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影像精品薈萃2025第一集「大澤擎天」

丹楓紅(拒私聊,不加微信)

<p class="ql-block">攝影與文案 ‖ 冬日臘梅花的美麗與芬芳</p><p class="ql-block">2025年一月十三號</p><p class="ql-block">寒冬臘月,當大地被白雪覆蓋,萬物沉睡在寂靜之中,唯有臘梅,宛如一位絕世佳人,在冰天雪地間綻放出絕世的芳華。</p> <p class="ql-block">“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臘梅,你獨立於冰雪之中,不與佰花爭艷,卻以自身的高潔與堅韌,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姿。那金黃的花瓣,如蜜蠟般溫潤,又似陽光般耀眼,在寒風中輕輕搖曳,彷彿在訴說著一段段不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當寒風拂過,臘梅的幽香悄然瀰漫開來。這香氣,不似玫瑰的濃烈,不似茉莉的清甜,而是一種清幽、淡雅的芬芳,若有若無,卻又絲絲入扣,沁人心脾。循著這縷香,彷彿能走進一個空靈的世界,忘卻塵世的紛擾與喧囂。</p> <p class="ql-block">走近臘梅樹,仔細端詳那一朵朵嬌小的花朵。祂們有的含苞待放,羞澀地躲在花苞裏;有的已然盛開,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美麗。花瓣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冰晶,像是大自然賦予的珍珠,為臘梅增添了幾分神秘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光下的臘梅,影影綽綽,枝幹橫斜,宛如一幅水墨畫。那斑駁的月影,灑在臘梅上,使得花朵更加朦朧而迷人。微風輕拂,花枝搖曳,月影隨之晃動,如夢如幻,讓人陶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p> <p class="ql-block">臘梅,是冬日裏的一抹溫暖,是孤獨中的一份慰藉。在這寒冷的季節裏,你以柔弱之軀抵御著嚴寒,用綻放的姿態詮釋著生命的頑強。“已是懸崖佰丈冰,猶有花枝俏。”你的存在,讓人們明白,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隻要心中有希望,有堅持,便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你傾倒,為你吟詩作賦。你的堅韌、你的純潔、你的幽香,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徵。</p> <p class="ql-block">在這漫漫寒冬,臘梅啊,願你永遠綻放如初,用你的美麗與芬芳,溫暖著每一個在寒風中前行的心靈。讓我們從你的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地麵對生活的挑戰,迎接未來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過小年,品古韻,漫話民俗裏的詩畫中國。</p><p class="ql-block">2025年一月二十一號</p> <p class="ql-block">小年 宋代 · 文天祥</p><p class="ql-block">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p><p class="ql-block">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p><p class="ql-block">鴉噪仟山雪,鴻飛萬裏天。 </p><p class="ql-block">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p><p class="ql-block">“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當這首詩禮的場景隨著歲月流轉,在華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重現,小年的溫馨與歡樂便如那裊裊炊煙,瀰漫在大街小巷。