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区,有一个水乡古镇——青溪。<div>因为地铁不能直达,游客不多,相对幽静朴实。</div> 青溪老街,沿东西向的古河道两岸。明清以来,成市。 市郊古镇都以水景古桥为主角。 青溪,保留了各种结构的石桥,木桥十几座。<div>这是中和桥。<div>每座桥有特别的传说和故事。</div><div><br></div><div>古代文人根据各个方位特色,列出《青溪八景》。</div><div>八处名字分别是:</div><div>印月双桥;</div><div>望海闻钟;</div><div>东庐渔灯;</div><div>曲水中和;</div><div>西市文星;</div><div>草圣贤坊;</div><div>南院雪霁;</div><div>青溪老街。</div><div>看名字就是一种文学的享受,一种超脱尘世,悠然南山下的世外桃源。<br><div><br></div></div></div> 人流稀少,打扫得很干净。 古镇没有大马路,上下都用双腿。老人有点不方便,一个长者拄着杖艰难地上桥。 居民骑电动车,上下坡也推行过桥。<div>沿河用农民把自己种植的蔬菜带来卖,新鲜的蚕豆、香莴笋,洋红番茄,还有红根马兰头和艾草干。</div><div><br></div> 街头店招招摇,不是古镇老店字号,已是旅游景点的噱头了。邮局邮筒倒是日常必须的。 游客自驾车的居多,穿行在街巷也成为“景点”内容,供对面来人观看。 看得出,居民住宅是本来老建筑。保有上海郊区原住民住宅的特色。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青溪曾经出名人。科举年代,奉贤读书优秀,甚至有“一门三进士”之荣耀。 明成化年间,还出了个尚书郎——张弼。<div>他除了历任兵部侍郎、知府职务外,还写一手好书法。</div><div>他专攻怀素草书,很有造诣。</div> 约1530年,青溪在街头为张弼立了三门四柱石牌坊。风吹雨淋,目前还剩二柱遗迹。 有私家小型园林,厅堂、假山、亭子。<div>四进庭院围廊,雕花门楣,很幽静。</div> 旅游小店生意清谈,与新场不能比。 喜欢优雅情调的游客,是不错的选择。 仅有的几家小吃店,价廉物美。 手工特色的点心,保留本地特色。 东村口有座石牌坊,上书《青溪老街》四字。应该是近代作品。 几座塑像栩栩如生,十分传神。<div>上图,老中医切脉;</div><div>下图,童子购馒头。</div> 虽傍水建镇,居民还用井水洗漱食用。<div>这是村里古井,石栏圈被井绳勒出的凹痕,述说着幽远的历史和生动的生活气息。</div> 老上海点心,云片糕石库门,关公与门神。 一家“奉帮裁缝店”挂着“欢迎参观拍照”的牌子。还有长衫旗袍的模特照片。 古典庭院的雕花门窗,狮头门环,以及假山上的六角亭。 一些建筑山墙,有“刘海钓金蟾”,“三阳开泰”的浮雕。 一座小庭院开设咖啡馆。里面设芜廊雅座,有腔调。 本帮菜有著名《老八样》传统。街头专门提供本帮老八样菜肴。 自称《一尺花园》,《三关六码头》的。 凸显青溪儒学书卷气的塑像。 石凳,似乎是古建筑的柱础。 有历史人物的古镇,就有生活气息,生存的生命力。<div>《四隐士》在青溪居住,反映当年的历史政治,和读书人的清高。</div> 有“张炳官”旧址,一进二埭五开间。 《八景之一》的古建筑“望海楼”和“典当水桥”。 傍水的廊庑叫“水榭”。 青溪是有人生活着的“活的古镇”。<div>街角的民居,直接用来拍电影,不用搭布景。</div> <div>街头画屏,用谢意山水表达四季。</div>石驳岸,木围栏。游客穿行在水街两侧,观看本地人是如何生活的。 民宅的家猫,观看游人穿行。<div>宅门石梁上的紫藤,缠绕着门楣也有几个春秋了。</div> 小巷延伸,传来阵阵幽香。不用吆喝,招来游客品尝。 一座客堂,改造成茶室餐厅。 大玻璃内外,是两个世纪的风景。 沿街住户两位老妈妈对游客非常友好。 集体经济组织的供销社,也经营旅游商品。 从前的车马慢,邮件慢。游客慢慢品味古镇的历史文化。 有一处像“养老院”的屋子。 街头老人,适应“慢节奏”旅游。<div>青溪街灯,很有艺术味道。灯用木条搭建成四个“青”字围起来。青字灯用,波浪底座,暗示青溪是建立在水上的古镇。</div> 拱桥青水石板路,青砖黛瓦白墙头。 居民在水桥洗涮,水桥头边栽种各种花卉。 有一种小花叫“红灯笼花”,下面还有黄色的流苏。一串串传喜庆很热闹。 离开喧嚣的闹市不远有这样一座幽静的老街,是忙碌的上海人的福气。<div>希望青溪不要学其他水乡,商业引导千篇一律。挖掘文化遗存,找故事,写传说。</div><div>希望青溪保持自己淳朴的乡土气,少赚一点钱。</div><div>估计有点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