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童年去旅游——与童年小伙伴环游南太行

Leil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u>第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上路</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2025年4月21日,3辆车,12人,4人1组,在大雨瓢泼中上路。从宝鸡或西安出发,杀出重重雨雾,杀出万事纠葛,一路向东,开启了环游南太行自驾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那些从七八岁就在同一所小学就读,又毕业于同一所小学、初中拟或高中的男孩女孩,那些迄今为止,常常以各种理由或没有理由就聚集一起,互相调侃毫无下限,以放肆的笑声释放天性的男人女人,他们是陪我一起长大的人,是我在慢慢变老的路上,可以时不时撕开时间的包裹,取出天真与无邪,对抗世事纷繁与复杂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他们,是这次和我一起自驾南太行之旅的小伙伴们。他们,是我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期间,同车人指着远处,快看,那就是王屋山。我抬眼望去,前方有一处朦胧中绿色的远山,“是‘愚公移山’的那座山吧”,我顺口说道,就回到了童年的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昏,我们抵达河南辉县,入住一家民宿,名曰“一念花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是的,我们念着花,念着光,念着童年的质朴单纯,念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所有的一切,就会伴着我们,一路快乐,一路顺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u>第二天,开启美景快进模式</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晨离开“一念花香”,沿着宝上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宝上路的第一个停靠点在“薄壁滑翔基地”。站在观景台上,嶂石岩地貌呈现在眼前。之前做过功课,了解到这一地貌主要由易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其主要特点具有以下三个:一是“三明治结构”,即表面为植物覆盖的黄土层,中间是较厚的红色石英砂岩层,最底层为较软的泥岩或砂质泥岩。二是山体呈岩墙峭壁状,有丹崖、碧岭、奇峰等山岳景观,且往往绵延数公里,三是具有阶梯状陡崖和“Ω”形嶂谷,大小瀑布常挂其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第二个停靠点是宝泉景区某处观景台,这时候我们已走到高处,以上帝视角往下看,两座嶂石岩地貌的山体,原来似乎严丝合缝,现在被一条S形的碧水隔在两侧。右侧山体像一条半身裙,“裙腰”是裸露的层层叠叠的岩石,褐色和土黄色的横条把各层相间开来,“裙摆”山石上覆盖着绿色的草木,其间有多条纵向土色小壑形成自上而下的凹部,绿色部分则为条条凸起部分,与那些凹部相间,形似一条“百折裙”,裙摆底边慢慢融入水之。左侧山体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占地面积少,却很高,与右侧山体“裙腰”部分,有着相同的外形,从山体顶部一直裸露到山底,很是突兀,另一部分占地面积大,相对比较平缓,被绿色覆盖,也缓缓融入水中。这种景色和地貌,对于长期生活在陕西地区的人,实属罕见,小伙伴们自然不会放过与之合影留念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第三个停靠点是武家湾,自此从河南跨入山西地界,进入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依然是那样的山、那样的水、那样的人,远处还有村落点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紧接着来到叠石峡,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清水中的各种生物。它们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独特的水中世界,那里有山、有水、有村落。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个水中世界的一小部分,真实的部分还在水的更深处,就像我们这样一群年已花甲的人,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个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可能是人工饲养的。为了让孔雀开屏,资深美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未看到孔雀美丽的大尾巴,孔雀却冷眼看到了几个人在拼了命地为它“开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们继续前行,公路顺着山谷盘旋。回头望,路在峡谷中间,太阳在峡谷之上。前方,高耸的峭壁,用坚硬的山石筑起墙一样的山体,巍峨冷峻,相对而出,又在路的尽头互相探身、对峙,尽可能占有更多的空间。我想起清代诗人张英的家书,“千里家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大自然中的两座绝壁,却不懂人间诗词,它们毫不示弱,更何况互让三尺?它们的“争斗”,让自己的身体努力向对方膨胀,它们把路挤得更窄,把天空挤得更高,反而形成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峡谷,即黑毛沟大峡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音乐公路位于晋城市太行一号某段,据说采用了“电子音乐公路感知系统”。汽车按照30km/h的速度驶入,路段就会鸣奏起创作于陵川县的经典红歌《太行山上》。遗憾的是,我们并未听到歌声,但音乐公路铺设的蓝色和红色路面,在阳光下尤为醒目,再加上处处设置的打卡点和我们的笑声,已自然形成了一首快乐的歌。