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无锡 愉悦旅行 — 1.探访东林书院

信德(己丑 牛牛)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东林精舍的地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这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书院,这里不仅是当时文人墨客交流思想、研讨学术的重要场所,更是明代“东林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书院大门后,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局庙、三公祠;东路由北向南依次为东林庵旧址、还经亭、道南祠、正心亭;西路由北向南依次为心鉴斋、寻乐处、来复斋、晚翠山房;书院东西两侧都有池塘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走进书院,你会被这里的石牌坊、丽泽堂、依庸堂等古建筑所吸引。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称马头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它位于书院建筑群导入部位,起烘托整个建筑作用,使书院建筑显得庄重、古朴。</p> <p class="ql-block">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是石构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旗杆石】:石坊后甬道两侧设有两块旗杆石。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每块约10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东西各一面。西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东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字。</p> <p class="ql-block">【泮池】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称之为月河。深约2.5米,宽约6米,长约60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一样,是讲学的象征建筑。</p> <p class="ql-block">【丽泽堂】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已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顾宪成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最经典的一句是明代学者顾宪成所撰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该联通过三个“声“和三个"事"的递进式排比,体现了传统文人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相统一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均经官府批准入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p> <p class="ql-block">【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为来学者偃息之所。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其斋名“盖取明道(程颢)先生所得于周子(敦颐)之语也”。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勉励师众勤奋学业。</p> <p class="ql-block">【正心亭】内所悬匾额仿原无锡孔庙前牌楼上扁额复制,原匾现存无锡市博物馆内。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举中的优秀考生。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东林八君子是指明朝万历年间以明末思想家顾宪成为首的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团体,他们因聚集于东林书院讲学,影响颇大,时人称之“东林八君子”。他们是: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和叶茂才。[1]东林八君子以批评朝政腐败,批评朝廷政策(主要是盐监、矿监政策),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生活为宗旨,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发展,逐渐形成了对明朝政治进程起了重要影响的东林党,也因此有人将八君子之首的顾宪成称为明朝“开启党争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东林书院,仿佛穿越了时空,漫步在书院的回廊上,可以感受到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术氛围和爱国情怀。书院的附近虽然已经是高楼林立,但,书院历史悠久,藏在无锡城的闹市之中,成为寻幽访古,净化心灵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