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清晨7时30分,我与43位团友在玉屏旅行社领队李强的带领下,从家乡出发,乘坐大巴车,历经8小时的车程,抵达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景区。这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游览,也是一段心灵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景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地处晋蒙交界,拥有2000多年的军事要塞和商贸通道历史。明长城遗址、西口古道等文化景观,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辉煌过往,仿佛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初名参合口,隋唐时期更名为白狼关。至明代,它成为明长城十三关之一。其名称的变迁,折射出民族关系的演变:明代称杀胡口,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清康熙时期改为杀虎口,以促进民族融合。作为军事要冲,这里曾发生明嘉靖三十六年的八个月据守战,清代更是一品武官的驻地,被誉为“南有绍兴府,北有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杀虎堡原名杀胡堡,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十二月初三,康熙皇帝平定喀尔丹部落后,为缓和民族关系,将长城沿线与“胡”相关的堡、关、口名称全部改为“虎”。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朝对民族关系的重视与调整,也彰显了历史的智慧与包容。</p> <p class="ql-block">通顺桥,虽名为桥,却位于西口古道的起点,紧邻城门区域,可能是功能性城门的一部分。它不仅连接着历史的脉络,更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世事变迁。</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杀虎口村东,分布面积约9000平方米,是明清时期一条通往内蒙、西域的重要陆路关口通道。古道由墨青斑驳的石块铺砌而成,光滑幽暗,布满了清晰的车辙印、马蹄印和脚步印。现存遗迹自通顺桥南端起,至杀虎堡南梁止,全长约1500米,宽5.5至7米。西口古道不仅是一部移民史,更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晋商发迹的大道,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推动了北部地区农耕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杀虎堡内有三道堡门,其中明确命名的为“平集堡”,这是连环堡设计的一部分,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与匠心,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广义桥,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一座单孔尖石拱桥。桥长约24.7米,宽约7米,孔高6米,桥身采用二心圆拱结构,整体由青石砌筑。桥面石板因长期使用而呈现高低不平的磨损痕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的风霜雨雪。</p> <p class="ql-block">护栏柱头雕刻有石猴、石狮等兽像,工艺精湛且造型生动。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能清晰辨认其形态,展现了明代民间石雕技艺的高超水平,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广义桥横跨杀虎堡南侧的小河,北接平集堡,南通关内,曾是“走西口”商旅通往蒙古草原的必经官道。它见证了明清时期晋商驼队的商贸往来,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无数商旅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右玉县博物馆,建于2003年,坐落于右玉数千年历史的舞台中央。馆内珍藏着许多奇珍瑰宝,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历代遗留的青铜制品。右玉县独特的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西口文化,为这座县级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青铜器作为珍贵文物,从宋代开始便成为收藏品,有的价值高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各大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器,虽制作年代不同,风格各异,但其形制匀称,花纹谐调,给人以美的感受,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过朔州右玉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朔漠雄关岁月悠,杀胡名口忆春秋。</p>
<p class="ql-block">边墙旧迹含残梦,古堡遗痕载远愁。</p>
<p class="ql-block">昔日干戈烽火地,今时车马客商流。</p>
<p class="ql-block">山川形胜情无限,风雨沧桑一望收。</p> <p class="ql-block">离开杀虎口,车行1.5小时,来到内蒙古清水河县晚歺入住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