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辽河入海口的浅滩,是时光沉淀出的秘境,也是鹬鸟们的天堂。当潮水褪去,滩涂袒露出湿润的肌理,一场生命的盛会便在此悄然启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堤岸远眺,这片广袤的浅滩犹如一幅动态的画卷。无数鹬鸟点缀其上,红脚鹬那鲜艳的红脚在灰褐色的滩涂间格外醒目,它们迈着轻盈的步伐,在泥滩上快速穿梭,细长的喙如同一把把精巧的镊子,精准地捕捉着藏在泥沙下的小蟹与贝类;反嘴鹬则凭借着那独特上翘的喙,优雅地在水面左右横扫,滤食着水中的浮游生物,身姿灵动,宛如优雅的舞者;半蹼鹬身形矫健,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警觉地观察四周,修长的腿在浅水中划出细密的波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鹬鸟们大多分布在距离岸边50 - 200米的区域,对于肉眼而言,只能看清它们大致的轮廓和活动的身影。此时,望远镜便成为了与它们“亲密接触”的最佳工具。透过望远镜的镜片,鹬鸟们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清晰呈现。能看见红脚鹬羽毛上细腻的纹路,反嘴鹬喙部微微颤动的模样,还有半蹼鹬觅食时专注的眼神。它们或独行,或成群结队,在浅滩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鸟类世界,沉醉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当试图用相机将这美妙的画面定格时,却深感力不从心。距离的阻隔,让镜头难以清晰捕捉到鹬鸟们生动的神态与灵动的瞬间。即便将相机的长焦拉到极限,呈现出的画面依旧有些模糊,那些在望远镜中令人惊叹的细节,在照片里变得不再清晰。但或许正是这种遗憾,更增添了观鹬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辽河入海口的浅滩,因这些鹬鸟而充满生机与魅力。虽然无法用相机完美记录下它们的美,但那份通过望远镜所领略到的震撼与感动,早已深深印刻在心底。每一次来到这里,望着浅滩上的鹬鸟,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更加懂得对这片生态家园的珍视与守护。</p> 红脚鹬 <p class="ql-block">红脚鹬(英文名:Common Redshank,学名:Tringa totanus),是鸻形目丘鹬科鹬属的鸟类。别名: 赤足鹬、东方红腿,直译: 普通红脚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型涉禽。拥有橙红色的腿和半部红色的嘴基,胸腹部带有褐色纵纹。相较于鹤鹬,红脚鹬体型更小,矮胖,嘴较短较厚,上下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的白色和次级飞羽的白色外缘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红脚鹬在繁殖季节呈现出斑驳的棕色羽毛,下体颜色略浅。冬季羽毛色调转为灰褐色,上体较为素淡,下体呈白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鲜亮的红色腿脚和黑色尖端的红色喙。飞行时,可见翼后缘的白色和腰部的白色斑块。雌雄在羽毛颜色上有细微差别,通常雌鸟上体颜色更为淡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脚鹬栖息于各种淡水和沿海湿地,包括盐沼、内陆湿草地、沼泽和湿地。繁殖期间,它们偏爱靠近水源的高沼地。迁徙时,主要在海岸线活动,包括岩石、泥泞和沙滩地带。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蜘蛛、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偶尔也会捕食小鱼和蝌蚪。</p> 反嘴鹬 <p class="ql-block">反嘴鹬,学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又名反嘴鸻,属于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鹬属。体长体重:体长400-450毫米,体重275-395克。寿命:约25年。</p><p class="ql-block"> 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反嘴鹬形态特征。羽色:体羽主要为黑和白两色,雌雄同色。额、头顶、枕至后颈上部黑色;面颊、颏至前颈、后颈下部、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个别上背缀灰色,肩和翕两侧黑色。嘴部:黑色,细长且明显向上翘起。腿部:腿和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在中趾与内趾间有较发达的凹蹼。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黑色区域转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体白色部分沾染灰褐色或淡黄色,肩及翅覆羽羽缘褐色且有斑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单独或成对觅食,多在黎明和黄昏外出,也会在夜晚借月光觅食。常用弯曲且敏感的喙插入水底淤泥或沙滩左右扫动寻找食物,也会在地表或水表面啄食,或边游泳边觅食,食物主要是4-15厘米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在水边浅水处活动,行走缓慢稳健,也善飞善泳,飞行时快速振翼并长距离滑翔,爪远超出尾巴,颈部略微伸展。</p> 半蹼鹬 <p class="ql-block">半蹼鹬(英文名:Asian Dowitcher,学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是鸻形目丘鹬科半蹼鹬属的鸟类。少见的大型鹬类,喙长,体型接近斑尾塍鹬。繁殖成鸟下体砖红色,上体深色并呈明显的砖红色调。非繁殖成鸟总体灰褐色,喙色相比繁殖成鸟更暗更棕。分布于沿海滩涂和开阔的沼泽,从西伯利亚到东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成鸟体长33–36厘米,体重127–245克,翼展57–59厘米。脸、颈和胸砖红色,下腹和两胁主要白色;上体深色,边缘呈淡棕色和砖红色,有条纹而非斑点。与斑尾塍鹬类相比,喙直而长,通常黑色或褐色,亚成鸟喙基部淡色。腿黑色,区别于长嘴半蹼鹬的黄绿色腿。</p> 铁嘴沙鸻 <p class="ql-block">铁嘴沙鸻(英文名:Greater San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leschenaultii),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小型鸻类。繁殖期雄鸟胸部、额头和后颈显红色,雌鸟和非繁殖个体无红色。铁嘴沙鸻体型比蒙古沙鸻大,嘴较长较厚,腿较长而偏黄色。分布于欧亚内陆西部至亚洲中东部,冬季迁徙至非洲东部沿海、南至琉球群岛南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西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