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台北的天气春秋最为相宜,夏天则高温高湿,而一到冬季,仿佛是块被老天嫌弃的地方,连绵不断的冬雨,淋漓的整座城市都阴冷潮湿。即或无雨,天也阴沉着飘浮稀薄的迷蒙,显然这样的天气,也加深了人的倦怠心。不能类比的是,人不能像动物有冬眠期,还得打起精神出来工作,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每天总有无形的鞭影驱赶你起床,为衣食住行换取足够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家住台北市信义区信义路眷村的退伍司号老兵哑叔便是千万底层民众中的一员,战场上伤及喉咙失去了说话的能力,退役后没有一技之长,只好靠蹬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购空酒瓶谋生。冬天一身肥大的旧军大衣,一顶绒线帽,吆喝声用小号吹奏的闽南语“酒矸倘卖呒”来代替。天长日久,信义区的居民一听到小号声,就知道收空酒瓶的哑巴老头又来了。</p><p class="ql-block">日子周而复始的重复着,直到某年冬季的一天,灰蒙的晨光中一条僻冷的巷道里,一个名叫阿美的遗弃女婴与哑叔恰巧偶遇到命运的转角处。那个啼哭的婴儿像颗露珠般脆弱,当哑叔轻柔的抱起她时,她竟乖巧的止住了哭声,这一刻奇妙的缘分使一位赤贫者瞬间激发起收养的勇气。从此孤舟上多了一份身为人父的喜悦和责任,只不过很快窘困的经济无法兼顾女友与孩子的生活,当选择的天平向孩子倾斜时,家庭的破裂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p><p class="ql-block">矛盾的顶点发生在头天晚上的争吵中,在女友爱喝的米酒与孩子的奶粉间,哑叔买回了奶粉,气急败坏的女友终于爆发,两人由语言发展到肢体冲突,平息后各怀心事的躺在床上,一个后悔冲动,一个暗下决心。第二天早出晚归的哑叔特意买了米酒回到家讨好女友,却发现女友、孩子皆不见踪影,桌子上女友留下告别的书信。陡然降临的震惊中哑叔不甘心的出门寻找,正好遇见邻居满嫂抱着孩子,婴儿的哭闹瞬间牵绊住他的脚步,这世上事难以两全,面对新生命的娇弱无助他只能默默地认命,收拾好心情,还有不谙世事嗷嗷待哺的女儿更需要他抚养。</p><p class="ql-block">决定是容易的,过程却是漫长煎熬的。哑叔牺牲掉自己的幸福,笨拙耐心的当起了奶爸,只为这个捡来的小生命不再遭受悲惨的命运。庆幸的是蜗居眷村的生活,贫穷但有情有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境遇,促使乡邻们抱团取暖,一起抵御流离与乡愁带来的双重磨难。从小在没有歧视、没有贫富差距的环境下生活的阿美,和眷村其他孩子们一样,如同竹篱笆墙角悄悄疯长的春笋,不经意间出落成大姑娘。</p><p class="ql-block">流光匆匆迎新抛旧。哑叔他们这一代人老了,显然他们还是像啰唣的老母鸡一样,盼望孩子们在黄昏回到他们的羽翼下,但雏鸟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想探寻生命中没有体验的新奇,他们注定会与父母渐行渐远,这是成长中的必然。</p><p class="ql-block">阿美是幸运的,踏入社会后,凭借天生的好嗓音,首先在酒吧驻唱,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唱片公司老板看中,从而进入更大的舞台。在唱片公司的包装和不遗余力的培植下,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成为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p><p class="ql-block">然而现代商业社会的名利场,没有贫民窟里的真情和道义。与唱片公司一纸契约,阿美只能按照资本的意志去行事,跟随资本的逐利性东奔西走,自然无暇顾及哑叔。从搬离了破败脏乱的棚户区,她回来看望老爸的次数日渐稀疏。虽然每次匆匆回家都会给老爸大笔的生活费,让他不必再为生活起早贪黑。</p><p class="ql-block">只是从来没有想到会有清闲晚年的哑叔,没有老伴、没有朋友、没有爱好。自从孩子来到这个家,他一直围绕着孩子在付出,孩子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在他养育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小公主与他咫尺天涯,为了女儿的前途,人前隐忍成全,背后空虚失落。苦闷孤寂的时候,唯有“酒矸倘卖呒”的小号声如泣如诉,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回顾母亲一生写道“你和他(父亲)这一代人,一生由两个经验铸成:战争的创伤和贫困的折磨。那幸存的,即使在平静安好的岁月里,多半还带着不安全感和心灵深处幽微的伤口,对生活小心翼翼。一篮水果总是先吃烂的,冰箱里永远存着舍不得丢弃的剩菜……”。</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的台湾,经济上高速发展,促使当局改变城市面貌。