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海 我的教育人生 前言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我的两段人生</p><p class="ql-block"> 芜湖古称"鸠兹",得名于春秋时期"湖沼草丛,鸠鸟云集"的盎然生机。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城,以丰饶水土滋养了代代英才。深圳别号"鹏城",其名源自大鹏所城——这座矗立六百余年的海防要塞,见证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庄子笔下的鹏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恰似这座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精神图腾。从鸠兹到鹏城,从长江之畔到南海之滨,我的生命轨迹竟暗合飞鸟的迁徙宿命。如果说芜湖四十载是我在长江流域的扎根生长,那么深圳三十年便是在太平洋季风中的二次展翅。两座以神鸟为名的城市,用各自的文化基因塑造了我的教育人生。1991年,当我踏上深圳这片热土时,全市学校尚不足百所。如今三千余所大中小幼学校星罗棋布,这座教育新城的崛起速度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奇迹背后,是百万教育工作者共同书写的壮丽史诗: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将多元文化基因注入改革创新的熔炉;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陈规,在教室方寸间掀起教育革命的惊涛骇浪。于我而言,深圳的包容与革新精神,赋予了一个年近不惑的教育工作者第二次生命。当内地同龄人渐入职业生涯尾声时,我却在南海之滨开启了全新征程。三十载春秋,亲历教育改革的波澜壮阔,见证无数教育人用平凡铸就非凡:他们可能是凌晨批改作业的背影,是课堂上迸发的思想火花,是实验室里不眠的灯光。这些细微处的坚守,汇聚成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回望来路,鸠兹江城的文化血脉始终在我的教育生命里奔涌。母校芜湖一中不仅赋予我扎实的学识根基,更将"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深植心田。那些桃花林里回荡的晨读声,先生们治学报国的风骨,早已化作支撑我行走教育长路的脊梁。长江水与南海潮在此交融,共同滋养着我对教育的永恒热忱。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五十周年之际,当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我愿以这部跨越七十载的教育手记,献给我生命中的两座灯塔:既是致敬芜湖一中百年树人的精神传承,亦是献给鹏城教育拓荒者的赤子礼赞。书中记录的不只是个人记忆的吉光片羽,更是一个时代教育工作者集体精神的切片。在"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的今天,这些浸润着岁月温度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提供新的维度。大江奔流,终归大海。教育人生的壮阔,恰在于永远向着更辽阔处进发。谨以本书献给所有在教育长路上且歌且行的同行者——我们终将在星辰大海处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艺术人物,荣宝斋签约艺术家,中南海国礼艺术家王秘为我即將出版的书题写书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