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吴小杭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36年前写的稿子,当年因为根据上级有关领导指示精神,此事不作大的宣传,低调处理了,连分部内部简报也没发。36年后的今天,为纪念牺牲的同志,弘扬部队优良传统,传播正能量,特制作美篇发表。,</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南京军区后勤某船运大队N1114船从江苏南通执行军事任务返航至太仓县浏河口附近江面上,突然遭受十级以上狂风和百年未遇的大暴雨袭击,船被八、九米高的巨浪吞进、吐出,机械设备严重受损,辅机舱、泵舱和锚链舱先后进水,导致船艇失控,慢慢下沉。</p> <p class="ql-block"> 在船艇和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N1114船全体官兵为了保护船艇、保护战友和战友亲属的生命安全,临危不惧,团结战斗,奋勇拼搏,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诗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临危不惧 沉着处置</span></p><p class="ql-block">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四月二十八日阴有阵雨、风向偏东、风力4—5级、阵风6级。</p><p class="ql-block">上午八时许,N1114 船完成运油任务,从南通返航向上海方向行驶。</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时左右,船艇行至太仓浏河口附近江面时,突然遭到狂风暴雨袭击,顿时乌云遮天,恶浪滚滚,江面上一片灰暗。100吨级的N1114船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设计抗风能力为六级的油船那能承受住十级狂风和七、八米高巨浪的袭击。掉头转向,有被侧浪打翻的危险;停航避风,附近又没有避风锚地和港口。进退两难,怎么办?采取减速,顶风顶浪靠向右岸航行的办法,确保船艇安全。</p> <p class="ql-block"> 这时,大多船员晕船,有的呕吐不止,很难坚持正常工作,船长毛志安少尉打开扩音器,鼓励大家战胜困难,坚守岗位,沉着操纵。机电专军士周宪进强忍晕船的不适,主动下机舱代呕吐的战友值班,保证机器正常运转。</p> <p class="ql-block"> 风在呼啸,浪在怒吼,船在巨大的风浪里艰难地行驶。甲板上的缆绳被风浪冲散了,跳板被风浪刮到了船沿。正在协助船长加强了望的干部学员季和平少尉,看到这一情况,冒着被巨浪卷走的危险,挺身而出,冲向船首去固定甲板上帆缆器材。一个巨浪将他掀到四、五米远的油舱甲板上,幸好抓住了舱面输油管,才免于卷入江中。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他扑来,他一边抓住输油管道,一边艰难地往前爬行。经过十几分钟的搏斗,终于收拢好了被大浪冲散的缆绳,固定好了跳板,避免了缆绳挂落水里,被卷进螺旋桨的危险。当他爬回舱时,已筋疲力尽,站也站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一会,在驾驶室指挥操船的船长毛志安,发现辅机舱通风筒盖被风浪打掉了。情况相当危急,如不及时堵住,浪水压进辅机舱,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毛志安用一根绳子系住腰际,绳子的另一头系在驾驶室门上,冲向甲板。刚接近通风筒,一巨浪把他打倒在后面的输油管上,他抓住油管爬起来继续前进,又被一巨浪推出三米多远,幸亏拉住缆绳,才没有卷到江里。这时,辅机舱已经被几个浪头打进了水。事不迟疑,他咬紧牙关往前冲。同时,在驾驶室操船的代理船长、驾驶专业军士赵仲根采取减速、停车措施,以减少浪的冲击力。几经周折,终于包扎好了通风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团结互助 顽强拼搏</span></p><p class="ql-block">在船长毛志安包扎好辅机舱通风筒盖回到驾驶室不久,连续几个巨浪又把包扎物给打飞了。八、九米高的大浪一个接一个铺天盖地往通风筒灌来,辅机舱、泵舱和锚链舱很快进水,致使船首吃水加剧。</p> <p class="ql-block"> 船长毛志安和专业军士赵仲根果断决定抢滩。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再抢滩时,正在机舱值班的周宪进突然发现主机运转异常,螺旋桨露出水面,出现“空转”,当即报告了毛船长。在抢滩不成,船完全失控的危险关头,毛船长边发救生衣,边安排关闭水密门,封闭机舱,保持船艇浮力,延缓下沉速度。船上七名官兵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办法,发出求救信号。终因风浪太大,求救后没有反映,船艇和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驾驶副班长李拥华上士不顾随船来队探亲、正在晕船呕吐的爱人和不满三个月的婴儿,和战友一起准备求生器材。