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部分到宁波旅游的人,都要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烧香祈福。观世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在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 。</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p> <p class="ql-block">4月13日,我们从宁波东钱湖驱车到舟山群岛中的第五大岛、与普陀山相邻的朱家尖。</p> <p class="ql-block">高德地图导航,从东钱湖到朱家尖。</p> <p class="ql-block">驶过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入住舟山海景皇冠假日酒店。</p> <p class="ql-block">客房观海。</p> <p class="ql-block">酒店日出。</p> <p class="ql-block">14日清晨,在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乘船前往普陀山。</p> <p class="ql-block">乘坐的商务快艇,上岛仅十几分钟航程。</p> <p class="ql-block">普陀圣境大门。</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码头有开往各景点的接驳车。我们和多数人一样选择了前往佛顶山下的索道站。索道站边是新修的宝陀讲寺。</p> <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座落于普陀山北部的龍頭山麓,由普陀重兴之祖妙善老和尚生前发起倡建并亲自命名,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为舟山市重点工程。宝陀讲寺1999年冬奠基,2003年春开工、2011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隆重开光。工程耗资亿元,是一座具有清式皇家建筑风格,体现佛教天台宗文化内涵和弘法讲经功能的新兴丛林。</p><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中轴线依次由照壁、牌坊、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圓通宝殿、普门讲堂、天池石窟、大宝楼阁等九组殿堂构成,坐北朝南,沿山递进,廊道环抱,殿阁巍峨,总建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其中琉璃照壁仿北京北海公园的照壁建造;京式牌坊七彩斗拱、彩绘贴金、群龙盘绕、色彩華丽;山门内塑密迹金剛,汉白玉装飾门窗套;天王殿供奉弥勒和韦陀二菩萨;圆通宝殿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建造,三台汉白玉栏杆环绕,内奉观音大士主像,陪奉文殊、普贤菩萨;普门讲堂是讲经說法之所,可容纳听经信众800余人,上为藏经楼、五百罗汉堂,并设有体现人文关怀的香游客休憩茶室;天池石窟高15米、长48.8米,参照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群像精雕而成;大宝楼阁一层为智者大师纪念堂,二层奉兜率内院天冠弥勒,三层奉弥勒成佛像一尊,环奉玉质小像566尊,合为567尊圣像,以表弥勒大士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成道之意。寺西北侧建有圆顿戒坛一座,是为江南受戒第一大坛。</p><p class="ql-block">宝陀讲寺建筑群气势恢宏,金碧交輝,像設庄严,工艺精湛,与遥相呼应的普门万佛宝塔同为“海天佛国”的世纪亮点,光耀名山,利乐众生。成为普陀山继慧济寺、法雨寺和普济寺之后的第四大寺。</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巍峨。</p> <p class="ql-block">照壁“福聚海无量”。</p> <p class="ql-block">七彩斗拱京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p> <p class="ql-block">燃香之火。</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栏杆和茶花。</p> <p class="ql-block">内奉观音大士主像。</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罗汉。</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背面海岛观音。</p> <p class="ql-block">普门讲堂。后面建筑较高,我们没有再向上行。</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套窗。</p> <p class="ql-block">与宝陀讲寺相望的“普门万佛宝塔”,因其内奉九种造形的观音菩萨鎏金铜像壹万尊而得名。万佛宝塔背靠佛顶山主峰,宝塔采用八角重檐楼阁式,蓝琉璃瓦攒尖顶,塔分九层十三檐,含塔刹总高72.26米。</p> <p class="ql-block">游览过宝陀讲寺,我们乘缆车上佛顶山。</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上。</p> <p class="ql-block">前往慧济寺的佛顶山牌坊。</p> <p class="ql-block">排队进香的信众。</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入三摩地”四字系1982年庆华法师临董其昌字迹所书。