在這個充滿煙火氣的節日裏,中國各地的風俗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民俗畫卷,每一筆都飽含著濃濃的鄉情與對新年的殷切期盼,又與流傳仟年的古詩詞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韻味。</p> <p class="ql-block">祭竈詞 範成大 (宋)</p><p class="ql-block">古傅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慾言事。</p><p class="ql-block">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p><p class="ql-block">“糖瓜祭竈,新年來到。”祭竈神是小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習俗。傳說竈王爺這一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善惡,人們便用又甜又黏的糖瓜來供奉他,希望粘住竈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迴宮降吉祥”。當那甜蜜的糖瓜在爐火的烘烤下漸漸融化,香氣瀰漫在屋內,彷彿整個家都被這甜蜜的期許包裹。“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慾言事 。”詩人筆下的這一場景,歷經仟年,依然在每一個小年夜的廚房裡生動上演,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敬畏。</p> <p class="ql-block">元日 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p><p class="ql-block">仟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地方,小年夜的爆竹聲此起彼伏。那聲聲爆竹,猶如新春的前奏曲,炸響了冬日的寂靜,也點燃了人們心中的喜悅。“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雖然小年並非真正的新年伊始,這噼裏啪啦的爆竹聲,卻已經讓年味愈發濃鬱。孩子們捂著耳朵,眼睛卻興奮地盯著炸開的煙花,老人們則在一旁微笑著,那笑容裏滿是對過去一年的滿足與對新一年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彩紙精裁幾案鋪,剪刀飛舞繪春圖 。”剪紙藝術在小年也展現出獨特魅力。心靈手巧的人們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就能創作出栩栩如生的圖案。花鳥魚蟲、福字生肖,在紅紙上一一呈現。這些剪紙貼在窗戶上,迎著陽光,映出喜慶的色彩。就像古詩裏描繪的那般,為節日增添了一抹靈動的藝術氣息,讓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年,祂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那些古老的風俗,在古詩詞的映照下,顯得愈發醇厚悠長。祂讓我們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停下腳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銘記那份流淌在血液裏的民族記憶。在這個小年夜,讓我們循著古人的足跡,帶著對新年的美好憧憬,將這些傳統風俗繼續傳承下去,讓溫暖與希望,歲歲年年,綿延不絕 。</p> <p class="ql-block">在這傳統的節日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喫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共享天倫之樂。餃子形如元寶,寓意著來年財源廣進。團圓福壽餃,餃香飄萬家 。此時此刻,親情在歡聲笑語中昇溫,幸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攝影與文案 ‖ 最美"非遺″中國年,最濃人間煙火氣 2025年一月二十三號</p><p class="ql-block">當首個世界“非遺版”中國年悄然而至,彷彿一場文化的盛宴在華夏大地拉開帷幕。