这歌,一定是我们童年唱过的,如果您正在太行山麓,我想您一定能听得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王莽岭,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古郊乡境内,相传因王莽追赶刘秀曾在此筑城修寨而得名。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并未登临,只是路过,就像王莽和他的“新”朝,也只是路过了大汉帝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当然,我们也路过了棋子山。相传殷商贵族在周武王灭商后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棋子山是世界围棋起源纪念地,现在,也是当代围棋文化与赛事活动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从王莽岭开始,我们应该就进入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了。从百度百科查询得知,这条路全长1028公里,是山西省农村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太行一号公路,因沿途多修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顶或山腰,又称太行天路。沿途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太行风光,一览无余,有“车在画中,人在景中”之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一号公路棋子山段,有一个村叫高老庄,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东23公里处,因村在高处,又是高姓人家在此立村,故名高家。部分学者考证,高家村与《西游记》有一定的渊源,后高家村改为高老庄。为提高陵川旅游知名度,相关部门,在一号公路12公里处棋子山景区,修建了一个高老庄观景台,这里有诸多人工景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网红打卡点八戒像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们团队有三对夫妻,在此处“结婚证”打卡景点拍照。摄影者一边拍照一边拿着牧师的腔调问妻子们,你是否愿意嫁给某某某为妻?三位妻子无一例外,均高声回答:“不愿意!”随后,她们的笑声响彻云宵。那“不愿意”三个字,碰到对面的山谷,反弹回来时,我们明明听到的是“我愿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童心未泯的我们,在这里逗留了很久,不放过任何一个打卡点,这个中午的时光,就这样悄悄溜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号公路起点的淅水村,是因为村边有一条浙水河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是太行山深处一个具有明清遗风的古村落。这里古屋、古巷、古树、古井、古牌楼不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有一处清代院落,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从东往西一排三院,尤为引人注目,据称这是淅水村一杨姓人家的大院,因该户主拥有土地百亩,又经营油坊、杂货、药铺、客栈等,资产过万,人称此建筑为“杨家大院”,称该户主为“杨百万”。进入该院落大门时,同行一位成员,不慎摔了一跤,大家笑道:“看来你以后要发财了,一进门就给杨百万叩了一个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进入该村落时,一处大门牌匾上书有“淅水驿站”字样,一些小商铺还高悬着“驿站”字样的黄色灯笼。据相关资料记载,此处是著名的 “阳马古道”。这条古道,西起陵川县城,向东北经浙水村入壶关县,过壶关入河南林州市,是一条长达90公里的跨省商道。所以,浙水村地处晋豫要塞,自古就是两省重要通道,素有“太行驿站”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除了古香古色的建筑和驿站外,这里还留有文革时的遗迹。那个特殊的时代,我们还是孩童,但对此也有了记忆。虽然,那是一段让中国人民痛心疾首的岁月,可是,那里包含了我们的童年。于是,我们用那个时代标志性动做,完成了一次对童年最纯朴的追忆——一个胳膊的前臂回折向前,另一个胳膊直直摔在身后,下肢部分,前腿弓,后腿蹬,整个人躬身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广义的桥,指的是架设并跨越障碍的构建物,这是人类的名词,拟或也可以动词化。而天生桥,则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一般在险象迭生的大山深处才可见到。我们一行人于当天下行3时半,到达山西长治市壶关县鹅屋村,徒步前往一座被称为我国北方最高、跨度最大的天然石拱桥。路是原生态的,越走越陡越艰越惊心,直到我们下行到一段窄却略显平坦的通道时,人们说,这已经是天生桥了,但我们并不觉得在桥上。又有人说,想看这座桥的全貌,要走过桥,到山的对面去。我们有点犯难,却还是坚定地攀向对面的山体。返身望向刚才走过的桥,竟然惊出一身冷汗。那是一座“拱形桥”,架在两座绝壁之上,高度约摸200多米,跨度可达50多米,桥脊最窄处看上去,仅有3到5米。我们,刚才就站那最窄处,桥下就是望不到底的深渊! 但“天生石桥跨两山,青松古树生桥间”的景致,化解了所有的惊恐,真乃“无限风光在险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惊险的还要数黄崖底村36拐,踏上这条路,你整个人就会被“心惊”和“胆颤”两个词百般折磨。我们当晚计划从一号公路前往河南辉县齐王寨投宿,根据导航指引,必过黄崖底村,必走一条5公里垂直落差近1000米的盘旋公路,这就是被称为太行山36拐的“黄崖底天路”。车道窄如小肠、弯如行蛇还不足以说明其特点,每一个拐弯,都可以用到平面几何术语,有的弯呈锐角‌、‌有的弯呈直角‌甚至‌钝角‌,还有前后两道弯呈补角。在这过山车式的惊险中,我们的童年依然顽皮地现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冲破重重艰险,走过两条短促的挂壁公路,以及两侧挺拔的嶂石岩山峰夹道,在夜幕来临之前,我们抵达齐王寨。这个听起来霸气十足的地方,被兀立的奇峰,万仞的绝壁包围,幽深、静谧,有着闲云野鹤般的气息。山寨整体有一个上下坡度,中间地带是一条自高而下的水渠,房屋沿水两侧而建。