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俞园园教授讲座有感——在工业文明与教育初心间架设桥梁(第六天下午培训手记)

惊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7日下午,云泊酒店三层,一场关于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的思想盛宴正在上演。来自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俞园园教授以《新高考背景下数字赋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为题,将工业化学的磅礴画卷与教育实践的细腻思考交织碰撞,让我作为高三化学教师,在学科育人的坐标系中找到了新的锚点。</p><p class="ql-block"> 一、当课本方程式遇见工业反应器:在真实情境中重构知识图谱</p><p class="ql-block"> 俞教授用虚拟炼油厂模型剖开原油分馏的奥秘时,我忽然想起往届学生常问的困惑:“课本里的分馏塔示意图,和真实工厂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当动态模拟的温度梯度曲线与汽油、柴油、沥青的产品链一一对应,当“能量守恒”不再是公式而是工艺优化的核心逻辑,我意识到高三复习课的“去应试化”转型迫在眉睫。那些被拆解成知识点的“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本应是工业文明的鲜活注脚。今后的课堂,不妨将俞教授展示的“原油常减压蒸馏流程图”转化为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为何减压塔需控制200~240℃”的过程中,串联起物质沸点、设备压强、能源利用等跨章节知识,真正实现“用真实问题激活知识网络”。</p><p class="ql-block"> 二、从银催化剂到MOF材料:在学科前沿中播撒职业火种</p><p class="ql-block"> 当俞教授对比银催化剂与MOF材料对环氧乙烷选择性的调控机制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班上那位总爱追问“催化剂研发到底难在哪”的理科生。高三备考中,我们常将催化剂知识简化为“改变化学速率”的考点,却鲜少提及载体选择(如α-Al₂O₃的导热性要求)、助催化剂协同作用(如Cs盐与Na盐的配比奥秘)等真实科研场景。俞教授展示的“催化剂表面氧物种浓度”调控模型,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连接课本“催化原理”与前沿科技的大门。或许可以在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时,引入工业催化剂研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分析“为何银含量超过20%会降低选择性”的过程中,既巩固勒沙特列原理,又触摸到材料科学的温度,让“职业规划”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学科魅力的真实向往。</p><p class="ql-block"> 三、当烧杯与基因剪刀共舞:在学科交叉中培育未来视野</p><p class="ql-block"> 讲座中最令我震撼的,是俞教授将石油化工与生物制造并置的跨学科视角。当“催化重整”与“基因工程菌构建”在黑板上形成知识共振,当“高密度发酵”与“废水生化处理”在环保理念中达成共识,我忽然意识到:新高考强调的“学科交叉”,本质上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高三化学复习中,我们可以设计“从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看绿色化学”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分析“为何需用活性污泥法处理低浓度氰化物”时,串联起有机化学(腈类水解)、生物化学(微生物代谢)、环境化学(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知识,甚至引入数学建模分析曝气池的氧含量控制。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学,或许正是培育“懂勒沙特列原理,会设计代谢通路”未来创造者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四、教育是一场“催化耦合”:在传承与创新中锚定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俞教授分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教育观的觉醒。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既要做工业文明的“解码者”,将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工艺背后的化学原理深入浅出地传递;更要成为职业理想的“引燃剂”,让学生在了解MOF材料、基因工程菌等前沿时,看见化学学科的无限可能。正如俞教授所说,“当课堂与产业同频共振,烧杯与基因剪刀共舞”,化学教育才能真正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闭环。</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时,俞教授分享的网络资源链接在手机屏幕上闪烁。这些承载着学科前沿的资料,恰似她播撒的教育火种。作为高三教师,我们或许无法带学生走遍真实的炼油厂、生物实验室,但可以像她那样,用数字赋能课堂,让工业流程图、催化剂微观模型、跨学科案例成为连接课本与世界的桥梁。当学生在高考复习中不再困于题海,而是能看见每个知识点背后的产业脉搏、科研温度与跨学科可能,我们便真正实现了“为未来而教”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场讲座,是一次知识的“催化重整”,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加氢精制”。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高效“催化剂”,在新高考的浪潮中,培育出既有扎实学科素养,又具跨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这,便是一位化学教师最美的“反应方程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