</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上的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因山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与左右厢房相拥,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为其他禅林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进入寺庙前“佛顶顶佛”找壁。</p> <p class="ql-block">进入慧济禅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香火很旺。</p> <p class="ql-block">入不二法门。</p> <p class="ql-block">寺院出口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寺后门外有大诗人陆游和其好友小庵高禅师的塑像。开禧三年(1207年)秋,83岁的陆游再游普陀山,与普济寺住持小庵高禅师连袂游山,登顶望海,参禅问道,相互砥砺。并留下不少诗篇。</p> <p class="ql-block">寺后门左侧还有一株“鹅耳枥”古树,是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发现,定名“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p> <p class="ql-block">山顶有孙中山先生的“游普陀志奇”石刻。</p><p class="ql-block">据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为免民众生灵炭,把大总统一职让与袁世凯,与几位要员乘坐军舰南下。途经舟山群岛,见普陀山绿树黄墙,梵音袅绕,好一片庄严而又秀丽的景致,便命军舰靠岸,率众上岛游览。</p><p class="ql-block">孙先生饶有兴致地兴赏牌坊上充满哲理和禅机的楹联,由衷地赞叹佛学的博大精深。当他知道佛顶山上还有一座全岛最高的寺庙——慧济寺时,不顾长途跋涉的劳顿,坚持要上山。先生婉拒了随从要他坐滑竿的建议,从遐尔闻名的香云路举步登山。一路上,清风徐徐,鸟语声声,先生兴致甚好。</p><p class="ql-block">先生走着走着转过一个弯道,看到前面不远处几位高额褚面身披大红袈裟的法师夹道而立,手中还拿着诸般法器,庄严嘹亮的法螺声响彻云霄,一团五彩的祥云袅绕山道之中,祥云中一个巨大的放射着金色华光的轮子在飞转。先生第一次见到这般场面,便惊疑地停住了脚步。众人见先生止步不前,好生奇怪,先生便道:“诸位法师如此隆重夹道欢迎,我等岂可随便造次!”众人眼中无一位法师,耳中无一声法螺,都一个个莫名奇妙地看着寺前的山路,又看着先生,先生摇头叹息到:“真是睹而不见,听而不闻啊!”等诸多法师返入慧济寺后,先生才举步进寺。</p><p class="ql-block">方丈闻知孙中山先生来到,连忙欢迎。众人坐定后,小沙弥奉上普陀佛茶。先生谢茶,而后向方丈请教:“余适才在山道上见许多法师夹道以迎,法螺震天,余乃一介平民,实不敢劳动方丈派遣这么多法师。奇怪的是,余之诸友随行众等竟无一人见法师、闻法螺,而余又亲眼实见,不知是何道理?还望法师开示!”</p><p class="ql-block">慧济寺方丈乃一代高僧,他坦诚以告:“贫僧事先并不知先生要来本寺,故并不曾派人出寺迎接。刚才施主所见,依贫僧看来,定是观世音菩萨,为施主爱国护民精神所感,特派罗汉前来迎接。本寺乃观音菩萨道场,常有圣迹显示,见或不见,乃一个“缘”字耳!”</p><p class="ql-block">听方丈如此一说,众人皆肃然起敬,先生的秘书把适才事历,详尽写下,先生亲笔签上‘孙文’之名而后盖上平素最喜爱的闲章‘风清月白’。</p><p class="ql-block">方丈送走孙中山先生一行人,回到方丈室,却不见了文稿,再三追问,无人应承,只得作罢,成了慧济寺一大疑案。</p><p class="ql-block">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当普陀山佛教界在悦岭庵建造佛教文物馆时,一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法师,献出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文稿。原来,这位法师就是当年的小沙弥,人小而聪慧,观音乃大菩萨,孙中山乃伟人,伟人看到菩萨显示圣迹是一件重要的史事,这份文稿自然十分珍贵。小沙弥这一藏,竟使文稿躲过了历史浩劫,使我们今人有幸亲眼目睹,也算是功德无量了。</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有演绎的成分,但孙先生确曾游览过普陀山,并挥毫写下了《游普陀志奇》一文,以此表达他对普陀山壮丽景色的赞叹与留恋。石刻的印章为“孙文之印”,而非“风清月白”闲章。</p> <p class="ql-block">孙文石刻边还有五子抬葫芦铜像,葫芦的谐音是“福禄”,象征着福气和富贵,五个福娃寓意“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从佛顶山到法雨寺的香云路风景秀丽,但比较陡峭,我们还是坐缆车下山乘接驳车到的法雨寺。</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又名“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其中天王殿、圆通殿和大雄宝殿是三座主要殿堂。2006年5月25日,法雨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的寺门在东南角上,匾额青蓝底金字,上题“天华法雨”四个大字。法雨寺的寺内还有龙凤柏、古银杏、连理罗汉松等珍贵古木。</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殿前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墙上有法雨禅寺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高大的香炉。