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研修心得

惊梦

<p class="ql-block">陕西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研修心得</p><p class="ql-block">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 李强</p><p class="ql-block">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有幸参与2024年陕西省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期)项目,并被推选为骨干班班长。这一身份不仅是信任,更是责任——从协助组建班委、统筹学员事务,到每日穿梭于讲座现场与生活保障之间,我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投身其中。六天里,与专家的思想碰撞和同仁的深度交流,让我在专业认知与教育情怀上经历了双重蜕变,也让“为学、为教、为人”的三重境界在实践中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一、开班:以服务为起点,锚定研修航向</p><p class="ql-block">培训首日,教学班主任王超老师在开班仪式上指出,此次研修旨在破解“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新课标、新评价”实施中的瓶颈,培养“能教学、善研究、敢创新”的骨干力量。作为班长,我深知自己首要任务是为团队搭建高效运转的“齿轮”:从学员信息登记时的逐一核对,到分组讨论中引导破冰交流;从课前调试设备、分发资料,到课后整理专家课件、推送学习提纲,每个细节都力求让同仁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p><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西安中学马文哲老师的《精细务实前瞻,高效精准备考》讲座,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新高考备考的思路。他结合高考真题,强调“知识体系建构”“实验能力培养”“信息加工素养”三大核心,尤其提到“通过新情境、新数据引导学生突破固化思维”。课后,我注意到部分老师对“如何将真题情境转化为课堂活动”存在困惑,便连夜整理马老师提及的典型例题,以文档形式分享至群内,让先进理念在即时讨论中生根。</p><p class="ql-block">班长的价值,在于让优质资源从“输入”走向“流转”。当我看到学员们在分组交流中主动分享本校实验教学经验,甚至约定后续开展“同题异构”教研时,真切感受到服务带来的联结力量——它不仅是事务性的协调,更是激发群体智慧的催化剂。</p><p class="ql-block">二、理念革新: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中重构课堂</p><p class="ql-block">培训第二日,银川市尉忠老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解读,犹如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新课标落地的困惑。他以“核心素养如何可视化”为主线,通过“大单元学历案设计”“课堂评价量表开发”等实操工具,展示了从“知识碎片化传授”到“素养系统化培育”的路径。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单元中,他建议以“工业合成氨条件优化”为真实情境,将“平衡移动原理”“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等知识点串联,同步设计“实验探究报告”“方案优化答辩”等评价任务,让学习目标可测、学习过程可见。</p><p class="ql-block">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周青教授的师德师风讲座,则为教育初心打上了鲜明注脚。他提出的“政治素养、职业操守、道德情操、人格修养”四维标准,让我想起自己课堂上讲解“绿色化学”时,学生曾追问“化学污染是否不可避免”——原来,最好的师德践行,正是在学科知识中自然融入责任担当,如讲解“碳中和”时,结合我国光伏产业的全球突围,让学生看见化学人的科技报国之路。</p><p class="ql-block">尉老师的“一致性”理念与周教授的“师德观”,本质上都指向“以学生为中心”。作为班长,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服务:比如在收集学员反馈时,不仅关注“是否听懂”,更追问“如何应用”,并据此调整后续资料整理的侧重点,让服务真正对接成长需求。</p><p class="ql-block">三、实践深耕:从高考备考到课堂创新的双线掘进</p><p class="ql-block">培训第三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周业虹老师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备考策略》,以真题溯源的方式揭开了“无情境不命题”的面纱。她通过“碳中和实验设计”“新型储氢材料分析”等案例,强调教学中需建立“课标—教材—真题”的双向衔接,尤其警惕“电解质概念理解偏差”“实验现象描述不严谨”等高频错误。</p><p class="ql-block">下午的西安市庆华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堪称一场教学美学的盛宴。马文毅老师以“浐灞区发电厂”为地域化情境,通过“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建构原电池模型;孙瑜老师则借助AI助手梳理电池发展史,以“让小汽车动起来”的趣味任务,将电极反应式书写转化为具象化的模型操作。课后评课环节,我特别邀请两位授课教师分享“情境创设背后的学情考量”,并组织学员从“学科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融合度”“高阶思维训练的落地路径”等维度进行评课,让观摩学习从“看热闹”升华为“看门道”。</p><p class="ql-block">周业虹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与同课异构的“一材多教”,让我深刻认识到:好的课堂永远是“贴着学生认知走”的。