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一块蘸糖的童年送你

一味愚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童年是相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p><p class="ql-block"> 那天接外孙放学并肩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好奇地问我:"姥爷,您小时候开心快乐吗?"我驻足扭头凝视着他:"当然!"</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甜的,我想掰一块送给你,在这春夏之交的季节。尽管那时的我们,没有太多的玩具,也没有太多好吃好喝的,更别说手机平板网络,但那时的我们,是开心快乐的。如果有人问我,若有机会重来,你还愿意再过那样的童年生活吗?回答毫不犹豫,我愿意!</p> <p class="ql-block">  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也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比较,下定义。比如,那时物质生活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甚至有时还受饥饿寒冷的困扰,也鲜有这这那那的特长班、兴趣班和体能班,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注重个性特长的表达、培养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应该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玩耍和简单的游戏中度过的,即使上小学低年级,除了简单的作业之外,业余时间还是玩。在玩中学,在玩中认识世界,在玩中强身健体益智促德,在玩中培养团队精神,并逐渐社会化,初步树立形成有待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其实,玩的玩具并不多,大部分也都是简单的,而且还是自己动手或家人帮助做的,当然,也有买的,很少。比如,一年四季都玩的"大炮洋鬼",就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想玩时,随便用两大块砖块或土坷垃当做"大炮",再在地上找几小块当做"洋鬼",用手在地上或石板上刷刷几下,画出类似棋盘的几个格子,也不那么讲究横平竖直,是那个意思即可,就那样也能乐此不疲,互换角色,玩好长时间。一般是各有胜负,当然大家都不在意结果,不过有时遇到求胜欲强的小伙伴,自然互不服输。可越想赢越输,越输越要求对方继续玩,不玩不中。往往是或忘回家吃饭,让家长到处找;或玩到天黑,不欢而散,可第二天照样有说有笑,该一起玩还一起玩,谁也不计较谁。这或许就是万古常青、天长地久的友谊,就是常说的"发小"的友谊吧!纯粹、持久而美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玩,承载了我童年大部分时光;快乐,也塞满了我童年的行囊。儿时玩乐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捬拾皆是。像 "拿子""打耳""折椅""跳房子"贴墙根"跳山羊"等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所谓"拿子"就是随意用5一7个小石头子或杏核等都可以当玩具,然后自定义玩法(游戏规则)。一般是依次拿1 -7个向上扔,然后用手背接着,再向上扔,然后连同地面剩余的和向上扔岀去的一同或拿或抓或接起来,总之不能掉下来,也不能拿抓接不全,否则算失败,换下一个人玩。游戏虽然简单,也没啥成本,但也锻练眼疾手快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打耳",究竟是哪个"耳"字,为啥叫"打耳",也没考究,反正是那时玩的一种游戏。"打耳"前,首先准备一根粗细长短不一但材质要结实耐用的大约50 -60厘米左右长的木短棍一一"耳棍"(或耳杠),再削一个两头尖尖的大约1 5厘米左右长相对较细小的木质东西一一"耳",之后选一空旷的场地,在地上划一起点线,把"耳"放到线上,像跳远的踏板那样。玩的时候,是先用"耳棍"击打"耳"尖使之蹦起来,再找准"耳"尖下落过程中合适的时机和部位,用力击打使"耳"尖像子弹飞一样在空中飞行直到落到地面上,谁打的最远谁胜。可以两两玩,也可以分组玩接力打。通常是靠约定或"剪包锤"的方式确定谁先打谁后打,不过先打后打无所谓,这里有运气,比如击不准"耳"尖蹦不起来,或"耳"落到松软的地面上,都会影响击打。当然,也有实力,还有技巧,如同棒球的击球手一样。</p> <p class="ql-block">  "碰拐""折椅""跳房子""贴墙根""跳山羊"等也是儿时好玩的游戏,它们不受场地时间限制,也不需要成本,但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身体素质,或考量灵活性,或锻练柔韧性,或增强力量。</p><p class="ql-block"> 童年,作为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虽然已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了,但那像蘸着糖一样甜的童年时光的快乐,却并未远去,还一直风雨兼程,伴随着生命征程上的每一次铿锵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望着外孙听到我回答后得意的微笑,我牵着他的小手,加快了脚步,向回家的电梯走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