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座难以忘怀的古镇

行摄匆匆

今天心血来潮,去了长安古镇。 原因有两个:<br><br>一是1976年清明时节,我还在念初中。那时候学校组织红卫兵拉练,我们带着随身的被包、行李、干粮,从同福中学出发,经崇福镇,沿着长安塘一路拉练到长安火车站,再坐火车到杭州。这一路走得很辛苦,但印象特别深刻,至今难忘。<br><br>二是1979年到1983年,在杭州上大学的四年里,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走的都是这条路。 <br>老家在同福公社联胜大队金家村。 <br>那时候,从家里出发,先到大运河边的小羔羊轮船码头,花三毛钱坐轮船,经崇福镇到长安镇的轮船码头。 <br>下午上船,傍晚能到长安。 <br>到了长安,再赶到火车站,一直等到后半夜的火车。 <br>火车票六毛钱,凭学生证半价,只要三毛。 <br>坐上一趟通宵车,到天亮才能到杭州城站,再转去学校。<br><br>如果是放假从学校回家,一路就轻松些。 <br>早上从杭州城站坐火车,中午前能到长安, <br>再坐船回到小羔羊轮船码头,下午就能赶回家。 <br>那时候交通条件差,回一趟家,要折腾大半天,甚至整整一夜。 <br>可在心里,能回家、能上学,就是最大的盼头。<br><br>这就是我今天想再走一趟长安镇的原因。 <br>想沿着当年走过的路,看一看, <br>看看这片熟悉的土地,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br> <h5><i>大学期间的学生证上,还留有当年从杭州站到长安镇站的火车票购票记录。</i></h5> <h5><i>长安塘边,纤夫拉着满载货物的船,经过七里亭(AI生成)。</i></h5> 过去,京杭大运河和长安塘沿岸,都修有一条不宽的土路,既供纤夫牵着货船在岸上拉纤,也方便出市赶集的行人通行。 从崇福镇到长安镇,沿着长安塘西侧的塘路行走,全程有十四里路。中途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名叫七里亭,供行人和纤夫途中歇脚。因为这里离长安镇和崇福镇的距离都是七里,因此得名七里亭。<br>如今,从七里亭通往崇福镇的老路已经中断,而通往长安镇的一段,已修建成了柏油路,供机动车通行。 <h5><i>七里亭的位置位于陆泽村,靠近现在陆兴路与长安塘交汇处的西侧。</i></h5> <h5><i>从七里亭通往崇福镇的老塘路已经中断</i></h5> <h5><i>现在七里亭旧址附近新建了河埠,但七里亭本身早已不复存在。</i></h5> <h5><i>从七里亭到长安镇西侧的塘路,如今已修成了柏油路,现名为辛江路。现在的长安塘,改名叫崇长港。</i></h5> <h5><i>在一些路段,辛江路与崇长港之间只用一条铁板护栏隔开,护栏外就是河道。</i></h5> <h5><i>长安塘上,如今已有高铁横跨而过。</i></h5> <h5><i>也有一些地方,辛江路与崇长港之间隔着一片宽阔的绿化带。</i></h5> <h5><i>临近长安镇时,河边已经修建了水泥围栏。</i></h5> <h5><i>在长安镇靠近乡村的连接处,也就是进镇后最靠近农村的一带,河边还留有一座老粮库。</i></h5> <h5><i>旁边残存着吊机的平台</i></h5> <h5><i>宽阔的台阶,依然通过河道相连。</i></h5> <h5><i>进了镇区,马路变得宽敞起来。</i></h5> <h5><i>在镇区,河埠变多了。</i></h5> <h5><i>横跨长安塘的水泥拱桥-友谊桥。</i></h5> <h5><i>又是一个残留的吊机平台。</i></h5> <h5><i>看那些残留的痕迹,像是当年环卫所放大粪用的管子。</i></h5> <h5><i>崇长港,属于大运河的保护范围。</i></h5> <h5><i>崇长港的历史,被记录于石牌上。</i></h5> <h5><i>快到长安塘的南端了。</i></h5> <h5><i>在长安塘最南端的拐角处,就是当年简易的长安镇轮船码头。</i></h5> <h5><i>从高处俯瞰,轮船码头往北,一直能望见长安塘的远处。</i></h5> <h5><i>轮船码头的房子,三十多年前就卖给了私人,现在看着挺简陋的。</i></h5> <h5><i>供客人上岸、下船使用的台阶。</i></h5> <h5><i>在台阶上还遗留着一块上吨重的压船头的大石头。</i></h5> <h5><i>轮船码头对面隔着辛江路,就是长安丝绸仓库,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了。