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时代的洪流中,传统艺术的命运跌宕起伏,唢呐与琼剧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它们曾经在岁月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却又在时代的浪潮里经历被淡忘的迷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唢呐,这个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簧管乐器 ,已有五、六百年历史。起初,它运用于军中和仪仗,而后在民间深深扎根。其音域宽广,音色独特,既能吹奏出激越高亢之调,用于欢庆的场合,如民间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唢呐的身影;也能演绎委婉深沉之曲,表达细腻情感。在民间吹打乐、戏曲以及大型民族管弦乐队里,唢呐都是重要的演奏乐器。明清时期,唢呐已然成为吹管乐器中的佼佼者,明代后期,它在宫廷戏曲、民间戏曲、器乐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清代时,更是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琼剧,作为海南省唯一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 ,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起源于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最早称呼为“土戏”,是明代中叶“闽南杂剧”传入海南岛后,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演唱,并吸收琼州的民歌杂调发展而成。琼剧的发展历程曲折,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在吸收二黄、梆子等声腔调后,演变成为真正的海南腔。“五四”运动后,“文明戏”热潮兴起,琼剧不断改编,批判社会落后思想,但后来受资本主义商业化影响,文明戏淡出。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琼剧艺人流落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政策下,琼剧迎来改革发展,却又在“文革”时期遭受打压。改革开放后,琼剧再次繁荣。琼剧以其宛转悠扬的旋律、优美展阔的腔调以及丰富多彩的行当和表演形式,展现着独特魅力,代表作品有《张文秀》《秦香莲》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娱乐方式如潮水般涌来,人们的娱乐选择日益多样化。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等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唢呐和琼剧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唢呐和琼剧的表演形式似乎显得有些“陈旧”“老土”,难以在第一时间抓住他们的眼球和耳朵。学习唢呐,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掌握复杂的演奏技巧,而琼剧的欣赏,需要观众对海南文化和传统戏曲有一定的了解,这都增加了年轻人接触和喜爱它们的门槛。演出市场也逐渐萎缩,唢呐和琼剧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剧团难以维持生计,艺人也纷纷转行,它们仿佛被时代的尘埃所掩盖,逐渐被人们淡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时间也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让被埋没的珍宝重新焕发光彩。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唢呐和琼剧的价值。从文化层面看,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唢呐艺术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绥米唢呐、砀山唢呐等各具特色;琼剧则是海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精神世界。从艺术价值而言,唢呐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音色,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琼剧的唱腔、表演、行当等,都是经过数百年沉淀的艺术精华,对戏曲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保护和传承唢呐与琼剧的行动在各地展开。许多地方成立了专业的唢呐学校,高校也开设了唢呐专业,系统地培养人才,规范教材。艺术家们改革唢呐制作方法,扩展演奏技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唢呐独奏曲目。在琼剧方面,海南省琼剧院承接大量本地商演和惠民演出,新编历史琼剧《苏东坡在海南》等经典剧目深受好评。一些民间艺人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唢呐和琼剧的教学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两门艺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唢呐与琼剧,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被淡忘的低谷,也迎来了被重新看清价值的曙光。它们的故事,是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缩影,我们期待它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成为永恒的经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