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做人要懂得藏拙</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7日分享第2064天)</p><p class="ql-block"> 古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藏器",在为人处世中可理解为"藏拙"——不刻意显露自己的不足,也不盲目炫耀所谓的"长处"。藏拙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更是一种成熟的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藏拙是对自我边界的清晰认知。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局限,强行在不擅长的领域展现"高明",往往会暴露短板。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却纸上谈兵,最终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现实中,有人为了面子在专业问题上强行发表见解,结果贻笑大方。承认"我不擅长",看似是退一步,实则是对自身能力的诚实,也是对他人专业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藏拙是对人际关系的温柔维护。心理学中的"出丑效应"表明,过于完美的人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而适当暴露小缺点反而能拉近距离。生活中,那些总爱"秀优越"的人,往往难以收获真心的友谊;反而是谦逊低调、不刻意显露锋芒的人,更能让人放下戒备。藏拙不是自我贬低,而是用"不完美"的姿态,为彼此的相处留出舒适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藏拙更是厚积薄发的智慧沉淀。真正的智者懂得,与其把精力浪费在"证明自己"上,不如专注提升内在。齐白石晚年仍自称"画匠",在艺术之路上不断精进;钱钟书拒绝媒体采访,将时间都投入学术研究。他们藏起的是对外在评价的执着,藏不住的是内在的深厚积淀。当能力与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无需刻意显露,自然会被看见。</p><p class="ql-block"> 《菜根谭》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做人懂得藏拙,是清醒、是格局,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哲学。它让我们更专注于自我成长,也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多一份从容。愿我们都能在"藏"与"露"的分寸中,活成更通透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