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书的女知青萧芸

享受大自然186136311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奔赴广阔天地,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人生旅程。而在这群知青中,萧芸这个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广大知青争取权益的故事,更是令人敬佩不已。知青下乡生产建设兵团,回城重新安排工作,工资级别以及工龄是有承认的。但是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却没有𠄘认,女知青萧芸为了自己以及更多下乡青年的权益,敢于秉筆直书向國家反映问题,在大家都承诺签名临阵退却之际,萧芸勇于担当的勇气让人敬佩!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利益每个人都要,但是要你承担责任时许多人都退却了,不想𠄘担风险只想坐享其成,这更加凸显萧芸坚持的难能可贵。(以下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萧芸1949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湖南大学高材生,母亲为长沙周南女校才女。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家庭陷入困境。1965年,15岁的萧芸报名上山下乡,加入湘潭姜畲知青茶场,后因茶场解散,落户偏僻的老虎岩生产队。1968年,她与大队支书的弟弟李开彦结婚,1977年生女后原计划扎根农村,但1979年知青返城浪潮中,她通过户口转回城市,成为株洲市幼儿园教师。回城后,知青面临工龄从零计算、待遇低下等问题,生活困顿 。很多人认为,当时是响应国家号召下乡锻炼的,现在回城工作,那么下放这些年的“农龄”应该算作工龄才是,但这只是他们个人的想法,上面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工厂自然也不会拿他们的农龄当工龄。湘潭和萧芸一样情况的人自然不会少,大家压不住怨气,想到了敢想敢干的萧芸,很多人就跑来找她想办法。</p> <p class="ql-block">  1982年,面对知青群体的困境,萧芸受工友委托执笔写信,请求将农龄计入工龄。信中强调知青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的贡献,并对比复员军人等群体待遇的不公。信中写道:“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为应对可能的政治风险,她提前为父母备煤饼、为女儿织毛衣,并叮嘱丈夫必要时离婚自保。知青朋友们告诉她:“你写信后我们大家都签名,不会让你一个人承担责任的。真有事你坐了牢,你的孩子我们大家帮你养!”大家的话让萧芸有了底气,1982年国庆节下午,萧芸终于把几易其稿的信写成了。</p> <p class="ql-block">  萧芸在信的后面留出几页空白让知青们签名,谁料想,当她找到大家时,原本信誓旦旦要和她同患难的“战友”们只夸她信写得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名。萧芸傻了眼,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被欺骗了。萧芸再次犹豫了,她捧着这四页信纸,觉得像四枚能瞬间让她失去一切的炸弹。晚上她躲进厨房,流着泪拿过火柴,准备把信付之一炬。可是她又不甘心,自己花了好几天的心血,10多年的青春与汗水,怎么能这样放弃了呢?何况好多人看过信,即使烧掉“罪证”,如果有人存心要去告自己,一样跑不了。萧芸一咬牙,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同时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写完后,她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大有一种要上刑场的感觉。在把信寄出去之前,她找到曾经求她写信的几位老知青,含泪请求他们说:“信是我写的,名是我签的,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如果我出事了,恳请你们能看在昔日友情的份上帮我照顾好女儿。我不会埋怨谁,坐牢由我一个人坐,我不会后悔!”</p> <p class="ql-block"> 最终她独自署名“湖南省部分老知青”,通过熟人潘运告将信层层上递至中央。潘运告接到信,认为萧芸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遂将信转交到湖南人民出版社领导,建议以本社收集民情民意的名义提交到湖南省委。领导采纳了潘运告的建议,在信后附上出版社党委的呈词,加盖了印章,转呈湖南省委办公厅。恰逢湖南省委有一批急件要专人专机送呈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盖上了湖南省委的大印,成为总书记当年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不久,中央下发了第365号文件,将知青下放期间的农龄一律计入工龄。1983年元旦,萧芸被告知中央领导人批示解决知青工龄问题。1988年,中央365号文件正式规定知青农龄计入工龄,惠及8000万人,改变了他们在分房、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  萧芸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争取权益的历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她为广大知青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挫折中奋勇前行。她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知青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人的心。如今知青岁月已经远去,但萧芸的故事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她为广大知青争取权益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