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胜利的60年——在党校的日子:高速发展之胜利物探1

孙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这里首先感谢油田宣传文化中心的领导和同志们。因为再往后写,规模会变大,而我掌握的一些资料不是很全,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我求助于宣传文化中心胜利日报社。宣传文化中心的领导以及同志们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浦创科老总,朱青老师,还有薛峰小同志在报社的档案里陪了我一下午,帮我去搜集我所需要的资料。我后面很多具体的时间,数字,实例都来自于宣传文化中心领导同志们的帮助。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胜利的一种风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物探的故事里,我还要感谢胜利物探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金颖颖同志,我1998年曾经去过物探调研,在那时和她相识。这次写回忆录,物探的很多资料图片都已经丢失或记不清了,找到了她,她又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p> <p class="ql-block">回忆录是我自己的,但又不是我自己的,因为,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很多胜利的老领导,同志,朋友,不断地为我提供很多的回忆和资料,设计院的同志,孤东采油厂的同志,渤海钻井公司的同志,甚至很多的网友都通过各种方式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文章里写出的东西和展示的资料都是胜利很多单位、很多同志几十年的心血,都是胜利的历史见证,只不过是通过了我的笔把这些呈现给了大家。我珍惜它们,也希望读者珍惜它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7、广入——在党校的日子:高速发展之胜利物探1</p> <p class="ql-block">在党校的十九年,是油田高速发展和全方位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油田党校和油田党校系统大发展的时期。</p><p class="ql-block">油田党校主体班次逐渐规范;各类干部培训班雨后春笋;党校函授蓬蓬勃勃,党校校园里每天都有很多学员,每个教室都有人上课,甚至晚上还有班次在上课,一派繁荣景象。党校的老师们为了油田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焚膏继晷,牛角挂书,三尺讲台,耕耘不辍。</p><p class="ql-block">一些二级单位党校也欣欣向荣:比如胜采,滨南,孤岛,孤东,纯梁,现河,海洋采油厂;比如物探,钻井,海洋钻井,井下,测井;比如:油气集输,油建一公司、三公司,供电,供水、石化总厂等单位的党校,规范办学,承担着大量的基层各种培训任务。那时,经常举办油田党校系统的讲课比赛,进行各种评比,二级党校和二级党校的老师们都是你追我赶,踊跃争先。</p><p class="ql-block">那时,油田整个党校系统朝气蓬勃,充满着盎然生机。我很怀念那个时候。</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认识了油田各个层次的很多领导, 干部,很多学员,和各二级单位党校的很多老师,只要跟大家一说下去搞个什么调研,了解什么情况,那肯定是全程绿灯。我后面所写的油田一些单位的故事,基本都源自于各个单位的“绿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油田和油田党校系统的大发展,让我在更广阔的程度上了解了油田,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格局,促成了我的迅速成长。我后来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源自党校的平台,源自于胜利油田。</p> <p class="ql-block">我87年刚到党校的时候,正是孤东会战带来油田高速发展方兴未艾的时候。那时,孤东名气如日中天,滨海会战如日初升。大家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你咋没有写孤东,而先写起了物探呢?</p><p class="ql-block">原因非常的简单,“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我想先说说油田高速发展的“来龙去脉”。如果有出入,请胜利的同志帮我补充,纠正。</p><p class="ql-block">胜利从1964年开始会战,二十年之后才找到了孤东油田,并非是当年会战没有找到孤东油田,而是那时并没有孤东这么个地方。 孤东这个地方,是黄河入海口1976年第三次人工改道后才淤积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我手绘的一张建国后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和黄河故道图,会有误差,但大体是准确的。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1976年的海岸线,那条绿色的线。绿色区域的下面紫色的区域,1976年以前是大海。</p><p class="ql-block">黄河由于其特殊的原因,历史上经常自然改道,每次自然改道造成的灾害都很巨大。新中国成立后,黄河入海口实施了三次人工改道。第二次人工改道(64年到76年)到刁口河。 </p><p class="ql-block">这时,胜利油田建设开始了,1964年7月30日,黄河流经的利津站洪峰流量8650立方米每秒,地处黄河滩区的油井全部停产。此后,不仅仅是67年,75年有记录的特大洪水,其他的年份一到汛期也是令人提心吊胆。为此,胜利油田年年告急。</p><p class="ql-block">67年特大洪峰后,黄河第三次人工改道势在必行。