它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南寨镇境内。据称,此山寨是当年秦灭齐国后,齐王小儿子被人救出藏身之地,山寨也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宝泉风景区、武家湾、叠石峡、黑毛沟大峡谷、音乐公路、王莽岭、棋子山、高老庄观景台、淅水村、天生桥、黄崖底村36拐、齐王寨……我们的目光被焊接在这一处,又不得不向另一处移去。一天之内,弯道、峡谷、水库、泉溪、岩石、绝壁、草木、山寨……从我们的身前身后不断掠过,光阴驱赶着我们,闪入了美景的快进模式。与此同时,在看景、说笑的过程中,童年一直闪现在我们的眸子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u>第三天,大景小景皆胜景</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早晨在齐王寨周边游玩,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我们把目光投入山下的一条“蛇”。它扭捏着长长的S型身躯,从我们眼前往远处两座山峰中央爬行而去,那是辉县香木河十八拐。同行的大多数人均属蛇,我们没有与另一条“蛇”正面交锋的勇气,还是“和为贵”吧——我想,此时我们可能都回到早读课上了,大家不约而同朗读着《阿Q正传》吧(偷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接着我们去了双龙潭和天柱沟,这两个景点不远,都在辉县境内。面对这天妈生的原生态绝壁下的碧水潭和擎天柱,我们只有惊叹其神斧之精妙了,除了打卡还是打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这一天我们计划到一处五A级景区 “八泉峡”游览。我们再次走过黄崖底36拐,本次已少了“惊”而多了“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沿途的嶂石岩地貌煞原来是如此奇特。它们沿着山体层层递进,层层上升,直到天穹,像一本本立于天地山水间被放大无数倍的小学课本,一页页都被我们翻旧了书边,又像是小时候拍在地上的纸牌,我们将它们搜集摞高,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一座让我们怎么也回不去的童年之脉。那裸露着的每一座山体,一层一个阶梯,每一个阶梯有着接近却饱和度不同的色号,像我们不经意用画笔画过的不怎么平直的线条,当然更像时间的流水留下的痕迹,里面有很多故事,在我们童年一般的眼睛里,都化成最美丽的彩虹,如同我们,那么多年离开彼此独自经历的那些世事,不用说,只一个眼神,就在对方那里得到一种感同身受和由此带来的豁然与释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八泉峡景区位于,原名“八道水”,因峡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而得名,它被称为“太行第一雄峡”,雄居太行山大峡谷中段,面积24.11 平方公里,最低海拔 600 余米,最高海拔 1400 余米,最大落差约1100 米,先后荣获“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等诸多荣誉,被称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太行第一雄峡”,这一段是我从百度上搬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达景区是午后,阳光刺目,但很快我们就坐上了景区的游轮,风吹过面颊,凉爽惬意。在峡谷碧蓝的水面上,我们心情大好,在这一刻放飞了自我,高声合唱起多首歌曲,引得同船的人不停地为我们拍照,并有人发问:“你们是合唱团的吗?”听到这句话,我们高兴了很久,这应该是一种赞许吧。但事后想,还是有些欠妥,我们成了最典型的“中国大妈大爷们”,可能有点扰民。在此,为我们当时的行为,对受到我们影响的同船人,表示歉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如此,但也说明,在大自然中,我们情不自禁,放下伪装,回到了孩童最无所顾忌、最单纯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八泉峡一处打卡点,我们碰到同船的一位帅哥,请他帮我们拍合影,并对我们刚在在船上自顾自地唱歌,给他说了声抱歉。他却说,没有什么,他也很快乐!我便顺嘴说:“千年修得同船渡”嘛!同行老男生却纠正道:“你说错了,是百年修得同船渡”。我胡搅蛮缠:“就是千年修得同船渡,万年才修得共枕眠”。呵呵,我们 “同窗”,那恐怕要修至少五千年吧,这份缘份是多么难能可贵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沿着八泉峡峡谷前行,两侧是太行山随处可见的绝壁险峰,中间是一条潺潺的流水和时不时从山间奔流而下并直抵中间河水中的瀑布。随处一站,你就构成一道新的风景,随处一拍,你就成为构图里的一个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到了八股泉水同出一处的地方,数了好几遍,我也没有数清到底是几股泉水,看来小时候数学没有学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乘八泉峡缆车,恰逢我们坐的缆车为“38”号,我们便自嘲道,正好过个“3•8”,其暗语在说:“我是三八我怕谁!”然而,当缆车缓缓驶出,爬过一个坡又一个坡,越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举目远望,是崇山峻岭,低首下看,是万丈深渊时,我们刚才鼓起的那点勇气,在大自然面前,荡然无存。这是我有生以来坐过的最长一段缆车,据称这段缆车要走2954米,线路高差369米,要翻过八个山头。后来了解运行时间为12分种,但我们感觉有半个小时那么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互相依靠,用快乐化解了所有的不适,甚至静心体验了一回最美高空之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八泉峡游览完毕,我们又到了河南林州的太行阁打卡留念,最后飞奔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天,参观了一个大景点,几个小景点,但无论是大景小景,都是胜景,正如无论是大珠还是小珠,最后都落在一盘,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是我童年的同学,无论他们曾经担任何种社会职务,扮演何种家庭角色,在时间的深度里,他们见证了我童年的单纯,以及未经修饰的成长,他们既是他们,也是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第四天,“人定胜天”的地方</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早晨,我们轻松畅游在虹霓村的每一条村道,这里被称为悬崖上的古村落。