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烈士故居 —— 记杨常新与杨吉甫烈士故居的故事<br><br><br>在四川南充西充县青狮镇苦竹垭村,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杨吉甫烈士故居。这座拥有 500 年历史的故居,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革命精神传承的圣地,而杨常新,作为退休干部、中共党员以及杨吉甫烈士的孙子,多年来为故居的保护与传承默默奉献,让这段红色记忆在岁月中熠熠生辉。<br><br><br>杨吉甫,原名杨家瑞,号吉甫 ,党内用名杨仁杰、仁叔等。他生于 1904 年,其父杨远儒是清末贡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1924 年,杨吉甫在成都求学时经共产党人恽代英启示,毅然抛弃与生俱来的富贵生活,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1926 年,他在上海大厦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杨吉甫受组织派遣,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长,成华县委书记,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等重要职务,是成渝两地中共主要领导人。<br><br><br>1931 年,杨吉甫在重庆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只肯断筋骨,不肯把头低,他怒斥敌人:“愿做共产党的鬼,不做国民党的官 !”1931 年 9 月 20 日,杨吉甫在重庆英勇就义,年仅 27 岁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杨吉甫革命烈士称号,其证书编号为 “零零壹” 号,这是对他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是党和国家对革命先烈的敬重与缅怀。<br><br><br>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杨吉甫烈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故乡的土地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杨常新从小就听着爷爷的英雄事迹长大,那些关于革命、理想与信仰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年少英俊,赤胆忠心,功德盖世,浩气长存”,这不仅是对杨吉甫烈士的评价,更是杨常新心中的信仰灯塔,指引着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寻先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br><br><br>多年来,杨常新一直致力于杨吉甫烈士故居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在故居被列为南充市级保护单位之前,由于年久失修,故居面临着诸多问题。杨常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承担起故居修缮的重任。为了筹集修缮资金,他省吃俭用,四处奔走,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只为了让故居能够保持完好,让爷爷的精神家园得以延续。在修缮过程中,杨常新严格遵循古建筑修缮原则,力求保留故居的原有风貌和历史韵味。他亲自监督施工,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片,都倾注着他对先辈的敬意和对故居的深情。在他的努力下,故居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br><br><br>除了对故居进行物质层面的保护,杨常新还积极投身于杨吉甫烈士英雄事迹的宣传工作。他深知,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吉甫烈士的革命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经常深入当地学校、社区,为学生和群众讲述杨吉甫烈士的故事。他用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将爷爷当年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娓娓道来,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杨吉甫烈士的伟大事迹,被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动。<br><br><br>每年,当地西充县青狮镇各学校、团体都会来到杨吉甫烈士故居开展纪念活动。杨常新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为他们讲解故居的历史和杨吉甫烈士的事迹。活动结束后,他还会和大家一起打扫故居的卫生,让故居始终保持整洁干净。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br><br><br>如今,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杨吉甫烈士故居已由政府出资进行修缮和保护。这让杨常新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爷爷的精神家园将得到更好的呵护,红色基因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而他自己,也将继续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为传承和弘扬杨吉甫烈士的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杨吉甫烈士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