当时,由惠民地区发起,水电部、黄委会、山东省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勘探后,提出了黄河口改道的具体实施方案。经报请国家计委批准,决定1968年实施黄河第三次人工改道,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p><p class="ql-block">正当改道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胜利油田发现了孤岛油田,改道工程由68年延迟到了76年。经过了九年的准备,1976年5月27日,黄河第三次人工改道成功。从这时开始,黄河又流淌了八年,逐渐淤积出了从刁口河到清水沟之间这片潮间带,在潮间带里发现了孤东油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以,会战年代我们找到了孤岛油田,而没有找到孤东油田,因为,那时还没有孤东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78年后,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一度下滑,面对国家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要,八十年代初,油田党委提出了“胜利下面找胜利”的战略决策,形成一批重点勘探战场,其工作部署是,东营、沾化凹陷是第一梯队,惠民、车镇、潍北凹陷和海滩是第二梯队,深层、浅海和济阳坳陷外围是作为战略后备阵地的第三梯队,三个梯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p><p class="ql-block">胜利高速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是从地调,既物探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按照油田党委战略决策, 1984年9月开始,地调指挥部动用多个多道数字队,全面展开了济阳坳陷的三维地震勘探,截止到1998年底,整个坳陷的有利地区全部完成三维地震连片勘探,总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这一次的全面勘探,找出了孤东、程岛(海上)等34个油气田,年最高产量达到了3300万吨。这段时间被称为胜利“高速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高速发展的来龙简单介绍完了,我想接着讲讲胜利物探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在胜利油田的发现发展中,物探是胜利的“先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物探是来到华北和胜利最早的单位,但作为一个二级单位,却成立的比较晚。</p> <p class="ql-block">华北石油勘探从1955年开始,最早的勘探队伍是地质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又称226队,设地质、地球物理两个勘探队,开始进行华北地区石油地质普查,这个地球物理勘探队,是华北的第一个地震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8年撤销华北石油普查大队,组建中原石油物探大队,负责华北全区的物探工作。在1960年,这个物探大队的地震二队在东营地区发现东营、胜利村、坨庄、义和庄4个构造圈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打出华八井后,华北加大了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的力度。1963年石油部决定调大庆油田的玉银地震队,和新疆两个大队所属的12个地震队开赴山东,与地质部一起在山东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1955年—1963年底,物探队伍在山东找到了东营凹陷,发现了东辛、胜坨两个油田,为开展胜利石油会战提供了依据,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胜利油田开始会战,在东营勘探指挥部最早的编制中,有4个厂直接领导的三级单位(科级单位),其中之一是矿场地球物理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6年5月31日,石油工业部决定,从六四六厂调222、223、224、225、236、241队6个建制地震队,参加胜利会战,组建了九二三厂地调大队,驻地在基地南面的牛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1年7月1日  胜利油田地调大队改建为胜利油田地质调查指挥部。72年4月,江汉会战指挥部10个地震队参加胜利油田会战,成立胜利油田地质调查处。同年10月地质调查指挥部与地质调查处合并,成立胜利油田地质调查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9年6月,为了适应胜利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地质调查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简称胜利物探公司。 </p> <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我65年就到了油田,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一直认为,是地质院和钻井发现了油田,当时我知道有地调这个单位,但地调具体是干什么的,我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我开始接触物探,是在党校。我曾经在很多的班次担任班主任,没事了,就和大家聊天,不仅仅是增进感情,主要是为了解前线情况,上课的时候用。</p><p class="ql-block">一次课后,和几个学员聊天,这时,一个学员用幽怨的小眼神看着我,很伤感地说:孙老师,我怎么觉得在你的心里,我们物探好像是后娘养的,你从来都不讲我们物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我记这个学员当时对我说:孙老师,这么跟您说吧,胜利所有的油田都是我们找出来的,我们欢迎您有空到我们物探去走走,去看看。