村庄分为两部分,最具有历史文化和欣赏价值的部分,在一座悬崖之上。村庄有一个椭圆形的“大坑”,大坑四面由绝壁围拢,绝壁一处有瀑布飞涌,落进下面的峡潭。它的倒影看上去像是向上飞奔,似乎有两道瀑布,以相同的形式,向对方奔走。我想,这不是幻影,在我们看不到的多维空间里,他们如我们一样,经过那么多年,还不忘双向奔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这个峡潭称为虹霓峡,古村落也许是因此得名吧。据记载,虹霓村在唐代就已颇具规模,距今已有1100多年。霓虹村的建筑全部就地取材,用石板做屋顶,用石头垒墙壁,在相对较恶劣的环境下,这里的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村舍,真是令人敬服。这是太行山中的一种建筑特色,也是人类房屋修建史上的一个奇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在这里,我想到了“人定胜天”四个字,我当然知道,人不一定能胜天,但人可以顺应自然,改善自然,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勇气、实践和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往古村的路上,我们看到不少人把捡到的小树枝,支撑在两个巨石之间,我们也如法炮制。那应该是一种祈福仪式,在祈福的同时,或许也在传达一种哲学思想吧,那就是“力量虽小,聚合胜天”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古村落的田地在悬崖之上,房屋在悬崖之上,人们在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倒是另一番人生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想起一句俚语,“石头垒墙墙不倒,草绳拴猪猪不跑”,村里的墙确实很坚挺,但我们没有看到草绳拴的猪,倒是看见了被绳子拴着的一条小狗。它见人很是热情,和我们的小伙伴,快乐对舞。这一刻我知道,心怀童年的人,才会入镜这种忘乎所以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是我们不愿错过的景点,那是“人定胜天”的典型案例。我们再次回到河南林州,在红旗渠青年洞前,久久不肯离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林州地区自古苦旱,缺水少粮,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解放后,林县县委有了引水源丰富的浊漳河入林的想法,经河南山西两省协商,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于1960年2月动工“引漳入林工程”,历时近十年,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由于地势险峻,石质坚硬,自然环境恶劣,当时缺乏机械和水泥,用的最多的工具是钢钎、铁锤,除了采用土法爆破外,在开凿的过程中,更多使用人力,甚至用绳索悬吊在悬崖上作业。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整个工程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而这一工程动工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民工自带口粮,甚至挖野菜补充,高强度的劳动和危险环境导致伤亡无数。这项工程,前后约有10万人参与,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少。据官方记载牺牲人数达81人,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红旗渠纪念馆的“英雄碑”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当年主导红旗渠水利工程的人是县委书记杨贵,他也是把“引漳入林工程”更名为“红旗渠”的人。今天,我们站在他的遗像前,满怀崇敬之情。这位看上去目光温和的先生,面带慈祥,但他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在怀的硬汉。以杨贵先生为代表的那一群人,他们那种敢为人先,自力更生,不畏牺牲,“人定胜天”的精神,是这个世界的光,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也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一切艰难困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我们沿花壶线,往山西长治市平顺县的金灯寺进发。花壶线,又是一条令人提心吊胆的线路。从地图上看,那些路如堆积在一起的小肠子,密集的转弯数不胜数,走在其上,深不可测的沟壑,刀劈过垂直的悬崖,以及只能单车通过且不断拐弯的挂壁公路,还有时不时倒车退让来车的洞口,不断考验着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也考验着乘车者的沉稳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同车的驾驶员还算老成,乘车的我们三位女士,则不停地尖叫。其中一位,由于多日奔跑,上车后脱掉鞋子,想来个“臭脚”大放松,不曾想,这山路如此惊险,吓得她花容失色,想把鞋子钩上,随时应对特殊情况发生,但每一次准备钩鞋时,车子就在拐弯,似乎到了最危险的境地,她就放弃钩鞋子,把注意力移到路上。如此这般一路下来,她始终未把鞋子钩上,直至到达金灯寺。这未钩上的鞋子和那一场激情飞扬,成为我们接下来几天的谈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金灯寺依崖设置,里面的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遗憾的是,没有开放。真的无法想象,金灯寺是如何建在如此远又如此山路惊险的地方,开路、修寺,那些人,有着怎么的勇气和信仰,才能完成这一壮举!