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封,古称大梁、汴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古来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足迹和名篇佳作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曾八进八出开封,先后宦居开封近12载,可以说开封是他除眉山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然而,令苏轼碑刻爱好者不解的是,遍寻开封境内,也没有发现一通由苏轼书丹的碑刻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历代战乱与黄河水患的破坏,无疑是首要因素。比如北宋未年的靖康之变与宋金之战,对开封城的毁坏极为严重,众多碑刻消失在战火中。而黄河的多次泛滥,使开封深受其害。开封历史上遭遇数十次黄河决口,泥沙淤积埋没地表文物。比如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人为决堤灌城,更是导致全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地表碑刻自然在劫难逃,毁于一旦。即便是有苏轼书丹的碑刻,也难逃此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次,时局的影响。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蔡京的研拟下把旧党309人造册,并且由蔡京亲自写下碑文,立于首都汴京皇城的文德殿端礼门作为警惕,是为《元祐党籍碑》。该碑以“元祐奸党”之名刻立,碑文明令还在世的人或囚或贬,已过世的人拔除官衔,而且子子孙孙永远不许为官。对其著作进行系统性的毁坏。开封作为政治中心,此类清算自然更为彻底。不幸的是,苏轼本人也“元祐党人”之列。</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者,碑石材料的脆弱。从现存的开封地区碑刻来看,北宋时期东京城碑刻多采用本地石灰岩,这种石材抗风化能力较弱,加之开封地区潮湿气候,使得露天碑刻保存起来更加困难。从而不排除其中有苏轼书丹的碑刻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综上所述,政治清洗、自然灾害与城市变迁等因素的叠加,使得由苏轼书丹的碑刻一时半会还没有在开封境内出现。但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开封城下叠压着6座古城,考古发掘难度很大。以2021年州桥遗址出土的《景德四年窑神碑》为例,宋代碑刻可能深埋地下,由苏轼书丹的碑刻在开封境内出现,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于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