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b></p><p class="ql-block"> 在亲子关系的语境中,这一理论同样适配:家长只负责把自己的课题做好,孩子也只负责把自己课题做好,各司其职,更有利于孩子的认知与行为良性发展。</p><p class="ql-block"> 听起来很简单,但大部分人分不清哪些是孩子的课题,哪些是家长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就拿学习来说,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儿,让孩子愿意学习、自主学习是父母的课题。但往往家长会下意识把孩子的课题揽过来,推着孩子不情愿地学习。</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是让孩子负责自己的课题,孩子内心反而对学习并不上心。因为家长行为的背后表现出的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为了满足爸妈的预期。你不学习,父母更焦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对孩子是没信心的,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学好。</b></p><p class="ql-block">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有一天,老师把他叫到学校去谈话,说他的孩子有一道数学题连续四次做错,认为是家长没有好好地监督孩子完成作业,需要再认真些。回到家后,他没有因此训孩子,而是对孩子说:「今天老师说,你的数学卷面比之前整洁了很多。老师说通过这件事看出你对数学的态度,比之前更加端正和认真了。就是希望以后你在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审题,要多验算,这样你的成绩才能提高。」</p><p class="ql-block"> 他之所以忍住了对女儿的脾气,就是在内心做好了「课题分离」。在他看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生气」是父母关于情绪控制的课题,跟孩子并不发生关系。</b>骂孩子一通,只是自己的情绪得到了发泄,对于意识到孩子认真做题,并无作用。<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发现自己做题错误的原因,并且加以改善是孩子的课题。在这个课题里,父母可以提供引导和帮助,但不能将自己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混为一谈。</b></p><p class="ql-block"> 往往当我们做好自己的课题,孩子也能做好他的课题。分离没效果?可能因为做了假的「课题分离」,很多时候,课题分离看不出效果,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假的课题分离。</p><p class="ql-block"> 常常有家长说,我准备好放手让孩子自己负责,但孩子做不到,只能我继续管。心理学书籍《象与骑象人》中,有一个很绝妙的比喻,我们的头脑是骑象人,而潜意识是一头大象。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努力给自己发号施令,但却发现没办法掌控大象怎么走,我们急得满身大汗,但大象依旧优哉游哉地低头走自己的路。 也就是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以为的,和自己真正做的,也许是两码事。</b>比如,有位妈妈曾经问过,我孩子四岁了,昨天主动提出要分房睡,平时和我一块睡的时候大概半个小时就睡着了?可是昨天他自己和自己说话,一个小时才睡着,我该怎么帮他呢?其实孩子并没有求助,自己也处理得很好,他是不需要帮助的。但往往家长会把自己担忧,想象成孩子需要我。这种时候,我们往往容易不自觉地开始干涉孩子的课题。再比如,说好了今天去超市,孩子可以选一样自己想吃的东西,结果孩子选了冰淇淋,我们劝了半个小时,终于让孩子自愿放弃冰淇淋,换了海苔脆。然而,吃海苔脆并不是孩子真心想要,只是个妥协的结果。这个孩子可能早上出门时高高兴兴,回家就突然闹脾气,说不吃晚饭,家长还觉得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只是他在通过说不,寻找自己对课题的掌控感。做真正的「课题分离」,从这几步开始。那么,要怎么样开始真正的「课题分离」呢?下面几点几点建议可能对您有用:</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控制二分法</b></p><p class="ql-block"> 「课题分离」不是忍住所有的冲动,对孩子完全不管了。它需要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放弃我们不能控制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都爱吃零食,但那是垃圾食品,吃多对身体不好。我们不能控制他想吃的心,抓得太严,他可能就避开家长偷偷吃。我们平时给孩子多样化的健康零食,偶尔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允许孩子自己选择一两样垃圾食品。多看讲饮食健康的绘本书籍,科普,尤其是绘本,对年纪小的孩子非常有用。他知道自己吃的是垃圾食品,也会有意识地去控制。</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我们没法控制他,让他必须喜欢学习。但我们帮助他找有趣的资源,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孩子会意识到学习是好玩的,自己可以做到的,自然就会愿意做。你来决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约好,他却不去做。这时候,我们大可把做与不做的权利交给他。比如,孩子晚上兴奋,不睡觉。父母通常会说,「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当然,家长的潜意识在说,「我」认为你该睡了。我们可以给孩子选择「你可以再玩10分钟,或者20分钟。你自己决定。」用些小技巧,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要孩子改变主意,不是硬碰硬,也可以很顺利,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生活中很多商家在标价时,会先虚标一个更高的定价,然后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给客户一些优惠,让客户接受商家的价格,顾客还往往觉得自己赚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和孩子商量玩耍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时,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更严格的选项,商量的过程中,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赢得想要的时间。我们不是要欺骗孩子,而是要孩子对自己的课题有掌控感,以后也会更愿意对自己的事情负责。</p><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少说不要什么,多说要什么。</b></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和孩子说「不要……」的时候,通常是在表达我们「要」什么。</p><p class="ql-block"> 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真诚沟通,效果更好。当孩子一直看电视的时候,说「我担心你的眼睛,想要你休息一下」总是比「你不要看电视了」要好些。</p><p class="ql-block"> 小结</p><p class="ql-block"> 课题分离是一个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这是因为短期很难看到效果。而教育正是要做很多短期内看起来没什么用处,却影响深远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分清底线与期望,平时的教育更多是不让孩子跨越底线,而期望则是长久贯穿在我们的教育中,要一点点达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