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

自由自在

<b>我国计划经济时期<font color="#ed2308">票证</font></b>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 <b>全国通用粮票</b><br><br>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br><br> <b><font color="#ed2308">广东在1992年4月全面放开粮价之后</font></b>,1993年1月1日,浙江也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油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特别困难的1961年一年内,<b>北京市人均消费肉八两半,这不是每个月的统计数,而是全年的统计数。</b>有的月份根本见不到一点肉花儿肉末儿。还必须说明,北京因为是首都和祖国的心脏,肉食的消费量远高于其他省市。<br><br> 1959年,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豆制品、副食调味品、蛋糕、糖块也采取按城镇人口分配,限量凭票证供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个年代的粮票</p> <b>布票</b>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 <b>中国的票证历史</b>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毛泽东时代的真实写照,它贯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将<b>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