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月的无锡与苏州,被春风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太湖畔,无锡鼋头渚樱花如云似霞,粉白花瓣随风轻舞,落在澄澈湖面上,宛如明珠撒落碎玉。登上渔船,听老船家哼唱吴侬软语,看碧波荡漾,感受“太湖佳绝处”的诗意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无锡素有“小上海”之称,源于其深厚的近代工商业底蕴与繁华气质。清末民初,无锡依托运河水运与近代工业崛起,涌现出众多民族工商业巨擘,纺织、面粉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与上海一脉相承的商业脉络。</p><p class="ql-block">城市风貌上,无锡的崇安寺、南长街等地,既有古街深巷的江南韵味,又林立着时尚的商业楼宇、摩登的购物中心,繁华气息不输上海。此外,无锡的锡剧、评弹与特色美食,兼具吴地文化风情与海派文化的包容多元,从市井烟火到文化艺术,都展现出与上海相似的精致与活力,“小上海”之名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鼋头渚历史悠久,南朝萧梁时期,东侧充山之麓就建有“广福庵”。北宋末年,进士钱绅在宝界山建造惠泉和惠亭。明代,王问父子在旧址建湖山草堂,并留下多处石刻。清光绪年间,无锡知县廖伦题下“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石刻。1918年,杨翰西购买山地建造私家园林,此后众多社会名流在此修建花园别墅,逐渐形成如今鼋头渚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惠山古镇,古街古巷在鲜花与绿树的映衬下更具韵味,运河支流惠山浜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可体验江南山麓水乡古镇的独特风情。</p><p class="ql-block">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惠山老街、中国泥人博物馆、关刀河、东岳行庙、宝善桥等景点。文物古迹:千年古刹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漪澜堂、云起楼、二泉书院等,集多种文化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南长街历史悠久,宋初:此地设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古运河并行,是重要的水陆驿站,逐渐成为商旅、货物的集散地。明代中叶:南长街一带成为江南漕运重地与货物集散地,棉花、蚕茧等在此集散,19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丝市中心。同时,伯渎港河口一带砖瓦窑业兴盛,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沪宁铁路建成,废除传统驿传系统,人们在驿站建起商铺、住宅,驿道演变为南长街。民国时期:南长街成为无锡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兴起鼎昌丝厂、振艺丝厂、永泰丝厂等近代企业,南上塘还建造起一批中西风格建筑。新中国成立:南长街一带进行重新建设,从南吊桥向南,经弯头上、北长街、南长街、南门棉花巷、清名桥街至界泾桥,进行了改建、扩建。1960年:统一更名为南长街,全长3.25千米。</p> <p class="ql-block">无锡崇安寺和无锡南禅寺</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崇安寺相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宅,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改为寺院,命名为兴宁寺。唐宋时期: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7年),改名为崇安寺。南宋建炎年间,寺庙遭遇大火,之后虽多次重建,但在元末再次被火灾摧毁。清末,吴稚晖、俞复等人曾在寺内创办三等学堂。1905年依寺而建的公花园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园之一。辛亥革命后,寺庙的神像逐渐消失,大殿转变为菜市和小吃摊点。</p><p class="ql-block">无锡南禅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47年,由梁武帝萧衍所建,最初名为护国寺。唐朝时期:唐咸通年间(860-874),僧如海重建,改名为南禅寺。清朝时期:康熙、乾隆年间,南禅寺多次修缮扩建,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江南名刹。近代历经战乱,南禅寺部分建筑遭到破坏,但主体建筑仍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南禅寺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成为无锡的重要佛教场所和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东方之门金鸡湖景观融合了现代建筑与自然湖景之美,是苏州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东方之门:是苏州的新地标建筑,位于金鸡湖西岸。整幢大楼为双子塔结构,顶部合二为一形成一扇门的形状,高度达301.8米,门洞高246米,跨度6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门”。其设计灵感源自古时“水陆城门”,建筑采用黑、白、灰三色,与苏州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p><p class="ql-block">金鸡湖:是太湖水系的支流,水域面积7.4平方千米。湖水清澈,湖岸线曲折优美,周围绿树成荫,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金鸡湖还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如斑嘴鸭、黑水鸡、夜鹭等。</p><p class="ql-block">音乐喷泉:位于金鸡湖景区星港街城市广场,是国内科技含量及综合艺术水准最高的水景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苏州市寒山寺弄24号,园林类别为寺庙园林,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曾用名“妙利普明塔院”,古称枫桥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建筑风格以唐宋时期为主,外墙体为黄墙乌瓦,布局是以“寒拾形象”为核心,以中轴线将寺院主要建筑依次排开,连廊广泛运用,营造出佛国理想空间。