我只能再次用这样一种精神来诠释,那就是“人定胜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晚上回到河南,居于石板岩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第五天,古镇古村情节</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石板岩镇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有一条大河穿越其中,多个峡谷并列形成两道屏障,高高地立于河道两侧,还有一面也是山峰,镇子便被三山包围。石板镇依河而建,瘦长型,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据称,最高处海拔1638米,最低处海拔501米。站在某一个窗口,就可看见高起的断崖,竞秀的群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石板岩镇因辖区山中多板岩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镇上的建筑也是石板建成的,连屋顶也是厚厚的石板,2007年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早餐时,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围坐在小桌前,像小时候一样,“排排坐,分果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清晨的石板镇湿漉漉的,据说,这里盛夏季节气温也只有23摄氏度,由于位于山谷的位置,一年四季清风不断,是避暑的好地方。这里还被打造成全国写生基地,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来此写生,小镇也被誉为“中国画谷·石板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的儿子是学绘画的,和他聊起石板岩镇,他说大学实习时,他就是在石板岩镇写生的。走在儿子曾经来过的地方,石板岩镇,便有了熟悉的味道,我和她,似乎也有了一份不解的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这里最令人惊叹的,我认为是郭亮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洞。这条路,始建于1972年,于1977年完工,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郭亮挂壁公路全部由郭亮村村民独立手工完成,其中主要负责开凿的十三位村民被称为郭亮洞“十三壮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当然,现在的郭亮挂壁公路,已开发成一道景观,走在其中,道路宽畅,但最初这条公路宽度,只有现在见到的宽度二分之一还要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沿路向上而行,挂壁一侧有开凿的窗口,从窗口往外望去,绝壁、险峰、深壑、溶洞,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而村落就在这一切的高处。我个人认为,这里也应被称为“悬崖上的古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郭亮村和大多数太行山的古村落一样,也是依山临渊而建,多石板房屋。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朝时期,郭亮村就有人生息于此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由于电影《举起手来》曾在这里取景,很多人找到“潘长江”骑猪的地方打卡,这里也因此成为网红之村,影视之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对古镇和古村都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节,那应是一种怀旧心理吧,这种心理能够给到曾经孤独的我,一种舒缓的安慰,而对童年的眷恋也是如此。与童年的小伙伴们在一起,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我是谁”,因为你看到他和她,就看到了你自己。原来,我们并不孤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第六天,返程过三门峡</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前一天晚上,我们就杀到河南省三门峡了,这是我们返程的必经之地。三门峡市,位于黄河中游的崤山和函谷关之间。在三门峡市境内,黄河经过两个大的峡谷——人门和神门,以及一个天然的石岛——鬼岛,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河段,因此该地得名“三门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早晨先去了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州地坑院”,这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中国古民居最有特色的包括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 、福建的土楼、安徽的古民居和陕州的地坑院等。而陕州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地下古民居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走进地坑院,有一片偌大的开阔地面,但那里只有树,没有房,似乎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仔细观察,发现地面上布局着很多四方形的“坑”,这些“坑”的四周,由瓦或砖砌成不高的墙围住。从上往下望去,“坑”内中间是一个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窑洞,俨然是一个“四合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4px;">沿着侧面一个向下的通道走去,就到了院子里,每一个院落据说曾经都是一户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地坑院居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挖掘和修筑了“地坑院”,这一居住模式,因与土地相联,既节省了材料、人工,还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又因其在地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特征,具有很强的安全性。