵树理画像,并书写了许多赵树理的语录。将“赵树理故居”维护修缮完好,设立了“赵树理文学馆”、“赵树理记忆馆”的院落、建立了展厅有1000余平方米的“赵树理展览馆”,还设立了“赵树理广场”和“赵树理邮局”等等。充分展现了“名人效应”。</p> <p class="ql-block">临近尉迟村时,就远远的看到了山体上“树理小镇”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进入“尉迟村”,公交站的宣传牌--“交响树理品牌”。</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树理小镇”,进入“树理门”。</p> <p class="ql-block">树理小镇统一规划的居民房。</p> <p class="ql-block">墙体上印有赵树理的语录。</p> <p class="ql-block">还有大型的墙体画。</p> <p class="ql-block">赵树理的故居。</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故居为清代建筑,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堂屋的3间,原为赵树理父亲赵和清、母亲王金莲住所。</p><p class="ql-block">西屋的3间,赵树理出生地及住所,两次婚姻也是在楼上完成的。</p><p class="ql-block">东屋的3间,原为赵姓家族祖产,为赵树理一本姓叔叔所有。</p> <p class="ql-block">附近一个院,现为“赵树理文学馆”。</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的另一个院,为“赵树理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院落的房间内,介绍了赵树理的有关事迹及雕塑。</p> <p class="ql-block">人民艺木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赵树理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赵树理简历</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新文学的经典作家之一,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人民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曾经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赵树理被称为描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是"山药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照片:赵树理1947年在太行山区</p> <p class="ql-block">蜡像《扫盲》</p><p class="ql-block">再现了解放初期赵树理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扫盲工作,为农民群众讲课认字的场景。赵树理为农民群众解放思想,让农民学习文化,学习技术,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蜡像《创作》</p><p class="ql-block">再现了赵树理在北京时期的工作场景,在此创作出了多部影响深远的作品。老舍作为赵树理一生的挚友,文学上的知音,是赵树理在此期间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村西的陵园脚下的一座三层建筑的“赵树理展览馆”,是中国赵树理纪念基地,山西省文艺家思想教育基地,山西省文艺创作基地,晋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城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大厅内赵树理的塑像。</p><p class="ql-block">赵树理(1906-1970),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地方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新鲜活泼,真实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成功塑造了我国农村各式独特的人物形象,创造了雅俗共赏的新文学文体,为新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密切了新文学与农民的关系,填补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开创了我国乡土文学的新时代,开启了我国大众化文学的新纪元,成为解放区文学的方向和代表,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扬曾这样评价他:"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p> <p class="ql-block">赵树理的母亲和第二任妻子。</p> <p class="ql-block">受家庭文化影响和民间文化熏陶</p> <p class="ql-block">接受"五四"以来进步文化洗礼。</p> <p class="ql-block">因展馆没开电灯照明,只能在黑暗中打开手机灯光,简单观看,拍照。</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小二黑。</p> <p class="ql-block">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1964年上映的《小二黑结婚》电影 ,讲述了小二黑和小芹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当时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愿有更多向赵树理这样“接地气”的人民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骑行到离赵树理故居有9公里的“湘峪古堡”游玩。</p><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是明代崇祯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古堡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堡占地面积32500平方米,分为三街九巷,明代建筑遗留34处,清代建筑遗留8处。</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周边山峦叠嶂,苍松翠柏,西有虎山,北面卧凤,南山藏龙。其山二龙戏珠,五龙相汇,民间有"十山九回头,辈辈出诸侯"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是一个古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旅游区,它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高层建筑以及军事防御体系为特色,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城内有帅府院、校武院、双插花院、一览楼、邀月楼、私塾院、绣楼院等古建。整体街巷布局为"三横九纵",平面图呈现"棋盘"形,寓意这个地方是"万物根邸",体现了古堡"棋高一着",也完全符合古堡主人孙氏兄弟"正气直言"的品格和"铁面御史"的身份。纵览古堡全貌,它是一座集阴阳八卦、军事防御于一体的北方神秘古堡,是沁河流域五十四处古堡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古堡内有八大院落。</p> <p class="ql-block">双插花院。</p> <p class="ql-block">内展有“中国古代职官文化”</p> <p class="ql-block">帅府院简介</p><p class="ql-block">帅府院由孙氏八世传人孙自考修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占地面积约170多平方米。窗户其中一个为"瞭望口",从中可以看到对面南山上的"烽火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城军事防御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介绍了“古代十八般兵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军事文化。</p><p class="ql-block">堡寨</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黄河流域就是古堡的世界。那时不称堡,称坞壁。两汉多士族,魏晋多门阀,大户人家均需建坞壁来自卫和彰显家族势力。士族、门阀势力在武则天时代被大大削弱,民间建坞壁在大一统社会中一直有建土围子之嫌,所以后来官方的城池增多而民间的坞壁变少。坞壁一称也逐步改称堡、寨。中国现存古堡较多的地区有北方农牧交界线沿线和南方闽粤赣诸省沿海和山区等,这些地区的古堡就是在战乱情况下产生,并长久作为民居得到使用、维护、美化而存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古代民间婚嫁礼俗</p> <p class="ql-block">功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古堡内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兵洞连城。