存在几十年的眷村面临拆迁的结局,眼看久居的家园即将毁于一旦,不愿搬迁的眷村人与拆迁人员发生激烈的冲突,混战中满嫂的儿子阿明不幸被倒塌的木板刺穿身体,当场死亡。一生多灾多难的满嫂,年轻时失去丈夫和弟弟,中年唯一的儿子又遭横祸,孤苦无依的她终于和哑叔走到了一起。这对阿美来说,是一件感到欣慰的事,自己事业红红火火,老爸晚景有人照料。两个生活在社会死角的人,经过一系列变故的转折,促成相濡以沫的小确幸。大约命运的轮回难得的对他们露出了微笑,苦难人生还是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哑叔的思女情结始终横亘于胸无法消散,有心事的人,最怕触景伤情。一天晚上,哑叔在看女儿演唱会电视直播的时候,他手搭在座椅扶手上,变得像铅那样沉重。他的头也恍恍惚惚,脑中不断闪现出女儿成长的轨迹,一种从来不曾有过的消沉沮丧向他袭来,这种重量占领了他整个生命,但他还想要再挣扎一下。奈何脆弱的躯体经受不起剧烈的情感波动,猛地歪倒。</p><p class="ql-block">救护车一路呼啸着全速追赶死神的脚步,满嫂也焦虑至极赶往演唱会现场呼喊阿美。当两个人急促的足音盘旋在医院楼梯时,哑叔已进入生命倒计时,就在阿美破门而入前,心电图的曲线回落成一条直线。他不等你,已来不及。他等过你,已来不及。女儿,爸爸很遗憾以后再不能分享和关注你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了,我只能在天堂永远的祝福你。</p><p class="ql-block">酒矸倘卖呒、酒矸倘卖呒、酒矸倘卖呒……这是阿美的男朋友写给哑叔的歌曲,远在天国的他,能听到女儿一遍遍的呼唤吗!</p><p class="ql-block">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拍摄的这部扛鼎之作《搭错车》,一九八三年在香港上映。后来,该片在故事的背景地台湾放映时,创下了五个月八度重映的空前盛况。第二年影片登陆福建厦门和泉州,连映了三个多月。两岸三地的观众在资迅还不发达的八十年代通过口口相传纷纷涌进影院观影,造成一票难求的抢票人潮。这背后的原因直接明了,因为它戳中人最原始、真深厚的情感痛点,亲情。特别是在眷村长大的孩子,从小亲眼目睹从山河破碎中走出的父母,一辈子身陷乡愁与穷困的生死哀歌中,对他们的冲击更大。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在观影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并且,本片除了剧情本身的感染力外,还有烘托氛围的原创音乐更是把情感推上了高潮。</p><p class="ql-block">如今,四十二年过去了,再回头算算。八三年,我十三岁,读初中二年级。那个年代,正是港台文化横扫大陆的时候,由于《搭错车》并没有在大陆广泛上映和信息的滞后,八四年夏我们才知道《搭错车》的主题曲《酒干倘卖呒》。我记得那个年月每当有港台的新歌,同学们都互相借阅把歌词工工整整的抄写在专门的歌本上,然后找机会聆听录音磁带上的歌曲并跟着哼唱。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在录像厅看到盗版的录像片《搭错车》,才搞清楚歌曲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初看这部影片时,我未满二十。当时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但故事情节和里面的歌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二000年后,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又在家中的电脑上重看此片。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已娶妻生女几年了,依然满满的感动加上明确的触动。母亲早逝,剩下年迈的老父,要善待人生暮年的他。女儿尚幼,需要更多的陪伴,给她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p><p class="ql-block">又二十年过去了,当年过半百再观此片,有了更深的感触。因为剥去时代的外衣,老去的岁月和眼前的日子其实并无区别,无论什么时候,生活的内核是相同的,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从这一点来讲,《搭错车》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本片故事的人物主角是人到中年的一位退伍老兵,这个形象,在真实的历史中,本就具有很大的悲情色彩,更兼残疾从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可谓身份低到了尘埃。