作为班长,在协调观摩活动时,不仅要关注流程顺畅,更要设计“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案回”的任务单,让每一次实践观摩都成为可迁移的教学经验。</p><p class="ql-block">四、反思重构:在学科融合与思维建模中抵达素养深处</p><p class="ql-block">培训第四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王芳教授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以“破茧成蝶”形容高考改革的本质——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跃迁。她展示的“牙膏摩擦剂成分分析”“家用金属防腐处理”等生活案例,让化学原理从课本走向真实世界;而“以元素周期律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的思维导图教学法,则为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可视化工具。</p><p class="ql-block">下午,西安市铁一中王海燕老师的《深化思维模型结构 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则从“思维训练”层面提供了实操指南。她通过分析全国卷、山东卷等试题,提炼出“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链,并结合“化学平衡移动”教学实例,展示如何通过“生活现象类比→微观动画演示→符号表征训练”的三阶递进,让抽象原理在学生脑海中“建模”。这种“授人以渔”的思维训练法,让我联想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境:为何学生课堂听懂了,解题却不会迁移?答案或许就藏在王老师强调的“思维外显化”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说思路、画模型、改方案”,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素养。</p><p class="ql-block">王芳教授的“融合”与王海燕老师的“建模”,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如何让化学教育更有生命力”。作为班长,我开始尝试在服务中融入“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将同仁的优秀案例、专家的课件资源分类存档,搭建云端共享平台,让个体智慧汇聚成群体财富。</p><p class="ql-block">五、技术赋能:当数字化实验遇见教育现代化</p><p class="ql-block">培训第五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赵大洲教授的《新时代化学的使命和任务》,将视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他以“碳中和”“健康中国”为例,指出化学已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发展的核心舞台,教师需培养学生“跨学科融合、实践创新、科学质疑”三大能力。其提到的“CuCl₂固体与溶液颜色差异”探究实验,让我意识到:课堂上的“反常现象”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绝佳契机——当学生发现“理论预测”与“实验现象”的偏差时,引导他们查阅文献、设计对照实验,比直接给出答案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下午,俞园园教授的《新高考背景下数字赋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则为实验教学打开了新维度。她展示的虚拟炼油厂模型,通过动态模拟分馏塔温度梯度与产品链的关系,让复杂工业流程一目了然;MOF材料催化效率的对比实验,借助可视化数据呈现“催化剂表面氧物种浓度”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将微观机理转化为可观测的曲线变化。</p><p class="ql-block">赵教授的“学科使命”与俞教授的“数字赋能”,让我对“化学教师的时代定位”有了新认知——我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科魅力的宣传员。作为班长,这种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培训总结会上,我提议建立“陕西化学教育技术交流群”,定期分享数字化教学案例,让前沿技术真正服务于课堂变革。</p><p class="ql-block">六、结业:以研修为起点,续写教育新篇</p><p class="ql-block">六天的研修,于我而言是三重身份的深度融合:作为学习者,在专家讲座中更新教育理念,在同仁交流中看见教学多样性;作为服务者,在协调事务中学会换位思考,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统筹能力;作为班长,在凝聚团队中感受责任重量,在目睹同仁成长中收获职业幸福。记得结业典礼上,有学员说:“这次培训最珍贵的,不是记了多少笔记,而是找到了一群可以并肩前行的人。”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原来,所有的服务与付出,最终都化作了教育路上的同行力量。</p><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而此次研修,正是接过改革接力棒的重要一站。作为班长,我深知荣誉的背后是“带头践行”的承诺——当我在课堂上运用虚拟实验模拟钢铁腐蚀过程,当我和同仁们在教研群里探讨“如何将周业虹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本土化”,当我知道学员们计划将培训所学转化为一篇篇教学感悟、一节节优质课时,便更加确信:教育的进步,始于每个教师的主动生长,成于无数个温暖团队的携手共进。</p><p class="ql-block">站在新高考改革的潮头,我愿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带着满满的收获与甸甸的责任,继续以服务者的姿态深耕课堂、联结同仁,让化学教育既闪耀科学理性的光芒,又流淌着人文关怀的温度。这,便是一位基层化学教师、一位骨干班班长对教育最朴素的承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