</p> <p class="ql-block">五层石经幢塔。</p> <p class="ql-block">经幢塔底部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经幢塔下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还有一株260年树龄的古樟树。</p><p class="ql-block">法雨寺寺内的盆景式的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的玉佛。</p> <p class="ql-block">在玉佛殿侧留影。</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边鼓楼。</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古树。</p> <p class="ql-block">260年树龄的樟树。</p> <p class="ql-block">寺内樟树林。</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后九龙宝殿,殿内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为普陀山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龙宝殿前的祈福团。</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正赶上法雨禅寺的法事。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寺庙穿过。</p> <p class="ql-block">礼仪仪仗。</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还有一个日本和尚偷经的故事。相传,清代初年,有个日本和尚来普陀朝山拜佛,挂单在法雨寺。一天,日本和尚看到藏经楼里经卷齐全,印刷精美,非常羡慕。因此,他无心再到别的寺院诵经礼佛,每天留在寺里,苦思冥想,又不时到藏经楼转悠,想偷盗几本经书。当时,有个香客叫阮俊,是个江洋大盗,正住在日本和尚隔壁,他看透了日本和尚的心事。</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阮俊来到日本和尚房里,和他密谈了半天。日本和尚开始摇头,继而低头,最后点头,这样阮俊高兴地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原来,这两人谈了笔卖买,由阮俊到藏经楼偷出经书来,经日本和尚转手卖到日本去。第二天深夜,阮俊潜人到藏经楼,偷出了《华严经》《金刚经》《大悲经》等十部珍贵经书,同日本和尚一起上了事先安排的船上,连夜离开普陀山,驶往日本方向去了。就在阮俊从法雨寺藏经楼偷走经书宝卷不久,巡寺和尚发现藏经楼失窃,又不见了阮俊和日本和尚,急速告知方丈。方丈立即让巡寺和尚敲响云板,召集全寺和尚。说明藏经楼失窃情况,遂即点起灯笼火把,分各路人马,上山搜索捉拿盗贼。但是闹腾了一夜,搜遍了普陀大小山头,连个盗贼的影子也没发现,只好回寺院去了。也就在法雨寺僧侣上山搜索盗贼的时候,观音正从紫竹林去洛伽山,到洛伽门时,只见洋面上有一条帆船,舱里坐着的正是两个偷经卷的盗贼阮俊和日本和尚。这两个家伙见船已到洛伽山,心里踏实了,就一头钻进被窝里睡觉去了。观世音有心要捉弄他们一下,便用手一指,帆船改变了航向,在洋面上不停地打起圈圈来。然后,嘱咐鳌鱼说:“你在这里看守着,待到天亮,将船送回普陀千步沙滩,船里装的是经书,切勿误了大事!”鳌鱼点头称“是!”观音这才登岸上了洛伽山。经书也失而复得。</p> <p class="ql-block">在接驳车座位上有条广告“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洛迦山和普陀山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既有地理上的相近,又有文化上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洛迦山(也称作珞珈山)位于普陀山岛的东面,两山隔海相望,相距大约5.3公里。普陀山也因此被称为普陀洛迦山,这一称呼体现了两者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普陀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享有“海天佛国”的美誉。而洛迦山则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发迹圣地。相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洛迦山修行,并在修证圆通后前往普陀山开辟说法道场。因此,洛迦山与普陀山在佛教文化上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p><p class="ql-block">洛迦山的景观与普陀山相似,但各有特色。洛迦山酷似一尊侧卧在莲花上的观音菩萨,因此也被称为“海上卧佛”或“睡观音”。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加深了洛迦山与普陀山之间的文化联系。</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南海观音立像的栈道上可以看到犹如一尊卧佛的珞珈山。</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面朝大海的南海观音立像是普陀山佛教协会发起建造的,1997年10月30日建成开光。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所塑造的铜像是天身,非男非女,为“飘海观音”的形象。