</p><p class="ql-block">他的这句话当时让我震动了 一下,什么叫:胜利所有的油田都是物探找出来的?不是地质院和钻井找出来的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从那时,我开始去了解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才知道原来钻井的井位是根据地震勘探的构造图确定的,才知道地球物理勘探在石油的发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那个干部说:胜利所有的油田都是物探找出来的,是有根据的。无论是华北勘探,还是胜利发展,物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去年年底的81个油田,到今年胜利发现的亿吨的页岩油,都有物探先锋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讲到物探的工作,在党校我听到这样一句话:物探苦,钻井累。钻井的累,很多人都看到了;但物探究竟怎么苦,可能看到的真不多。但我真的知道。</p><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92年还是93年,我记不清了,我应邀去一个物探大队上课,顺带着去了他们的一个海滩队。</p><p class="ql-block">胜利油田的浅海勘探从1975年就开始了,当时,负责海滩施工的是四大队。从八面河到孤东,到滨海,到程岛的浅海和海滩施工,海滩队为油田的发展和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那一次,我亲眼看到了职工是怎么干活儿的:物探的同志们背着沉重的器械,一步一步在沼泽地里爬,碰上泥潭,经常一步下去就掉在烂泥坑里,拔不出腿。然后大家就用绳子把这个职工拖出来,连滚带爬的再往前爬。有的职工累了,就站在泥里,弯着腰趴在泥上休息一会儿。</p><p class="ql-block">吃饭的时间到了,有些职工出来了,但较远的职工出不来,出来的把饭带进去,大家就站在泥里吃饭。他们告诉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带着饭在海滩里面吃,因为进出海滩太费劲了。</p><p class="ql-block">我那次虽然只呆了个把小时,但我对物探的“苦”有了深切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他们有一个故事,叫“两天一夜”,何谓“两天一夜”?就是在滩海里干活儿,有时候要走进去十几公里,因为进出实在是不方便,他们干脆一口气干完才走出海滩。经常一干就是两天一夜。夜晚,他们就弯腰趴在泥里睡觉。我无法想象站在泥里,弯着腰趴在泥上怎么睡觉。他们说,这种情况是经常性的,不稀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上施工,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单船上独立作业,白天面对茫茫海浪测量,晚上就钻进小小的船舱,听着漆黑海面呼啸的阵阵海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们曾经在青海葫芦山地区施工,这个地区就是我前面提过的“南八仙”地区。一次,一名职工翻山越岭改完七公里多的桩号后,发现与其他人失去了联系,在茫茫的葫芦山里迷路了。没有食物和水,周围一片死寂,夜幕降临后,他独自一人躺在地上,看着繁星,想着亲人,听着自己的心跳,他知道,死亡随时都可以向他走来……。第二天,不放弃他的同志们找到了他,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惊喜之后,他抹抹眼泪,拍怕灰尘,又和大家一起出发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山西寿阳施工时,一次天降大雪,把施工队封在山里。几次送给养,都因雪太大送不上去。山上职工把一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一餐,煤烧完了,就着雪啃干馒头,嚼干粉条,晚上靠在一起用体温取暖。后来粮食吃完了,就捡冻死的野鸡麻雀充饥,等给养送来时,已经是六天以后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们在内蒙伊盟施工时,遇到山洪,一个测量组与大本营失去了一切联系。15名同志的全部口粮是:三个馒头,13包方便面,7根火腿肠。他们靠摘野菜充饥,坚持了14天。绝望中,没有一个人抢夺食物,没有丢失一件工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很多工种的苦和累我们看得见,但物探的苦累我们看不见。因为当我们会战的大部队来到的时候,物探的同志们早已“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月19号上午,我去给中石化2025年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课,休息时,遇到了胜利物探的一个青年干部,薛圆。他告诉我,他一参加工作,就在四大队,即现在的“滩海业务中心”工作,他是SGC2140队的队长,不仅亲耳听到过老一辈物探人的过往,而且还亲身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他告诉我,虽然现在物探技术发展很快,不用再在淤泥里摸爬滚打了,很多地方都是无人机在进行勘探,但是,物探人工作环境艰苦的客观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物探人甘愿吃苦,甘当先锋的精神一直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了胜利物探,才有油田物探的胜利,物探人走过的地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石油构造,还有物探人的精神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请继续看:高速发展之胜利物探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