這是一個獨特而又意義非凡的時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年的傳統魅力完美融合,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味覺、聽覺和心靈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包團圓餃子,“非遺”中國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精美的剪紙到華麗的年畫,從壯觀的舞龍舞獅到精彩的戲曲表演,每一項“非遺”都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用各種方式來慶祝新年的到來,而“非遺”則成為了他們表達情感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年夜飯。“非遺”中國年,是一場味覺的享受。從傳統的年夜飯到各種特色小喫,從香甜的年糕到酥脆的麻花,每一道美食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用美食來招待親朋好友,而“非遺”則成為了他們傳遞情感和分享快樂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放鞭炮🧨。“非遺”中國年,是一場聽覺的盛宴。從熱鬧的鞭炮聲到歡快的鑼鼓聲,從悠揚的嗩吶聲到清脆的鐘聲,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用聲音來驅趕邪惡和迎接新年的到來,而“非遺”則成為了他們表達祝福和祈願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祭祀儀式。“非遺”中國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從傳統的祭祀儀式到各種民俗活動,從熱鬧的廟會到莊嚴的祭祖儀式,每一項活動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信仰和價值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對未來的期望,而“非遺”則成為了他們傳承文化和弘揚精神的重要途徑。</p> <p class="ql-block">寫春聯。“非遺”中國年,是一場文化的傳承。從古老的傳說到現代的創新,從傳統的技藝到現代的科技,每一項“非遺”都在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用各種方式來保護和傳承“非遺”,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p> <p class="ql-block">燙糖畫。“非遺”中國年,是一場人間煙火氣的盛宴。在這個充滿煙火氣的中國年裏,讓我們一起走進“非遺”的世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讓我們一起用“非遺”來慶祝新年的到來,用“非遺”來傳遞情感和分享快樂,用“非遺”來表達祝福和祈願。讓我們一起用“非遺”來點亮中國年,讓中國年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活力。</p> <p class="ql-block">打鐵火。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讓我們一起祝願首個世界“非遺版”中國年圓滿成功,祝願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用“非遺”點亮中國年,讓人間煙火氣更加濃鬱,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南方北方雖然同宗同祖,一脈相承,但也有極具地域特色風俗文化。你的家鄉還有什麼特色的非遺活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共享中國傳統文化盛宴,過一個歡樂的"非遺版"中國年。23/1/25</p> <p class="ql-block">該說不說,其實用手機也能拍出好看又有年味的照片 2025年一月二十六號</p> <p class="ql-block">一、捕捉傳統元素拍攝春聯和福字:找到貼滿春聯和福字的大門,利用對稱構圖,將整個門框納入畫麵,展現出鮮艷的紅色和吉祥的文字。或者拍攝特寫,聚焦在某個精美的書法筆畫或獨特的圖案上。</p> <p class="ql-block">關注傳統花燈:在夜晚,花燈亮起,色彩斑斕。