戏剧性的是他居然还收养了一个弃婴,这令从来就贫穷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而他的同居女友,隐约像风尘中从良的女子委身于他,有性无爱的同居生活,是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如果没有孩子打破这种平衡,他们还是可以维系一段时间。现在他把关爱把给了孩子,女友两手空空,还得额外照顾孩子,散伙是情理之中的事。</p><p class="ql-block">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段一段的,一段关系的结束,是一方或双方再也拿不出可以继续交往的筹码。这个筹码,不仅是物质,还包括附着在物质上的情感。接触的人越多,越能看清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价值利用,资源互换。尤其是中年以后,你对别人“有用”,别人才愿意与你交往;你能创造价值,才能赢得尊重。成年人的世界,很多事情都是悄悄地结束,哪有什么答案,沉默和疏远就是答案。</p><p class="ql-block">随着剧情的发展,一种现代都市与城中村相交融的氛围,一种前喜后悲的,温馨又哀伤的遽变由之而来。前者是老辈人对传统社会格局有着本能的依恋,他们不适应城市的复杂和虚假,宁愿安贫乐道的过完余生。可时代变迁的进程,不是弱势群体的匹夫之勇能够阻止的。如阿明的意外,可悲可叹,实际却是时代祭台上的牺牲品。而更多在现代物质文明中长大的新生代,不会仿照父辈的生活。眷村既使不拆迁,也会紧跟老一代的凋零,慢慢地没落。</p><p class="ql-block">另一边,搭上时代快车的阿美无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赚了钱,给了老爸有尊严的生活和选择生活的权利。在面对变化时,具备抵御风险的底气,那是许多底层家庭羡慕的事。余华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无法躲开”。苦难,对穷人来说,不是可以轻描淡写揭过去的两个字,它是一生的卑微和挣扎。那些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但凡有出息的,父母都会竭尽所能的托举他们走出低层的艰辛,父母吃过的苦,不想孩子再吃一遍。看着孩子们远走高飞,父母欢喜又失落的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每一次通话,都说自己一切安好不必挂念;每一趟回家,临走时,都给你吃的喝的塞满。父母说不出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但生活给他们无数次教训,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打破家族轮回的宿命,必须要有一二代人的接力和努力,才能使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踏上更高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只是我们在奋力奔跑的时候,逐渐拉开了与父母的距离,他们站在原点,用我们一无所知的方式老去。这场时代与情感的撕扯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加起来,就是时代的痛。小的时候,我们总盼着长大。可真正回过头来,才明白:成长,原来是这世间最残忍,最不敢直视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人总是在不断的失去中认识自我。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给了我一个家的两个人,永远的不在了……</p><p class="ql-block">《搭错车》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是人性和亲情的窥视镜。和那个时期台湾所有的乡土电影一样,总有种熟悉的潮湿而温暖的味道。灰蓝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丰富的生活质感和生命细微处的内在流动,以及镜头里自己身上的某些影子或者说投射,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记忆深处的某些共鸣。这些琐碎的片段,才是生活的本真,不动声色间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渏。这也是经历了共同大背景下大部分人的心路历程,从徘徨迷茫到顺应时代潮流的漂泊乡愁。</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我不再关注宏大叙事的澎湃和快意恩仇的江湖传说。转而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我发觉涓滴细流的烟火人间才是自己生活的倒影,一同四十年前《搭错车》电影原声大碟的歌曲。父母往往在我们认为来日方长的忽略中,突然不辞而别。独留不知如何诉说的悔歉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