</p><p class="ql-block">钟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楼内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诗碑《枫桥夜泊》也极具名气,先后有北宋王珪、明代文徵明、清末俞樾等名家书写刻碑。每年除夕之夜,寒山寺会举行撞钟仪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祈福。</p><p class="ql-block">西园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座融合了佛教文化与江南园林特色的寺院。有“三绝”,即月波楼、放生池和卧佛殿。月波楼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雄伟,雕梁画栋;放生池是中心景观,池水清澈,荷花盛放;卧佛殿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卧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苏州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造园准则,巧妙地将自然山水浓缩于园林之中。园林中的假山、池沼、花木等元素,皆因地制宜,模拟自然形态,如拙政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皆临水而建,池广树茂,景色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苏州园林大多占地面积不大,但通过巧妙的空间划分和借景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网师园占地仅八亩余,却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以少胜多。</p><p class="ql-block">苏州园林多为历代贵族、文人所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沧浪亭历史悠久,北宋诗人苏舜钦购得后建亭其上,常与友人在此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佳话。</p><p class="ql-block">苏州园林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园林中的建筑装饰精美,花窗、门楣、梁柱上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园内还常有名家的书法作品和匾额楹联,如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这些都为园林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苏州观前街和平江路</p><p class="ql-block">苏州古城中心,因古寺玄妙观而得名,宋代称天庆观前、碎锦街,元代改名玄妙观前,后演化为观前街。有众多老字号,如“朱鸿兴”面条、“黄天源”糕团、“三万昌”茶叶等,还有人民商场、美罗商城等综合商场,以及各类品牌店、小吃店、餐厅等。</p><p class="ql-block">有始建于西晋的玄妙观,内有三清殿、“四绝”碑等;北局曾是苏州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太监弄是著名的美食街;“观前街·开元里”是新型商业街区项目。</p><p class="ql-block">苏州平江路源于宋代,曾叫“十泉里”,清代乾隆年间方志中首次出现“平江路”的名字,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发展,2002年至2004年耗资修缮,2011年获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还有洪钧故居、苏州戏曲博物馆等;平江九巷是连接平江路和观前商圈的重要区域节点;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等各具特色;平江河上横跨着20座石桥,如思婆桥、青石桥、朱马交桥等。</p> <p class="ql-block">葑门横街和相门城墙景区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葑门横街作为苏州主城区唯一的露天沿街菜市场,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街道上商贩云集,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特色小吃琳琅满目,人们在这里讨价还价,热闹非凡,让人感受到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苏州生活。这里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赵天禄的油氽团子、潘大师油氽大排、潘记隆蟹壳黄、老摊头爆鱼等特色美食数不胜数。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是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也让苏州的美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相门城墙景区</p><p class="ql-block">相门原名匠门,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据传吴王阖闾曾命干将于此设炉铸剑。城墙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宋初填塞、民国重辟、建国后拆除又复建的曲折历程,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苏州城的兴衰荣辱。</p><p class="ql-block">相门城墙高大坚固,灰色的砖石层层叠叠,城墙上的垛口整齐排列,城楼高23.6米,匾额“钩邑相徽”四字彰显着历史的底蕴。站在城墙下,仰望这巍峨的建筑,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以及古人保家卫国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邵磨针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