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2025年春节,第一次踏上贵州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一切均感觉好陌生,但有又一种亲切感。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拍摄元宵节期间的“舞龙嘘花”。施秉县和台江县的民俗文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中,“舞龙嘘花”这一民俗文化活动两个县在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点。</h5> <h5> 施秉县的炸龙筹备过程十分讲究,舞龙队伍会提前精心制作龙灯。这些龙灯制作工艺精湛,多采用竹篾为骨架,糊上彩纸或布帛,再绘上绚丽多彩的图案,使龙灯栩栩如生。在表演时,舞龙队伍穿梭于大街小巷。与一般舞龙不同,“舞龙嘘花”有其独特的“炸”(也称炸龙)的环节。<br> 台江的龙灯制作注重细节和特色,除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外,还会融入当地的民族元素。例如,在龙灯的装饰上,可能会采用苗族的刺绣、蜡染等工艺,使龙灯更具民族风情。表演时,台江除了舞龙队伍外,还有锣鼓乐队。他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伴随着锣鼓节奏,翩翩起舞,与舞龙者相互配合,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而锣鼓乐队的演奏更是为“炸”龙活动增添了气势,节奏明快的鼓点和悠扬的锣声交织在一起,让人陶醉其中。<br> 共同的特点是,人们会用特制的烟花对着龙身喷射,火花四溅,寓意着驱邪避灾、祈福纳祥。舞龙者(现年轻舞龙者大多光着上身)则要在烟花的环绕下灵活地舞动龙身,展示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盘旋、跳跃等,整个场景热烈而壮观。</h5> <h5> 施秉县和台江县“舞龙嘘花”习俗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和力量。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龙在苗族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舞龙嘘花”不仅是对龙的崇拜和敬仰之情的表达,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此外,“舞龙嘘花”活动还与当地的农事、婚姻等习俗密切相关,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家庭的重视。通过“炸龙”,人们希望驱散一年的晦气和灾祸,迎来新的一年的平安和幸福。同时,“舞龙嘘花”活动也体现了当地民众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br> 无论是施秉县还是台江县的“舞龙嘘花”活动,都在特定的节日期间举行,通常伴随着其他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活动。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看“舞龙嘘花”表演,整个地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是“舞龙嘘花”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当地民众传承和发展“舞龙嘘花”文化的重要动力。<br> 施秉县炸龙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的结合,龙灯制作相对简洁明快。施秉县炸龙的表演主要以舞龙和炸龙为主,他们打擂台时是限制在一个突出的三层四方桌上舞龙,惊险刺激。<br> 台江县炸龙的龙灯制作则更加注重民族元素的融入,工艺更加精细复杂,体现了浓郁的苗族风情;表演则形式更为多样,有锣鼓乐队等多种元素的配合,表演更加丰富。<br> <b> 总之,</b>施秉县和台江县的“舞龙嘘花”活动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但都是苗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们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展示了黔东南地区独特的民俗魅力和民族精神。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些民俗文化活动,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