可以選擇低角度拍攝,讓花燈佔據大部分畫麵,背景虛化,突出花燈的精美。也可以拍攝人們手提花燈走過的瞬間,營造出動態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記錄舞龍舞獅表演:使用高速快門來定格舞龍舞獅的精彩動作,如獅子的跳躍、巨龍的盤旋。或者選擇全景拍攝,展現整個熱鬧的表演場景和週圍歡呼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二、長輩給晚輩發紅包:抓取長輩遞紅包、晚輩接紅包時的手部動作和臉上的笑容,體現親情的傳遞和新年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三、體現民俗活動廟會場景:拍攝廟會上琳琅滿目的小喫攤位、手工藝品攤位,以及熙熙攘攘的人帬。運用大景深展現出豐富的細節和熱鬧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民俗表演:比如扭秧歌、踩高蹺等,選擇合適的角度,突出表演者的服裝、妝容和獨特的動作。</p> <p class="ql-block">四、營造色彩與光影利用紅色元素:紅色是春節的主色調,拍攝紅色的燈籠、中國結、紅包等,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突出年味。</p> <p class="ql-block">拍攝雪景:如果春節期間下雪,拍攝銀裝素裹的世界,白色的雪與紅色的春節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增添節日的清冷與喜慶交織的獨特氛圍。</p> <p class="ql-block">攝影與文案 ‖ 梅花傲雪迎華年</p><p class="ql-block">2025年二月一號</p><p class="ql-block">在銀裝素裹的世界裏,萬籟俱寂,唯有那一抹嫣紅,於冰天雪地中悄然綻放。祂是王安石筆下“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堅韌孤勇,是陸遊心中“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的高潔堅守,更是盧梅坡詩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獨特風采神韻。這便是梅花,一位在寒冬中獨舞的精靈,奏響了迎春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梅花的美,是一種遺世獨立的美。祂不屑與佰花在暖春爭豔,卻選擇在冰天雪地中展現自己的風姿。“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當皚皚白雪覆蓋大地,萬物沉睡,梅花卻在枝頭悄然孕育着花苞。</p> <p class="ql-block">那古拙的枝椏,如歲月鐫刻的畫卷,曲折而蒼勁,從皚皚白雪中伸展而出,彷彿在向世界宣告着祂的不屈。每一根枝椏都承載着生命的力量,祂們或橫斜,或直立,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自然而又質樸。</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當第一朵梅花綻放,那香氣濃厚的便在空氣中瀰漫開來。這香氣,清幽而淡雅,不似玫瑰的濃烈,也不像佰合的甜膩,祂是一種能穿透嚴寒、直抵人心的香。在這冰天雪地中,這一縷梅香,就像黑暗中的一絲曙光,給人帶來希望與慰藉。祂讓人們在寒冷的冬日裡,感受到了生命的溫暖與美好。</p> <p class="ql-block">梅花的花朵,小巧玲瓏,卻蘊含着無盡的力量。紅梅點點,如美人的朱脣,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嬌豔。那花瓣,層層疊疊,柔軟而堅韌。祂們在寒風中微微顫動,卻始終緊緊簇擁着花蕊,彷彿在守護着一個關於春天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並不在意自己是否能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祂隻願在寒冬中堅守,爲即將到來的春天默默奉獻。</p> <p class="ql-block">在漫長的冬日裡,梅花歷經風雪的洗禮。狂風呼嘯,試圖折斷祂的枝椏;暴雪肆虐,妄圖掩蓋祂的芬芳。但梅花從未屈服,祂憑藉著頑強的生命力,在逆境中綻放。