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主要内容:好人和坏人到底谁更有意义?怎样才能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更有智慧?

花漫九州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跟着韩鹏杰老师学习《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讲的非常有趣,一开始就讲“善行无辙迹”。善行嘛,有德的行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做好事。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留下痕迹,这其实从道的角度来讲不算什么好事,尤其是做好事,为了留痕迹。为了留名,为了作秀,为了求人表扬,这就更走到他的反面,有意为之,就不算有善行的表现了,“善行无辙迹”。所以第三十八章就讲“上德不德”。真正有德的事情,不把它当做一个有德的事情做完了,过去了,自然而然,风吹云卷,“善行无辙迹”。</p><p class="ql-block">“善言无瑕谪”,“瑕”就是瑕疵,“谪”就是指责。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的很好的话,圆满的话,没有瑕疵的别人挑不出来毛病的,可问题就来了,只要你讲话,别人就能挑的出来毛病。所以道家强调大音希声——少说。关键的时候用无言的方式反而效果更好,无声胜有声嘛,在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也是这样,“善言无瑕谪”。</p><p class="ql-block">“善数不用筹策”,“筹策”,“策”,运算用的工具。算盘也算是筹策的一种筹码。真正善于运算的人不用这些东西,为什么?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越算计越没劲,越算计反而越被人算计进去。厚道是最高的聪明,有些事情不需要算计,反而结果自然而然,这才是他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要关门的话,不用门闩,不用门锁,没有门闩,没有门锁,你怎么开?就像我们经常讲的无招胜有招一样,它没招术,你拿什么去破它?比如说我们讲心门已经上锁,心门的锁你用什么去打开?你根本找不到锁在哪里,你怎么去开它?</p><p class="ql-block">“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拿绳子捆绑东西,看不见捆的地方在哪里,你当然也就无法解开。这些句子都在讲什么呢?我们以最后一个为例,比如我们经常讲情丝情网,这不也是绳状的吗?看似无形,实际上走到天边也逃不开,你怎么去解开?精神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多巨大,有道的人才能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有品德的人,善于拯救别人,故无弃人。在有智慧有修养、有品德、有境界的人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应该被抛弃掉的。你说它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所以庄子后来也把道家的这种思想发扬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无用方为大用。这世界上不都是这样吗?很多事情你认为它是无用,其实是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宝剑你非得用来缝衣服,它能跟缝衣针比吗?你说它没用,那是你没有找到正确的用途,所以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儿女,说自己身边的人,说自己的属下没有用,你没有找到他合适用的地方,“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p><p class="ql-block">“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懂得规则规律的人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没用的。垃圾你学会合理分类,它都能化废为宝,你认为没用之物,其实也是没有看见它的用处,比如说现在我坐在这儿,我可不可以跟大家吹牛,说你看我在这个世界上,我所占的地方有多狭小?就这么一点点的地方,凳子下,桌子下这点地方,这只是你自己的看法,你没有发现你周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你不说你这么点地方就够了吗?我把你周边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把你这个挖的跟钉子户的房子一样。你再坐一下试试,一会儿就掉下去了。这就像我们在马路上行走一样,我们走的路线并不宽,但把这个宽度放到山梁上你走走试试,这不都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吗?“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个叫什么呢?这个叫“袭明”。“袭”,是遮盖的意思。“袭明”,就是被遮盖的智慧。我们的思维智慧有时候太狭窄了。只看到眼前一点,所以常常会进入到这样的一种误区之中,“是谓袭明”。</p><p class="ql-block">沿着这个思路,《道德经》告诉了我们一个生活中经常困惑的问题,好人和坏人到底谁更有意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人对那些不善人,坏人来讲,他是好的老师,人家有好的品行,好的德行,我们向人家学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个大家都好理解,“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善人也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反面教材。他的经历为我们提供教训,大家别这样做。不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一种资源资料吗?“不善人者,善人之资”。</p><p class="ql-block">“不贵其师”,不向好的人学习,不向善良的人学习;“不爱其资”,不把不善的人当做一种教训,认真的总结教训。以免再犯;“虽智大迷”,表面上看有智慧,其实是大的迷惑。你看我能区分出好人坏人,区分完了,没事了。你不向好的人学习,你不把不好的人当做一种避免自己犯错误的一种警告、警戒,你把它区分出来有什么用?你们要进一步的研习延伸。“虽至大迷,是谓要妙”。懂得这样的道理,才是我们了解“道”的枢要,了解了它最奥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现在经常讲师资这个词,我们要真正的理解它的含义。有的学生老师跟老师作对,你看那个老师那点做的不对,他不配做我的老师理,理解太狭窄了,老师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他犯了错误,在这个方面犯错误。可以作为你的一个警戒,作为一个教训。人家好的方面,你还得认真学习吧,不要因为这一点点瑕疵,你就毁掉了整个的玉,瑕不掩瑜。这样,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能更全面,更有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