</p><p class="ql-block">整个藏兵洞均为砖石结构的窑洞式建筑,洞体宽大,洞洞相连。</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以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点关口。</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两个小时,离开“湘峪古堡”,去下一站。</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中华民居博物馆--“天官王府”。</p> <p class="ql-block">天官王府地处太行古堡群最核心部位,是我国目前唯一汇集元、明、清、民国四朝民居于一身、以官宅民和民俗、美食文化为特色的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在天官王府,不仅有被誉为中国民居活化石的"元代民居"、华北"腊梅王"之称的明代古腊梅、民国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更有"万历改革"的重要操盘手、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家族一门五进士、六举人建造的大型人文府邸。</p><p class="ql-block">其古堡特色建筑"王府堡楼"是现有太行古堡遗存中为数不多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防御设施,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太行古堡群中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徜徉期间会让您产生"一日穿越四朝,恍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电影《烽火别恋》、《战将周希汉》、《铭心岁月》,电视连续剧《三滴血》、《白鹿原》、《立秋》的主景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天官府也叫冢宰第,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财政家、万历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人文府邸。现存达尊堂、听泉居、看家堡楼、藏兵洞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登上堡楼俯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古堡"主要类型</b></p><p class="ql-block"><b>军堡:国家军事防御</b></p><p class="ql-block">特征:皇权控制的社会,依托国家力量建设的防御系统,按照规模,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p><p class="ql-block">代表:广泛分布于长城沿线和东南沿海<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国家军事防御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b>村堡:乡村防御</b></p><p class="ql-block">特征:存在于国家组织与家族组织之间,村民集体组织修建,为抵御民间动乱而设防的村落。</p><p class="ql-block">代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广大农村。</p><p class="ql-block"><b>家堡:家族防御</b></p><p class="ql-block">特征:血缘主导的家族社会,防御建设,多以宗族或家庭为中心,围绕"家"进行防御建设。</p><p class="ql-block">代表:地主富绅保证家族安全而设防的庄园,福建土楼、开平碉楼、晋中大院。</p> <p class="ql-block">王氏宗祠,位于天官王府东南西北四座庙宇之间的十字交汇点上,建于隆庆五年(1570),原为两进院落。西侧门额"广居门"三字系万历朝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朱衡所书,现存四世恩荣牌坊、转过楼、赐麟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王国光事迹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王国光(1512年﹣1594年)字汝观,号疏庵,明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在大学士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期间出任户、吏二部尚书,是"万历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行者,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财政家。</p> <p class="ql-block">万历改革的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张居正(左)、李娘娘(中)、王国光(右)</p> <p class="ql-block">从这幅介绍可看到,皇城相府的主人、康熙皇帝的老师--<b>陈廷敬是王国光的玄孙女婿</b>。</p> <p class="ql-block">天官王国光的出生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樊家庄园。</p> <p class="ql-block">具有华北"腊梅王"之称的明代古腊梅。</p> <p class="ql-block">镇宅兰花炭</p><p class="ql-block">在盛产无烟煤的古泽洲,居民常把兰花炭视为灵气之物,置于院内作镇宅之用。此炭块系清末山西最大矿业公司"保晋公司"为褒奖以樊家为代表的爱国绅商共同出资参与从英国福公司手中赎回山西采矿权的护矿 动所赠,重达3000余斤。原碳块1942年日军陷阳时被毁,后根据老人回忆于2008年重置于此。</p> <p class="ql-block">周希汉将军与太岳军区被服厂</p><p class="ql-block">太岳军区被服厂旧址位于润城镇上庄村内,原为明代侯门教青王淑曾的私宅。1946-1949年期间,这里也是太岳军区后勤机关(村民俗称"供给部"、"染工班")所在地,是大革命时期晋东南地区重要的革命活动场所,村内源源不断的滚水泉和漫山遍野的黄泸为军队染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如今当年染布用的捶布石、纺线车、织布机等均保存完好。当地老百姓甚至还能叫出诸如"卢部长、冯副部长、金政委"等领导人的称谓。当年,广大村民舍小家、为大家、踊跃支前的行为曾多次受到供给部首长的表彰。我军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与当地百姓结下的情缘至今仍在村民中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周希汉将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太岳军区第二 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军长兼滇南卫戌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被授予中将军衔。电影《战将周希汉》根据周希汉将军生平事迹创作,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安澜执导。剧中周希汉由邵兵扮演,邓小平由卢奇扮演,刘伯承由张再新扮演,陈赓由侯勇扮演。'</p><p class="ql-block">上庄太岳军区被服厂作为周希汉将军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副司令员期间一手创建起来的重要革命场所,具有极其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价值。2013年,适逢周希汉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剧组选择天官王府景区进行外景拍摄,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更是对周希汉将军革命精神的传承。天官王府景区将通过剧组的拍摄和对太岳军区被服厂历史的挖掘,让年轻一代更加认识真实的战争历史。把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得以不断地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蜿蜒绵长的古河街</p><p class="ql-block">古河街是古代侯马、运城、临汾一带通往泽州府的必经之路,当时这条路上商贾云集,从而也带动了上庄本地工商业的发展。当时上庄商人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全国,南至广东,西至甘肃、青海等到处都留下了商人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偶见几位游客。</p> <p class="ql-block">今天骑行游玩了三个景点,往返骑行了40.62公里(总352公里)。</p> <p class="ql-block">在皇城相府景区住了三宿,明天就要离开去晋城了。傍晚,再看看附近的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