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威远炮台与海战博物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虎门炮台,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历史的圣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鸦片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关天培在此英勇抗击英军,书写了壮烈的篇章。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如今,这些遗址大部分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分为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成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作为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指挥中心,是民族英雄关天培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历史的战场,也是电影《鸦片战争》的实景拍摄地之一,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是虎门海口防务的核心阵地,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用花岗岩垒砌,顶层以三合土夯筑,坚固无比。全台设有40个券顶暗炮位和4个露天炮位,暗炮洞后有露天炮巷相连,炮巷后还有护墙,墙上设有枪眼,即使敌军登岛,仍可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神庙、兵房、药局和码头等设施,结构严谨,险要壮观。</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保存完好,全长360米,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每个炮位高2.9米、宽4.2米、深6.6米。炮位旁设有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体现了当时军事防御的周密设计。</p> <p class="ql-block">在威远炮台的清兵营房旧址,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清兵驻守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为保卫家园而付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炮台的巷道蜿蜒曲折,连接着各个炮位,是当年清兵快速调动和防御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露天炮台位于威远炮台的显要位置,面对大海,随时准备抵御外敌的入侵。</p> <p class="ql-block">海战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的威远炮台旧址附近,是一座结合专题性和遗址性的博物馆。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馆名,馆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海战历史。</p> <p class="ql-block">清代自乾隆以后逐渐衰落,清政府日益腐败。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觊觎中国。英国将大量鸦片偷运至中国,企图以此打开中国市场。1839年,林则徐抵广州,收缴鸦片两万多箱,计2376000多斤,并于虎门滩上当众销毁。同时,他与关天培在东莞县虎门要塞积极布防,设置11座炮台,配备300多门大炮,展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驱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谈判。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英勇牺牲。琦善私下求降,答应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款。道光帝因失地赔款而下令对英宣战。2月25日,义律率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身先士卒,多次击退英军,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壮烈牺牲,与部众400余人一同殉国。</p> <p class="ql-block">在威远炮台和海战博物馆上,可以远眺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感受现代与历史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虎门大桥,这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的跨海大桥,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部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不仅是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桥,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