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山东(鲁西)高铁6日纯玩团游济南趵突泉,大明湖和芙蓉街

幸运

<p class="ql-block">趵突泉(Baotu Spring),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临泉城广场,北望五龙潭,面积达158亩,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时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1]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p> <p class="ql-block">今天早餐后驱车2小时,到济南趵突泉景区。首先看到“灵石呈瑞”指趵突泉公园内奇石景观。位于漱玉泉东侧的龟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收藏的“四大灵石”之一。龟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玲珑剔透,高四米,重八吨,具有“皱、瘦、透、秀”的特点,堪称“济南第一名石”。据说与龟石合影,可以沾其灵气,延年益寿。此外,趵突泉公园内还有夔石、待月峰、虬石等名石,形态各异,秀美奇特,且均有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龟石为太湖石,高约4米,重8吨,具有“皱、瘦、透、漏、秀”五大特点:</p><p class="ql-block">‌皱‌:表面起伏如龟甲纹理;</p><p class="ql-block">‌瘦‌:挺拔苗条;</p><p class="ql-block">‌透‌:孔窍通透,光线可穿;</p><p class="ql-block">‌漏‌:孔穴相连;</p><p class="ql-block">‌秀‌:整体清丽俊秀。</p><p class="ql-block">石形似两龟相对,动感十足,被誉为“先天璞玉”。</p> <p class="ql-block">马跑泉(Mapao Spring),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的假山西北脚下,水流成溪,与假山浑如一体,泉水绕假山北侧流入东泺河。马跑泉池实际是由两泉组成,另一泉叫“浅井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p> <p class="ql-block">泉名源于“北宋末年济南将领关胜抗击金兵入侵,壮烈牺牲,其坐骑愤而刨地出泉”的传说,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攻至济南,知府刘豫贪生怕死,欲献城投降,其部将大刀关胜则坚决主战。关胜率军屡创金兵,但最终在金兵和刘豫的前后夹击下,战死于济南西门外。关胜的战马看到主人遇难,仰天长嘶,前蹄连连刨地,结果刨出一汪清泉,这就是马跑泉</p> <p class="ql-block">漱玉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南侧。泉名取自《世说新语•排调》中“漱石枕流”的典故。“漱玉”一词意为山泉激石、飞流溅白,晶莹如玉。</p> <p class="ql-block">金代《 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济南“天下第一泉”之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词源于《世说新语·排调》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 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池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先游人多将硬币投泉上以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21]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藏书甚富,《宋史》有传,有著述传世。[1]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11] 一说李清照母亲为元丰宰相王珪长女,善文词。李清照2岁时生母去世,王拱辰孙女为其继母。</p> <p class="ql-block">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6岁时随父到东京(今河南开封)生活,学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元符二年(1099),16岁时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p> <p class="ql-block">元符三年(1100),李清照17岁,得识张耒,作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组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1]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3] 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p> <p class="ql-block">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p> <p class="ql-block">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p> <p class="ql-block">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此年秋,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泉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的泺源堂前。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形成长方形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泉水,泉水有三个出水口,最大涌水量为16.2万立方米/天。[18]趵突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泺源堂、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纪念馆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3]2013年,以趵突泉为代表的“天下第一泉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2016年9月5日下午,趵突泉泉群省级地质公园揭牌开园。</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6日,趵突泉迎来自2003年复涌以来的第21个年头,再一次打破自己持续喷涌的最长纪录。</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7·18暴雨事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6日,趵突泉迎来自2003年复涌以来的第21个年头,再一次打破自己持续喷涌的最长纪录。趵突泉水位28.99米,黑虎泉水位29.06米,均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值。</p> <p class="ql-block">位于济南趵突泉观澜亭西侧,由明代张钦题写“观澜”二字。该碑无上下款识,仅存主体文字,未记载其他内容。