</i></h5> <h5><i>这座三层建筑建于民国时期,是日军侵华时所修建的。整栋楼采用青砖砌成,墙体厚达五十公分,建筑质量非常牢靠。<br>到现在已经将近百年,墙体没有任何损坏,墙面也没有任何剥落的痕迹。<br>能保存到今天,并不是因为特别维护得好,而是因为当年建筑质量过硬,本身就非常结实。</i></h5> <h5><i>在丝绸仓库南侧、解放桥北桥墩的西侧,遗留着京杭大运河“下闸”的遗址。</i></h5> <h5><i>长安三闸,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独特的“一坝三闸两澳”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r></i></h5><h5><i>在长安三闸中,下闸位于最下游,主要功能是控制下游河段的水位,并与中闸、上闸协同工作,调节整个闸室系统的水位变化。船只通过下闸进入闸室后,闸门关闭,水位逐渐上升或下降,待与上游或下游水位持平后,再开启另一侧的闸门,允许船只继续航行。这种设计有效解决了不同水位河段之间的通航问题,提高了航运效率。</i></h5> <h5><i>长安塘在这里右拐,转向西流。南北走向的解放桥横跨在塘上,这是通往长安火车站的必经之路。</i></h5> <h5><i>解放桥的南侧就是沪杭铁路。</i></h5> <h5><i>穿越沪杭铁路的地方,原先是有道闸控制通行的平交道口,如今改建成了地下通道立交,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i></h5> <h5><i>上了台阶,往右拐就是车站路,顺着路往西走三百多米,就能到长安火车站了。</i></h5> <h5><i>沿着车站路要经过中闸遗址。</i></h5> <h5><i>长安翻水站位于原长安三闸的中闸位置,主要承担排涝、引水和调节水位的功能。<br></i><i>它是在原有长安三闸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取代了古代通过闸门升降水位、调节航运的功能。<br></i><i>如今,长安翻水站依然在正常运行,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主要用于调控崇长港(原长安塘)及周边区域的水量,保障防洪排涝和农业灌溉需要。<br></i><i>这个工程延续了长安地区千年来对水利调控的传统,只是功能从通航转为现代水利管理。</i></h5><div><br></div><div><br></div> <h5><i>那时候这三百多米的车站路上啥也没有,就是顺着铁路南边的一条土路一直走到火车站。</i></h5> <h5><i>火车站东侧路边的公共厕所位置一直没变,只是后来重新修缮过。</i></h5> <h5><i>选用的水龙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格和习惯。</i></h5> <h5><i>火车站的候车楼还在,不过前面搭了些临时建筑,开了店铺做生意。<br>候车楼现在封着,进不去,也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br>因为在地面上看不到候车楼的全貌,所以我换了航拍的角度,拍下了它的样子。</i></h5> <h5><i>这里是火车站的前身,老候车楼和炮楼。建筑已经修复,但还没有对外开放。</i></h5> <h5><i>刚修缮过的火车站老候车楼。</i></h5> <h5><i>炮楼如今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i></h5> <h5><i>从地面上看,只能看到一部分,候车楼的整体样貌看不清楚。</i></h5> <h5><i>在老火车站边上的面店吃了碗面,听店里人讲了些情况。</i></h5> <h5><i>候车楼东边西边都有台阶,可以上到两层候车楼里去。</i><br></h5> <h5><i>右边的小房子挂着一块标牌,写着“杭建3”,属于杭州铁路局管辖。</i></h5> <h5><i>左面的房子有标牌“杭建2”,估计候车大楼的房子就是“杭建1”。</i></h5> <h5><i>这座建筑的砖块上还刻着清晰的文字,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品牌砖”,从中也能看出当年的建筑用料非常讲究,质量十分牢靠。</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