祂的每一片花瓣,都寫滿了對生命的熱愛與執着;祂的每一縷香氣,都散發着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祂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精神象徵,告訴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像梅花一樣,傲然挺立,永不言敗。</p> <p class="ql-block">當春天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梅花漸漸凋零。祂將自己的美麗與芬芳,都化作了對春天的祝福。祂雖然離開了枝頭,但祂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梅花傲雪迎春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困境中勇敢前行,向著光明與希望奮進。</p> <p class="ql-block">梅花,你是寒冬的使者,是春天的預言家。你用自己的堅韌與高潔,詮釋了生命的真諦;你用自己的美麗與芬芳,裝點了這個世界。在這新的一年裡,願我們都能如梅花一般,在生活的風雪中傲然挺立,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光影與色彩交織,平凡街頭角落裡的生活美學</p><p class="ql-block">2025年二月四號</p><p class="ql-block">“攝影是一場心靈的旅行,每一次快門按下,都是對生活的一次致敬。”</p><p class="ql-block">————攝影師阿瑞芬</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眼睛學會在喧囂中看見光的韻律,在塵埃裏發現色彩的密語,每個平凡的角落都將綻放驚人的美學能量。</p><p class="ql-block">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街頭,攝影師Ashraful Arefin用鏡頭將混亂與詩意編織成一幅幅充滿溫度的畫麵。他的作品以獨特的色彩運用、細膩的光影捕捉以及對平凡生活的深刻洞察,展現了喧囂都市中潛藏的靜謐與詩意。從清晨的微光到雨後的泥濘,從擁擠的市集到老城區的窄巷,他的鏡頭始終聚焦於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瞬間,賦予祂們超越現實的夢幻質感。本文將從光影敘事、色彩情感、瞬間捕捉與生活哲學四個維度,賞析Arefin街拍作品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一、光影敘事:爲平凡場景鍍上油畫般的詩意</p><p class="ql-block">Arefin的作品中,光影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敘事的靈魂。他偏愛在清晨或黃昏的“黃金時刻”拍攝,此時的光線柔和且富有層次感,能夠爲畫麵注入溫暖與生命力。例如,在達卡老城區的街道上,陽光斜射過斑駁的藍色牆麵,將行人的影子拉長,形成明暗交錯的幾何構圖,彷彿一幅動態的油畫。這種光影處理不僅凸顯了建築的肌理與年代感,更讓畫麵中的市井生活顯得寧靜而神聖。 </p> <p class="ql-block">阿列芬對 光 的 癡 迷 源 於 其 對 " 瞬 間 永 恆 " 的 追 求 。 他 常 在 街 頭 尋 找 特 定 光 線 環 境 下 的 背 景 , 耐 心 等 待 人 物 進 入 構 圖 , 通 過 逆 光 或 側 光 強 化 人 物 的 輪 廓 與 情 緒 表 達 。 例 如 , 一 位 男 士 走 在 鐵 軌 上 , 光 線 從 人 物 側 後 方 照 射 過 來 , 勾 勒 出 人 物 清 晰 的 輪 廓 , 讓 人 物 從 背 景 中 凸 顯 出 來 , 增 強 了 立 體 感 。 同 時 , 側逆 光 在 林 間 形 成 了 柔 和 的 光 暈 , 營 造 出 一 種 靜 謐 、 夢 幻 的 氛 圍 , 給 人 溫 暖 且 詩 意 的 感 覺 。</p> <p class="ql-block">二、色彩情感:用色調譜寫生活的溫度</p><p class="ql-block">在Arefin的鏡頭下,色彩不僅是視覺語言,更是情感的載體。他善於通過冷暖對比與飽和度的微妙平衡,將達卡街頭的煙火氣轉化爲視覺共鳴。例如,橙色與藍色的經典搭配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清晨的暖陽爲街道鍍上金色,與陰影中的冷色調形成對比,既凸顯了城市的活力,又暗示了生活的複雜層次。 </p> <p class="ql-block">他對色彩的選擇具有強烈的象徵性。紅色紗麗在灰暗背景中的一抹亮色,象徵着堅韌與希望;雨季的陰鬱色調中偶然閃現的明黃雨傘,則成爲壓抑環境中的情感出口。這種色彩哲學不僅源於其美術與平麵設計的學術背景,更與他“從平凡中提煉美”的創作理唸緊密相連。</p> <p class="ql-block">三、瞬間捕捉:在無序中定格生命的韻律</p><p class="ql-block">達卡作爲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街頭充斥着混亂與喧囂。然而,阿雷芬的鏡頭卻能在無序中捕捉到秩序的美感。他通過構圖與瞬間的選擇,將市集的嘈雜、雨季的泥濘、人羣的流動轉化爲充滿節奏感的畫麵。例如,一張雨中的街道照片中,模糊的行人身影與靜止的商販形成動靜對比,雨水在地麵反射出斑駁的光影,將日常的狼狽昇華爲超現實的視覺詩篇。 </p> <p class="ql-block">這種“瞬間美學”的塑造,得益於他對街頭攝影本質的理解——真實與偶然性。他拒絕擺拍,而是通過觀察與等待,捕捉人物的自然狀態:一個孩童在攤位前的凝視、一位洗茶壺的婦女望過來的眼神,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被凝固爲永恆,成爲城市記憶的切片。</p> <p class="ql-block">四、生活哲學:在煙火氣中探尋靈魂的棲息地</p><p class="ql-block">Arefin的作品始終貫穿着對“慢生活”的倡導。他認爲,達卡街頭的混亂表象下,隱藏着未被察覺的秩序與美感。他的攝影項目《混亂中的美麗》正是通過記錄市井生活的細節,邀請觀者重新審視習以爲常的世界。例如,一張拍攝於造船廠的照片中,工人佝僂的背影與鏽跡斑駁的船體形成強烈對比,卻因光線的巧妙運用而呈現出工業廢墟中的堅韌生命力。 </p> <p class="ql-block">這種創作理唸亦體現在他對“不完美”的包容中。他坦言,街頭攝影的魅力恰恰在於無法完全掌控環境——破損的牆麵、雜亂的攤位、甚至雨天的泥濘,都是構成真實生活的重要元素。通過鏡頭,他將這些“缺陷”轉化爲美學的組成部分,以此傳遞“生活本真即藝術”的哲學。</p> <p class="ql-block">鏡頭中的達卡,一座城市的靈魂自白 </p><p class="ql-block">阿什拉富·艾瑞芬的街拍作品,既是對孟加拉市井生活的忠實記錄,也是一場關於存在與感知的藝術實驗。他通過光影、色彩與瞬間的精準把控,將達卡街頭的喧囂轉化爲靜謐的詩行,讓觀者在視覺震撼之餘,感受到平凡生活的深刻溫度。</p> <p class="ql-block">正如他所言:“攝影是一場心靈的旅行,每一次快門按下,都是對生活的一次致敬。” 在他的鏡頭下,達卡不再隻是地理座標,而是一個充滿故事、情感與希望的精神場域——在這裡,混亂與秩序共存,現實與夢境交織,而美,始終在人間煙火中悄然生長。</p> <p class="ql-block">三分鐘掌握"引導線構圖"讓你的照片瞬間出彩</p><p class="ql-block">2025年二月十八號</p> <p class="ql-block">每一道框住的風景,都是攝影師向世界發出的邀請函 2025年二月二十號</p><p class="ql-block">攝古舊街巷,巷口拱門飽經歲月侵蝕,磚石的邊角已有磨損,上麵爬滿了斑駁的青苔。門內,一位身着傳統服飾的老人正緩緩走過,手中還提着一個老式的竹籃。遠處,錯落有致的老式建築在煙霧中若隱若現,整個畫麵層次分明,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一扇半掩的木門,門上的油漆脫落,露出參差不齊的木板紋理。門縫中透出昏黃燈光,燈光下一個模糊的身影若隱若現,隻能看到大緻輪廓,像是在忙碌着什麼,這種神祕氛圍勾起觀衆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高角度拍攝城市空間下一些人的踽踽獨行,捕捉繁華都市被忽略的孤寂角落。</p> <p class="ql-block">畫麵中螺旋狀結構形成天然框架,將遠處的城市景觀和雲霧框於其中,不僅突出了框架內的景象,還增加了畫麵的層次感和縱深感。</p> <p class="ql-block">乾貨!與衆不同,拍一幀黑背景玉蘭花驚豔朋友圈 2025年二月二十五號</p><p class="ql-block">初春的玉蘭總是以驚心動魄的姿態闖入鏡頭。當其他植物還在沉睡時,這些白玉般通透的花朵已悄然綻放,在料峭春寒中書寫着生命的詩篇。