泰山的“观海”碑同为张钦所书,其背面有叶份的跋语,但趵突泉的“观澜”碑未被提及有类似内容。</p> <p class="ql-block">流动的泉水可直接饮用</p> <p class="ql-block">每天检测泉水的水位高度</p> <p class="ql-block">沿着栏杆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泉</p> <p class="ql-block">泉城广场(Quancheng Square)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中心广场,坐落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带,位于泺源大街以北,黑虎泉西路以南;趵突泉南路以东,南门大街以西。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330亩,约22万平方米,主体面积270亩。</p><p class="ql-block">地上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铺装达1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自1999年建成以来,泉城广场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外友人以及全国各地代表团,也是举办的各类大型公益性活动和宣传活动的首选之地,已成为济南乃至山东省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泉城广场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城市广场。</p> <p class="ql-block">游玩趵突泉马上去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旧城区北部,是由济南城内珍珠泉、濯缨泉等众多泉水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面面积约57.7公顷(不同数据源存在差异,46-58公顷不等),平均水深2-3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记载,金代始称“大明湖”,明代因城墙修建形成今日形貌。</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位于“泉城”济南城北部,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大明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宋代称“四望湖”,后渐堙塞。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大明湖为诸泉汇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一湖烟水,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景色佳丽。公园内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文人墨迹,错落其间,其中清人刘凤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尤为人们所称颂。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参差有致。湖南有稼轩祠、遐园、明湖居、秋柳园,湖东北有南丰祠、张公祠、汇波楼、北极阁,湖北有铁公祠、小沧浪,湖中有历下亭、汇泉堂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称,拥有历下亭、铁公祠、超然楼等30余处名胜古迹,融合了唐宋以来的诗文题刻与园林艺术。</p> <p class="ql-block">春季杨柳依依,夏季荷浪翻滚,秋季芦花飞舞,冬季银装素裹,尤以“明湖秋月”“汇波晚照”等十六景闻名。</p> <p class="ql-block">以“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蛇不见,蛙不鸣”四大怪现象为奇。</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树,如同用白漆刷过的树干</p> <p class="ql-block">1957年正式辟建为公园,经多次修缮扩建,现为集游览、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可步行或乘游船,推荐路线包括老景区(曾堤、超然楼)与新景区(七桥风月、稼轩悠韵)。</p> <p class="ql-block">下午准备去芙蓉街逛街,吃当地的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因街上的名泉——芙蓉泉而得名。据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门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沿溪的街道逐渐形成芙蓉街的雏形。清康熙年间,街道逐渐扩展,商贾云集,成为繁华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在明清时期是济南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周围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吸引了众多商家在此开业。街道上不仅有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等文化店铺,还有小吃店、染坊、钟表店等,成为济南老城区的繁华象征。</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后,芙蓉街逐渐转变为小吃街,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并未被遗忘。2000年后,当地政府对芙蓉街进行了多次改造,恢复了青石板路面,保护了古水道和老泉渠,使其成为济南老街巷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不仅是济南泉水文化的象征,也是老城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承载了济南数百年的商业繁荣和文化积淀,被誉为“泉城记忆”的一部分。如今,芙蓉街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继续吸引着游客和市民,成为济南文化旅游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济南的泉水特色和商业传统,其从明清时期的繁华街道到现代的文化旅游地标,展现了济南老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通府学文庙[9],青石板路面,全长432米,宽4.6米。</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集合,准备送游客返回家里</p> <p class="ql-block">我的悦途卡正好派上用场,可带随行人员6人(每年)今年不用也要作废了,在商务休息室免费吃咖啡,小吃和饮料</p> <p class="ql-block">服务人员提前十分钟告知,并带领我们去检票口,优先从商务通道进入站台。</p> <p class="ql-block">济南西站商务休息室比虹桥火车站大,设施也好</p> <p class="ql-block">G145次16:02正点发车,路经南京南站下车观望一下,19:58提前到达虹桥火车站,十分钟后赶到虹桥枢纽7路B线,乘上8:30的班车,一小时多点就到家了,结束6日山东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