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摘自网络 在舟山虾峙岛南岙村,海洋既是生计的源泉,也是成长的摇篮。这里有一套独特而古老的传统,为渔民们铺就了一条从海带场迈向广阔海洋的生涯之路。对于村里的男性而言,15岁便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被纳入村里的劳动力分配体系,而他们的第一站,无一例外都是从海带队开始。 村里有两处海带队基地,一处是石棚岗,另一处是狗头颈。这两个地方,不仅是海带养殖的场所,更是年轻渔民们成长的起点。 海带队的社员构成十分独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刚刚离开学校、尚显稚嫩的年轻人,他们带着对海洋的好奇与憧憬,踏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另一类则是从村前方捕鱼即将退休的老渔民,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和对海洋的敬畏,来到这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老少搭配的模式,恰恰是村里智慧的体现,它让年轻一代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下,快速成长起来。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这里,他们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通常,每个年轻人会被分配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身边,组成一个“一老带一小”的组合,共同驾驶一艘小船。老渔民们深知,海上作业绝非蛮力所能胜任,技术才是立足之本。因此,他们往往会从最基础的技能——摇橹开始教起。摇橹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节奏感。只有掌握了摇橹的技巧,才能在风浪中保持船只的稳定,为后续的海上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年11月,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海带苗种的培育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此时,渔民们将精心培育的海带苗种从育苗厂转移到海面的养殖区域。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因为海带苗种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来年收获的产量。渔民们驾着小船,带着嵌好的苗种和养殖工具,将苗种固定在养殖绳上,再将这些绳索悬挂在海面下,确保海带能够在适宜的水温、水流和光照条件下生长。这一过程被称为“嵌苗”时节,它不仅是海带养殖的开端,更是渔民们对大海的又一次祈愿,希望大海能够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然而,最为繁忙的时刻还是在翌年的5月至6月,海带收获季的到来。此时的海带已经长成,它们在海水中摇曳生姿,宛如一片片翠绿的海洋森林。为了迎接这一收获季,村里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清晨3~4点钟广播喇叭不断响起,通知村民们起床,准备投入到这场大规模的收获行动中。村发电厂也会开启全村的电灯照明,为渔民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他们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就能顺利下海收割海带。<br><br> 石棚岗海带养殖的区域位于村的背面,大片的海带在海面上形成了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然而,收获的海带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村里的晒干场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村民们不得不动用捕鱼机帆船来协助装运海带。这些机帆船原本用于捕捞,如今却肩负起将海带从养殖区运到村前面晒干的重任。整个村庄弥漫着浓郁的海带味,这种独特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成为舟山渔村独有的味道。 海带的产量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两艘渔船根本无法装运完所有的海带,于是渔民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渔船拖着后面5至6条小舢板一起装运海带。这种壮观的场面,宛如一场盛大的海洋丰收仪式。渔船在前面缓缓行驶,后面的小舢板上堆满了新鲜的海带,渔民们在船上忙碌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氛围之中,人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场大规模的收获行动。 在那个年代,舟山的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海带养殖只是渔民们众多生产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每年6月,近海的“抲秋”(捕大黄鱼)季节开始,渔民们在白天收获海带的同时,夜晚还会前往桃花江捕捞大黄鱼。这种高强度的劳作,虽然辛苦,但渔民们却乐此不疲。大海给予了他们丰富的馈赠,海带和大黄鱼的丰收,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更让他们对大海充满了敬畏与感激。<br><br>海带养殖和收获的过程,是舟山渔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渔民们与大海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从11月的“嵌苗”到翌年5月至6月的收获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渔民们的辛勤汗水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当整个村庄都投入到这场大规模的收获行动中时,那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受到渔村的温暖与力量。<br> 如今,虽然海带养殖的规模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段忙碌而充实的日子,依然深深地印刻在村里渔民的记忆中。海带收获季的壮观场面,以及那片弥漫着海带味的村庄,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珍藏。而大海,这位慷慨的馈赠者,依然在潮起潮落间,见证着舟山渔村的变迁与发展,见证着渔民们对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大海的深情眷恋 村里这些60~70岁的老渔民,现在回忆起来,都还笑着说:“那时候在海带队,虽然累,但学到的东西,一辈子都用得上。”海带队,就是他们海上生涯的起点,也是村里传承下来的老规矩,让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从这里走向大海,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