季和平、周宪进和朱明堂下士、曾政群上等兵一起将橡皮舟冲满了气。</p> <p class="ql-block"> 为赢得时间,争取主动,船长毛志安和赵仲根商量决定派人下水上岸报警求救。江面上风大、浪高、流急,下水危险性很大。毛志安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与赵仲根握手告别,准备带战士朱明堂一起下水。当确定朱明堂下水时,朱明堂二话没说,脱掉衣服,和船长跳入狂风巨浪之中。他俩凭借单片橡皮舟与大风大浪进行搏斗。为了船上战友和战友亲属的生命,他俩不怕苦、不怕死,互相鼓励,顽强地与风浪搏击。当朱明堂感到体力不及、支持不住时,毛志安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尽快游上岸,船上的同志正等着我们”。两个人交错地口报五百米、三百米、二百米……,看到接近岸边的希望,相互鼓励。毛志安的脚被鱼网缠住了,朱明堂过去帮助他解开脱险。当他俩被渔民救起,还不能讲话时,写下电话号码请群众及时报警。他们身体还没有恢复正常,就坚持去引领港监船只前往出事地点营救战友和战友的亲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舍生忘死 勇于献身</span></p><p class="ql-block">在毛志安和朱明堂下水后,船上同志在赵仲根的带领下,一边继续发信号求救,一边采取各种措施延缓船艇下沉时间。当船艇进水,随船的战友亲属仍被困在船舱里时,周宪进不顾风浪卷走的危险,二次冲进住舱,把三名家属小孩搀扶护送到船尾甲板。</p> <p class="ql-block"> 下午四时五十分左右,船即将沉没。为避免船下沉时产生的吸力把人员吸下去的危险,赵仲根立即组织八人弃船下水。为了让战友和随船家属先安全下水,周宪进不顾自己安危,留在船上死命拉住橡皮舟的绳索,直至下水的同志抓牢救生橡皮舟后,他才离船下水。</p> <p class="ql-block">这时江面风力已超过十级,浪高八、九米,七名大人和一小孩依靠唯一可以救生的半只橡皮舟随风浪漂浮。由于人多,超过橡皮舟的承受力,危及到八人的生命安全。赵仲根与战友商量说:“人太多,橡皮舟漂不动了,我们松掉几个,让家属先上去”。赵仲根、周宪进、季和平主动放开了橡皮舟,三人一起向岸边游去,几个浪头把他们冲散了。赵仲根感到左腿麻木蹬不动了,喊了一声“小曾”。小曾听到叫声,伸手把他拉到身边,让赵仲根抓住了橡皮舟。橡皮舟承受压力加大,李拥华见状,便悄悄地松了手。赵仲根和曾政群一边稳住橡皮舟方向,一边用力向前游划。两位女同志不会游水,赵仲根和曾政群各照护一名。李拥华家属身上的救生衣没有穿好,赵仲根多次给她整理好救生衣,并抓住她的头发,以防她失手被浪冲走。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水中漂了两个小时,靠近岸边时被群众救起。</p> <p class="ql-block">周宪进、季和平、李拥华三人为了使战友和战友家属能尽快游上岸,主动松手放掉橡皮舟,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只身与狂风恶浪搏斗,最终被巨浪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五月十五日,经上级批准,N1114船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周宪进、季和平、李拥华三同志为革命烈士;追认季和平、李拥华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给周宪进、季和平两同志追记二等功一次;给李拥华同志追记三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1989年5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后附几位战友在报纸上刊发的稿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89年5月18日《解放军报》刊登丁建伟、孙克勤撰写的新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89年7月23日《人民前线》刊登傳尚辑、陆永、丁建伟撰写的新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89年5月16日《解放日报》、1989年5月27日《新华日报》刊登丁建伟、孙克勤撰写的新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战友们阅后点评收录:</span></p><p class="ql-block">@金正勇 文章写得详实生动,配以有关原始记录,令人信服。船难经过惊险,处理过程曲折,现在回想起来,14船全体指战员与英勇搏斗,先人后己的事迹值得宣扬,值得记念。把事迹记录下来宣扬出去,你们做了一件好事,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 (金宗荣2025.4.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