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陕州地坑院,现打造成旅游景点,共有21个坑院,每一个坑院都有一个主题,譬如地坑院历史展览院、非遗手工艺作品院、普通村居和文革知青居住院等等,我们坐在坑院乡民曾经的“热炕”上,拍照、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一位旅行者看到我们对“热炕”有如此高的兴趣,好奇地问:“这种炕,你们没见过?”我答:“我们小时候就住过炕,正是因为我们住过,现在才格外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三门峡的第二个景点,自然是大名鼎鼎的“三门峡大坝”,即“三门峡水利枢纽”,它位于黄河中游下段,是一脚踏晋豫两省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这一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运用,主要由、泄流建筑物和电站组成,主坝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m3。三门峡水电站现有装机40万kW,年发电能力可达14亿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已累计发电235.2亿kW·h,创产值约20亿元。这一段我也是从百度上搬运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其历史地位、社会贡献以及政治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小时候,应该在课本上了解过这一工程,也在父亲的烟盒上见过其壮阔的图景,三门峡大坝,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u>致谢</u></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太行山是一道脊梁,从东北向西南,纵贯华北腹地,耸立于北京、河北、河南和山西四省市之间,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地理分界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此次有幸与我童年的小伙伴们自驾环游南太行,用一句口头禅来说,“光是个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们的团员中,大多是我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的同学,有的甚至是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在他们面前我没有面具,也不需要面具,因为他们从小看着我长大,我是谁,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之中,有四位帅哥,其中三位的名字非常奇妙。第一位名中含有“文化”二字,第二位名中含有“水平”二字,第三位名中含有实践的“践”字。人如其名,他们充分利用自己高智的文化力、果敢的践行力和有水平的判断力,为我们策划了此次旅行。他们除了为我们当司机外,还分别承担着导游、服务员等角色,而他们的服务包括清洗车辆、管账、找住宿、联系就餐、为我们提包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我们以他们为调侃对象时,他们总是以笑脸和“嘿嘿”之声迎合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位帅哥,也承担着司机和相应的职责,他还是一位上过老山前线的老兵。这个看上去粗壮有力的男子,有时候爱睡觉,但在遇到危险路段时,总是冲上来,为我们把控方向盘。他又是极细心的,每天围着车辆检查,竟然让他看出了一个小破绽大问题,并与上述几位一起,积极寻找修理,重大险情被早早规避掉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四位,我统称他们为斯道夫先生(司、导、服)。哈哈,感谢你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也是我们“女团”中年龄最长的大姐,本就是一位贤良淑德,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人。她是这个团队的粘合剂,为团队提供了车辆,又在其他司机疲惫时,换当司机。她对每个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龄小我们一岁的小杨同学,原来是一位幽默的人,她总能把另一位“钩鞋”的“活宝”讲的话,发扬光大,并引入更深的话题,让你思考良久,才恍然大悟其不同的含义。这两位同学,让我们沿途在笑声中,卸掉了成年人的重负,轻松向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总是默默于细微处提醒你,注意安全、吃饭,为你递茶倒水的小姐妹,以及在我被恐高症恫吓的时候,像一个男子汉一样,一步步扶我下陡峭山梯的小姐妹,虽然你们是同学的家属,但你们如他们一般,都是温暖的人,给我力量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B,B=C,那么,A=C。我们的“活宝”同学,还带来了她另一个学段的两位同学,我也常听她提到你们,并不吝言辞赞美你们。在整个旅行中,你们就像她说的一样,人美心善,关照着我们每一个人。抱歉的是,我们并未全身心地关照你们,在此请原谅。按照我本段开头这个公式,同学的同学等于同学。你们,也是我们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以上七位姐妹,由于时间关系,我无法用更多的笔墨描述你们,在此一并对你们表达谢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再见,本次环游南太行的小伙伴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4px;">等一个美好的时机,我们再相约,带着我们的童年继续上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