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京城的初春,阳光还是有些许暖意。3月5日,我怀着对老舍先生的敬仰之情,踏入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故居。这座静谧的四合院,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的大门并不显眼,但进入那扇门,仿佛就进入了通往老北京的时光隧道。透过大门,是一座砖影壁,影壁上贴着一个 大的“福”字,据说这是照老舍夫人胡絮青女士亲手书写的字迹塑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通过左侧刷卡进入小院,影壁后面新设了一扇简易门和木制影壁,贴了一张红纸书写的福字。这福字是老舍夫人胡絮青亲手书写的福字,寄托着老舍一家对未来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绕过影壁,便来到了小院的主体部分。院子里有两棵柿子树,这是老舍先生和夫人于1953年春亲手栽种的。秋天时,柿子树上挂满了橙红色的柿子,如同一个个小灯笼,装点着小院的画意。这两棵树不仅是小院的标志,也成为了“丹柿小院”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北房正中三间是客厅,客厅里摆放着古朴的家具,墙上挂着许多名人赠送的字画。东次间是胡絮青女士的画室兼卧室,西耳房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书房里摆放着一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桌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包括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和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就是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先生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东西厢房现辟为纪念性展室,展出了老舍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手稿、照片以及生前遗物。展览分为“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转战川鄂”“游历美国”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老舍先创作历程,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一生喜爱花草,故居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卉。除了柿子树,还有太平花、银星海棠等植物。老舍先生曾在散文《养花》中写道,他常常在写作之余到院子里侍弄花草,浇水、剪枝、施肥,既有益身心又放松大脑。院子里还有一个大鱼缸,老舍先生喜欢养金鱼,休息时常常坐在鱼缸前欣赏鱼儿游动。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老舍先生的生活情趣,也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阵亡 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维持生活。</p> <p class="ql-block">1913年,老舍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后,先后在京津各校任教员 。1921年,老舍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这是他最早的一篇作品。1923年,他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p> <p class="ql-block">1924年,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华语讲师。在英国期间,他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p><p class="ql-block">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他在重庆期间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 。</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老舍应周恩来委托回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展现了老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1951年,老舍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然而,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老舍受到恶毒的攻击和迫害,最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p> <p class="ql-block">老舍的代表作包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底层人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p><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文学创作,用笔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老舍故居是一座充满诗意的院子,它见证了老舍先生的创作历程,也承载了他的生活记忆。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文学魅力,也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老舍故居是一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文化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