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游影像纪行 | 首站西班牙 ‍·Day 1

遇波

<p class="ql-block">Day 1(4月1日)|启程·北京</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首都机场,行李箱滚轮声与细碎交谈声交织。领队摊开地图讲解行程,团员们交换着对地中海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Day 2(4月2日)|初探巴塞罗那</p><p class="ql-block">云端破晓</p><p class="ql-block">航班奋力冲破云层,刹那间,舷窗外的地中海晕染开琥珀色微光。机翼划开晨雾之际,邻座旅客猛地指向下方,惊喜呼喊:巴塞罗那到啦!当地时间下午2点30分落地,导游旋即带我们奔赴哥伦布纪念碑广场,打卡附近的巴塞罗那旧港,还在连接旧港与商场的“海上兰布拉”断桥留念。</p> <p class="ql-block">画面中弧形结构是巴塞罗那的地标性艺术装置,远处高塔是巴塞罗那港的控制塔 。</p> <p class="ql-block">巴塞罗那的哥伦布纪念碑 。它为纪念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凯旋归来而建,矗立在兰布拉大道尽头。纪念碑高约60米 ,顶部是哥伦布的雕像,他手指美洲方向,基座四周有精美的雕塑群,展现了当时航海相关场景等,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巴塞罗那哥伦布广场附近的港口是巴塞罗那旧港(Port Vell),连接着旧港和Maremagnum商场的断桥则是“海上兰布拉”(Rambla de Mar)。</p> <p class="ql-block">高迪密码·建筑狂想曲</p><p class="ql-block">巴特罗之家:凝固的童话</p><p class="ql-block">钴蓝色马赛克外墙在阳光下流淌,仿佛巨龙蜕下的鳞片。屋顶的“龙脊”,向仰头张望的游客讲述圣乔治与公主的传说建筑的曲线形成奇妙呼应。</p> <p class="ql-block">米拉之家:石头的呼吸</p><p class="ql-block">米拉之家,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是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代表作。它完美诠释了高迪“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的理念,外观呈白色波浪形,没有一处直角 ,如同起伏的海面,充满旺盛生命力,建筑外墙上还有独特的黑色铁艺装饰,是巴塞罗那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圣家堂:未完成的诗篇</p><p class="ql-block">穿过哥特区蛛网般的小巷,圣家堂的尖塔骤然刺破灰蓝天空。“诞生立面”的彩窗在阳光下碎成斑斓星河,《圣经》故事以砂岩浮雕的形式凝固——亚当垂首躲避神的目光,夏娃指尖的禁果泛着晶莹光泽,诺亚方舟的甲板上,石雕鸽子正振翅欲飞。</p> <p class="ql-block">步入教堂,45根螺旋立柱如石化的巨树撑起穹顶,顶部绽放的石材“树冠”间,彩窗投下流动的虹光。阳光掠过“荣耀立面”的镂空十字架,在地面织就金色荆棘图案,长椅上的信徒剪影被拉得瘦长,与管风琴低音区的震颤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绕行至“受难立面”,高迪晚年偏爱的极简线条切割出基督受难的轮廓,粗糙的混凝土肌理与“诞生立面”的细腻形成震撼对比。风穿过未封闭的拱券,在80米高空发出呜咽,仿佛那位说“我的客户是上帝”的建筑师,正透过百年时光,用石材与光影续写这首献给永恒的未竟之诗。</p> <p class="ql-block">站在圣家堂前,触摸着历经百年风雨的石材,忽然懂得高迪为何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这座未完成的建筑,不是终点,而是永恒的起点——当最后一块石材嵌入尖顶,当阳光穿过最后一扇彩窗,或许人们会突然明白:原来人类对神性的仰望,本就该像这样,永远留有一片等待天光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桂尔公园:色彩的狂欢</p><p class="ql-block">蜥蜴喷泉边围满了拍照的人,穿白裙的女孩踮脚轻触马赛克鳞片,倒影在水池里碎成一片彩虹。百柱厅的石柱间,流浪歌手弹着吉他浅唱,声音混着头顶露台传来的孩童笑声,在陶瓦穹顶下轻轻回荡。山坡上的观景台,一对老夫妇互相整理着围巾,背后是蔓延至海边的红顶白墙,和高迪设计的波浪形长椅一起,构成了一幅会呼吸的城市油画。</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遇波</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