在攝影領域,黑背景下的玉蘭花拍攝早已突破傳統花卉攝影的窠臼,成爲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p> <p class="ql-block">  中國傳統水墨畫中"計白當黑"的留白智慧,在黑背景玉蘭攝影中得到完美詮釋。</p> <p class="ql-block">中式窗櫺與玉蘭花的組合,纔是東方美學的經典CP 2025年二月二十六號</p><p class="ql-block">晨光斜斜劈開遊廊,檐角垂落的銅鈴尚在惺忪。我提着相機轉過月洞門時,青磚地上正浮着幾片碎玉——是昨夜風急,搖落的白玉蘭。 擡頭望去,深褐色的冰裂紋窗櫺裏,橫斜出數枝未醒的玉蘭,像宣紙邊沿懸着的羊毫筆尖,飽蘸宿墨卻遲遲不肯落筆。</p> <p class="ql-block">雕花木格篩碎了晨光。冰裂紋的棱角裡藏着明代匠人的體溫,迴字紋的轉角處蜷着清代畫師的呵欠,那些被時光打磨圓潤的榫卯,此刻正輕輕托住一朵將綻未綻的玉蘭。 花苞裹着銀鼠灰的絨毛,恍若某位閨秀遺落的織錦香囊,又似舊時窗內的一雙素手擱在櫺格間的詩箋。 忽然有風掠過遊廊,檐鈴輕顫的剎那,整扇花窗活了——玉蘭在菱花格間起舞,木雕的梅鵲在花影裏振翅,三佰年的光陰化作細碎金塵,在朱漆剝落的梁柱間流轉。</p> <p class="ql-block">取景框裏,六角宮燈紋的窗框將玉蘭裁成數幅小景。最妙是東側那枝,穿過"卍"字不到頭的櫺條探進半朵,花瓣邊緣被朝陽淬成半透明,恰似燒製失敗的甜白釉瓷片。聚焦時忽然記起文徵明《玉蘭圖卷》裏的題跋:"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此刻方知古人誠不欺我。花枝投在格心糊紙上的影子,被縱橫櫺條切割成流動的水墨,恍若八大山人的寫意殘荷,又似吳冠中筆下的江南舊夢。</p> <p class="ql-block">午後的暖陽把窗櫺影子烙在粉牆上。退後三步細看,那些盤長紋、龜背紋的暗影,竟與玉蘭枝椏天然契合。古人營造法式裏說的"移步換景",原來是光影與建築私訂終身的契約。 某個瞬間,櫺間玉蘭與牆上游廊的卍字紋疊合成雙重曝光,恰如膠片時代暗房裏的魔法——此刻我分明看見沈週站在五佰年前的窗下,用他枯瘦的手指接住飄落的花瓣,而數碼相機的紅點在他那佈衣上明明滅滅。</p> <p class="ql-block">夕陽漫過瓦當時,最後一線金暉正吻在最高的花盞上。漆皮斑駁的檻窗成了天然畫框,框住一朵將開的玉蘭,如同框住正在走近的春天。​​ 忽然懂得計成在《園冶》裏說的"借景",原是要向光陰偷來一瞬永恆。快門輕響的剎那,櫺間玉蘭與飛檐上的蹲獸、廊柱間的光塵,都凝固成宣紙上的氤氳,而數佰年前在此推窗的書生,是否也與我共享過同一縷冷香?</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下,青石階縫裡躺着新落的白玉蘭。擡頭望那扇雕花木窗,暮色中已分不清哪些是櫺條哪些是枝椏。或許東方美學最深的隱喻,便是教人分不清建築與植物,歷史與當下,就像分不清此刻衣襟沾染的,究竟是花氣,還是木窗經年的沉香。</p> <p class="ql-block">迴望那扇雕窗,玉蘭花影正在暮色中慢慢洇入木紋,如同往昔丹青高手在花梨木上題寫的留白。雕花木窗,住着一年又一年的玉蘭,建築是凝固的時光,花朵是流動的筆墨,而我的鏡頭不過是驚鴻一瞥的過客,在某個春晨,偶然窺見了東方美學最深情的密碼。</p> <p class="ql-block">街頭攝影 :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二號</p> <p class="ql-block">在早市氤氳的蒸汽裏,在巷尾老人泛黃的蒲扇下,在孩童追逐時揚起的衣角間,生活以最本真的姿態舒展着治癒的能量。攝影人手持相機穿行於街巷,既是時光的拾穗者,也是情感的鍊金師。捕捉人間煙火氣的本質,在於用鏡頭編織一場光影與生活的對話,讓轉瞬即逝的日常碎片凝結成永恆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街頭攝影需要開啓"微距思維",在攤主擦拭玻璃櫃臺的瞬間,在茶客輕叩杯沿的剎那,這些被常人忽視的細節往往蘊含着最真實的生活質感。清晨六點的菜市場,攤主們碼放蔬菜時形成的幾何韻律;傍晚七點的理髮店,旋轉燈箱在積水中的粼粼倒影;深夜十一點的燒烤攤,熱氣在冷空氣中凝結的氤氳軌跡——這些微觀敘事構成了城市呼吸的節律。</p> <p class="ql-block">正午直射的陽光在竹編篩籮上編織明暗交錯的網格,此時的籮筐卻成了家貓舒服的牀。夕照將晾曬的棉被染成琥珀色的雲朵,街角路燈在雨夜地麵繪出破碎的銀河。善於利用自然光影的攝影師,能讓最平凡的街景煥發戲劇性的張力。</p> <p class="ql-block">街頭物件是沉默的敘事者。