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镇平城,位居陵川县城以北6公里处的山间盆地中。周围群山环绕,岗峦叠起,地处“万峰环列,突中一窝”之心。镇东与六泉乡相连,西与秦家庄毗邻,南通崇文镇,北与壶关县接壤。长陵公路横贯南北,曲辉、平西公路在镇内交汇,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古今为陵川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 。据《陵川县志》记载,平城早在尧舜之前就有人类聚居,夏商时期为冀州所领,而且是夏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春秋时先属晋、韩,后归赵,长平之战被秦吞并人秦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属上党郡高都县管辖,西汉至两晋属泫氏县,直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平城此后才一直归该县所管辖。从隋置陵川始,经唐、宋的发展,金、元的鼎盛,明、清的辉煌,古镇历尽了千年的世道沧桑。平城古为官商道衢锁钥之地。商贸发达,文化灿烂。早在明、清时期,平城在省内外就有了广泛的商品交易市场。昔日镇内的东西老街、十字巷、南堂巷设有各种店铺、商号、作坊200多家。史书记载,平城在明朝已有“百张炉、十作酿、千家店”之说,这足以反映了平城当时的冶炼、酿酒、手工业的发展与鼎盛。</p> <p class="ql-block">网文摘抄:</p><p class="ql-block">陵川平城:太南豫北的“小延安”</p><p class="ql-block"> 陵川县平城镇在地图上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它位于陵川县城北7.5公里处,北距约长治50公里,东距河南辉县约80公里,西距高平约2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咽喉、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地区,黎城东阳关失守,长治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被占领,中共长治特委从长治莲花池转移到平城东街三皇阁,继续领导太南和豫北地区抗战。</p><p class="ql-block"> 1938年至1940年,平城曾是整个太行南部的政治中心和党的活动中心。中共晋豫省委、中共太南(长治)特委、中共高平县委、中共陵川县委、赵涂支队、《新华日报》分销处、八路军兵站、华北干部学校都先后驻扎在这里,指挥和演绎着太行山的抗日斗争,山西六县和豫北十一县的抗日政府领导人,都要来到平城接受指示,进行培训,休息整训。</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平城,真是个风云际会、卧虎藏龙之地。朱瑞、裴孟飞、赵基梅、涂锡道等高级领导人长期生活工作在平城,连朱总司令从武乡都要取道平城到前方去。他在平城南坡居住的两天里,对当时太行区的抗日斗争,发出了多少重要命令。</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平城,俨然是当时太南豫北的“小延安”。</p><p class="ql-block">太南特委办公在三皇阁</p><p class="ql-block"> 三皇阁位于平城镇政府对面,进街入口处。该阁为沙石基座,分三层,长25.3米,宽10.4米,占地263平方米。建筑为明代风格。一层是门洞,二三层内外由木柱顶立,外圈半截花墙,里外均由玲珑剔透的雕花窗扇相隔。三层原本塑有伏羲、神农、皇帝三尊坐像,即人们所说的“三皇”。墙下一块石碑诉说着建筑曾经的辉煌,这就是“中共太南(长治)特委”的旧址。</p><p class="ql-block">领导太南豫北17个县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17日,中共长治特委迁至平城东街村,继续领导晋东南各县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1938年4月,中共长治特委改称中共晋东南特委,1938年9月改建为中共太南特委,1939年4月改称太南地委。中共长治特委原领导的长治、潞城、高平、陵川、晋城、壶关、平顺、屯留、长子、阳城、沁水等11个县党的工作,改为中共太南特委后,负责领导太南地区的长治、潞城、平顺、壶关、高平、陵川6县,以及豫北地区修武、博爱、武陟、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安阳、汤阴、淇县等11县,共17个县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20日,中共长治特委与驻军召开了一个非常的重要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在陵川、壶关等晋豫边界县建立和整顿游击队,同时决定在陵川、平顺、晋城等县建立相应的中共县委组织。这个会议之后党在晋东南和豫北地区的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5月,由中共晋东南特委主持在平城镇下川村成立了中共陵川县委。从此党组织如星火燎原之势,在晋东南豫北纷纷建立起来,为我党我军能在这里发展壮大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也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赵涂支队——活跃在豫北的“铁道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距太南(长治)特委旧址——三皇阁,仅有百米之遥有一座元阳观,曾是赵涂支队司令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17日,一二九师以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两个步兵连及教导团的部分干部,组成独立游击队,由赵基梅任支队长,涂锡道任政委,这支队伍史称赵涂支队。</p><p class="ql-block"> 电影《铁道游击队》可能不少人看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豫北也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赵涂支队主要活动在道(安阳滑县道口镇)清(博爱清化镇)铁路沿线,道清铁路横跨河南浚县、滑县、汲县、新乡、获嘉、修武、河内七县,赵涂支队拆铁轨、烧枕木、掘路基、翻火车、炸桥梁,袭击敌人的护路部队和援兵,在铁路沿线闹得天翻地覆,打击了敌人的资源补给线,牵制了日寇的机动作战兵力。</p><p class="ql-block"> 驻平城期间,赵涂支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1940初,赵涂支队由原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迅速发展到了三个大队八个营,其中两个营补充到了一二九师。</p><p class="ql-block"> “三皇阁和元阳观两个红色地标,不仅是平城镇镇史重要部分,更是晋城抗战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祁志平说。</p><p class="ql-block">地标人物</p><p class="ql-block"> 裴孟飞,山西灵石人。1908年生,原名裴鸿昌,字志庵,化名石永信。历任中共晋中特委书记、晋豫特委书记、太南地委书记,太南区党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40年底赴延安,先后在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10月后,任解放日报社编委兼采访通讯部部长、中共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期间,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开辟豫西解放区,历任中共豫陕鄂前委常委兼豫西工委书记、豫陕鄂后方司令部政治委员、豫西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许昌地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省土改委员会主任、省委副书记、省委第三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财贸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1962年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7年10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战争岁月里,朱德、朱瑞、赵基梅、涂锡道、裴孟飞等中共党政军领导人,都在这里工作过;太南豫北17个县党的工作部署,都在这里研究过;驰骋豫北的赵涂支队的每个战斗指令,都从这里发出。</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就是平城镇,这个陵川县不起眼的地方,曾经是太南豫北的“小延安”。可经过70多年岁月的消磨,这个如此重要的红色地标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