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叩问童心

<p class="ql-block">  一、国内</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陶行知是生活化教学的首创者。20世纪30年代,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出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首次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该时期教育家的研究主要涉及:情景教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困难等方面。2001年,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他在专著《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中,介绍了在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实践成果。2011版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和探索。北京景山学校魏利霞老师认为,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教学情境。2022版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既要考虑学科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p><p class="ql-block"> 我国20世纪以来的三版课标均站在政策指引的高度提出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求,且趋于精细化、人本化、学科化。不同时期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都体现了该变革趋势。尤其2022版新课标,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聚焦于学习目标、学习起点、学习路径、学习心理等生本因素。这成果都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资源。</p><p class="ql-block"> 二、国外</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德国人恩格斯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倡导教育与生活相结合。随后,其学生库姆斯首提PBL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走进真实复杂的问题中学习探究。1973年,荷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在《作为教育功能的数学》一书中提出现实数学理论。他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巴弗雷什中学》等多部著作中,都贯穿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美国、瑞典、荷兰等国家均开展了关于小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芬兰的小学教育中,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被当作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做法,引导其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均发挥积极作用。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1999年,日本颁布的《新教学大纲》规定: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问题解决的主体性学习探究活动。2023年,英国期刊《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PBL教学法中春耕主题的项目式研学,学生在规划农田、测量土地等实践活动中学会长度、面积、分数等知识。它打破了学科限制,融入跨学科元素,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升了其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品质。</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小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研究和实践,这些优秀研究成果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研究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情境创设相联系,让学生主动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研究方向属于数学应用于情景的教学。我国关于数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的研究,凸显在不同时期课程标准的体系化指导性。与之同步跟进的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成果,也十分丰硕。本研究试图把我国的教育模式与国外的研究成果与相结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定位于遵循核心素养导向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同时,把教学理论与当下小学教学的现状相关联,通过有效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