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春香,科普作家,专注于原创地理科学绘本的研发与创作。已出版《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可爱的中国》《我的大自然物候历》《一座城的二十四节气·苏州》等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累计销量近千万册,荣获文津图书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大鹏原创自然童书奖、中国最美绘本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等数十项重要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童书创作与教育实践中,高春香以绘本主人公牙牙的妈妈身份,长期致力于在地关怀和节气博物教育的推广。她积极引导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聆听、记录和思考,深入了解和传承节气智慧。她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农庄等多种形式,举办讲座、公益授课和录制节目,成功带动全国数百所学校参与《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博物课程的学习,并培养了一批节气种子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目前,高春香正积极推动创建“二十四节气自然学院”,旨在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做出更多创造性的贡献。她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绘本馆馆主”,并在2016年获得“苏州市学习之星”称号,其家庭也被授予“全国第二届书香家庭”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现代科技筑就的高台上俯瞰二十四节气,总有人将其简单归类为农事历法。但当我真正走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的课堂,那些曾被贴上"传统"标签的节气符号突然鲜活起来,化作一串串跳动的文明密码,在四季轮回中诉说着中华文明对时间的独特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古人的节气体系中,时间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充满生命张力的自然韵律。春分时节"玄鸟至,雷乃发声"的物候观测,冬至"数九消寒"的民间智慧,无不展现着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哲学。当现代人用温度计测量气候时,古人早已创造出"五日为候,三候为气"的精密系统,将天地呼吸的频率转化为可感知的时令符号。这种将抽象时间具象化的智慧,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臣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节气文化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它将生存智慧升华为诗意栖居。清明时节的青团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对先人的温柔追思;白露节气的"收清露"习俗,在《红楼梦》中化作宝钗治病的药引,又在汪曾祺笔下变成高邮咸鸭蛋的最佳佐料。这些穿越时空的生活美学,构建起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原乡。就像苏州人坚持在立夏称重,杭州人在霜降赏菊,节气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审美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数字时代将人类抛入加速漩涡,节气文化反而显露出独特的现代价值。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故宫博物院推出"紫禁城的节气"数字展览,新茶饮品牌以节气为灵感研发限定产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似古人用圭表测量日影的创新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更值得关注的是,节气正在重构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白领在秋分日走进稻田体验收割,程序员在小满时节学习养蚕缫丝,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工业化时间暴政的温柔反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解开节气的时间密码,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在气候危机频发的今天,这种强调与自然和解共生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重新学会按照节气调整生活节奏,在惊蛰听雷、大暑观荷时,不仅是在延续文化血脉,更是在寻找治愈现代性焦虑的良方。节气文化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时间之河,既沉淀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又永远向着未来奔涌。</span></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远山博学课”?</p><p class="ql-block">“远山博学课”由俞敏洪发起,新东方公益基金会、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联合执行、推广,通过邀请科学、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知名人士担任主讲教师,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为中国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们带来丰富全面、妙趣横生的博学课程。</p><p class="ql-block">“远山博学课”现已正式开课,想加入“远山博学课”的乡镇执教的校长/老师仍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与,报名成功后将由项目组联系并协调尽快参与后续课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