观音立像、净高20米,莲座高2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总高33米。建成后的观音立像成为普陀山敬香膜拜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仪态庄重的观音立像。</p> <p class="ql-block">观音立像前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观音和护法天王。</p> <p class="ql-block">底座内。</p> <p class="ql-block">观音立像周边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离南海观音立像不远,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又叫“前寺”。在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普济寺是普陀山旅游的中枢,有到各个景点的接驳车。我沿着步行道一边观看海边的景色,一边前往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周边游览图。有不少香游客在此住宿。</p> <p class="ql-block">前往普济寺的步道。</p> <p class="ql-block">在寺边百步沙海滩留影。</p> <p class="ql-block">百步沙海滩师石。</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佛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前照壁墙。</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前海印池。</p> <p class="ql-block">通往普济寺的亭桥。</p> <p class="ql-block">普济禅寺封闭的大门。据说门内藏有三块珍贵御碑,分别为万历、康熙、雍正三位皇帝所赐,最早为开放式碑亭。为保护文物,后加装门窗封闭,形成现今的“大门”结构。</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面阔7间,进深6间,建筑面积964平方米,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p> <p class="ql-block">殿内观音。</p> <p class="ql-block">铜殿匾额“化雨频施”为书法家沙孟海题写。</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到码头徒步只需20多分钟,一天的游览有些累了,我还是选择乘接驳车,没想到车次不多,竟排队等候了近1个小时。乘船返回朱家尖码头,到酒店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离开朱家尖那天,我们去游览了观音法界,它是以观音文化为主题,融合弘法、文化传播、观光圣境等内容,集文化体验、艺术展示、文化交流以及观光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观音文化主题博览园。</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4日,“观音文化园”观音法界项目落成开园。该项目从设计到落成曾获得建筑领域多项大奖。</p><p class="ql-block">观音圣坛是观音法界的核心建筑,为"一主两从"、"品"字形建筑群,主楼即圣坛,两侧善财、龙女二楼拱卫。</p><p class="ql-block">圣坛秉承"圣坛即观音"的设计理念,由大台阶、基座、莲瓣、塔身、背光和毗卢帽六大部分组成,仿若观音菩萨结迦趺坐于莲座之上。观音圣坛汲中国传统塔楼结构和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之精华,集当代佛教艺术之大成,是观音法界的建筑地标和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观音圣坛。</p> <p class="ql-block">两侧拱卫圣坛的善财、龙女二楼。</p> <p class="ql-block">圣坛前的瑞兽象、狮。</p> <p class="ql-block">大台阶。</p> <p class="ql-block">回廊。</p> <p class="ql-block">观音圣坛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圣坛,圣坛共九层,中庭以佛教"须弥山"作为内部空间形态结构,呈"观音纳须弥"之意。</p> <p class="ql-block">圣坛中厅。</p> <p class="ql-block">穹顶莲花。</p> <p class="ql-block">观音纳须弥。</p> <p class="ql-block">中厅四周的护法天神。</p> <p class="ql-block">中厅外的回廊。</p> <p class="ql-block">进入中厅的旁门。</p> <p class="ql-block">回廊边的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有楼梯可达上层。</p> <p class="ql-block">二层到七层展厅中是各类精美的佛教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坛抄经。</p> <p class="ql-block">定时的灯光秀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之旅让我深感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对佛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新的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