五金店門口生鏽的自行車後座殘留着童年的溫度,舊書攤泛黃的武俠小說封皮藏着幾代人的江湖夢,修鞋匠木箱裡磨損的鐵錘見證過多少步履匆匆。這些靜物經過鏡頭語言的重新編碼,成爲打開集體記憶的密匙。</p> <p class="ql-block">人物互動的捕捉需要保持克製的距離感。早餐鋪前主客遞接豆漿時的指尖觸碰,棋局旁觀戰者不自覺前傾的身體語言,放學孩童分享冰棍時的會心一笑。用長焦鏡頭凝固這些未經修飾的情感流動,往往比刻意擺拍更具直擊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季節更替爲街巷塗抹不同質感的濾鏡。春日櫻花飄落在早點攤的蒸籠蓋上,夏日蟬鳴中搖着蒲扇乘涼的街坊,秋雨在青石板上暈開的油紙傘,冬雪覆蓋的糖炒栗子車飄散着暖香。敏銳捕捉時令元素與市井生活的化學反應,能讓照片散發穿越時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決定性瞬間的捕捉需要解構與重組的能力。當外賣騎手的黃色工裝與寺院紅牆形成色彩對沖,當晾衣繩上的碎花裙襬與遠處玻璃幕牆構成材質對話,這些視覺衝突實則是現代生活的隱喻性表達。攝影師要做的是在混沌中提煉出秩序的審美。</p> <p class="ql-block">市井空間的幾何重構能激活新的觀看維度。將晾曬的牀單看作懸浮的帆船,把交錯的電線視爲五線譜,讓蔬菜攤的層層疊疊演繹立體主義繪畫。這種創造性視角的切換,讓日常場景煥發超現實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那些菜市場的喧譁、胡同裏的絮語、夜市昇騰的煙火,經由鏡頭的轉譯,終將成爲治癒時代的視覺史詩。</p> <p class="ql-block">萬物簇生,春花爛漫,攝影愛好者該如何開啓攝美的鏡頭 2025年三月五號</p> <p class="ql-block">春日裡,當鏡頭第一次對準含露的玉蘭,攝影愛好者往往陷入技術主義的迷思:焦距該拉近多少?光圈如何調節?構圖是否遵循黃金分割?這些機械化的思考,讓攝影淪爲光與影的數學遊戲。真正的攝美之道,恰恰是放下參數的執唸,讓鏡頭成爲心靈與萬物同振的共鳴箱。</p> <p class="ql-block">當第一朵杏花在晨露中舒展時,天地間便展開了一卷未裁的宣紙。</p> <p class="ql-block">滿目繁花恰似未加標點的長詩,需要呼吸的間隙。</p> <p class="ql-block">油菜花,是中國春天文化裏的一抹鄉愁</p><p class="ql-block">2025年03月08號</p><p class="ql-block"> 當三月的風從南詔古國的雲隙間漏下第一縷暖意,滇東羅平的喀斯特峯林便成了黃金熔鑄的迷宮。三十萬畝油菜花漫過梯田,在石筍與石屏間輾轉成渦流,連綴成海的燦黃裏,蟄伏着蟄蟲甦醒時掀翻凍土的蠻力。這金色潮水向北奔涌,漫過北緯三十度的徽州檐角,在婺源江嶺的晨霧裡沉澱成絲帛——馬頭牆的飛檐刺破霧嵐時,黑瓦白牆的村落便成了浮在金色海麵的青瓷盞。</p> <p class="ql-block">大地在經緯線上編織金毯的針腳,藏着農耕文明最古老的密碼。吳冠中在宣紙上暈染的《春消息》,水墨裏浮動的何嘗不是青綠山水中躍動的明黃?他總說"色不礙墨",可那些從山坳裏漫溢出來的金色,分明是江南的米酒在宣紙上發酵出的醉意。古人在《詩經》裏寫下"采采芣苢"時,早春的田埂間必然也搖曳着零星的黃,直到唐宋的春雨將零散色塊澆灌成連天波濤,王維輞川別業的竹籬外,纔有"遍地黃花入酒卮"的醺然。​​​​</p> <p class="ql-block">長江把金色綢緞裁成兩段。南岸的興化垛田浮在千島之上,舟楫過處,水巷裡的花影碎成琉璃;北岸的漢中盆地,武侯祠的柏樹還在講述三國往事,而鋪展到秦嶺腳下的油菜花,已用最明亮的色彩改寫了歷史的灰調。這抹黃穿越的不隻是空間,在敦煌壁畫的飛天衣袂間,在永樂宮壁畫的祥雲紋樣裏,在宋徽宗《瑞鶴圖》的鶴唳聲中,我們都能窺見文明對太陽碎金的永恆追逐。</p> <p class="ql-block">當四月的風攀上祁連山脈,婺源的春天纔遲遲掀開雪白的衾被。海拔三仟米的高原上,六十萬畝油菜花與青稞田交錯的紋路,是遊牧與農耕文明在經緯線上繡出的唐卡。牧人的長調裹挾着雪粒掠過花海,酥油燈搖晃的經堂外,轉經筒的銅舌正在默誦六字真言。這裡的花期比江南遲了整整兩個月,卻與《全唐詩》裏"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韻律暗合——高原的春天,原是用梵音誦出的慢板。​​</p> <p class="ql-block">最動人的黃總帶着慾說還休的惆悵。楊萬裏在《宿新市徐公店》裏捕捉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那抹沒入菜花的明黃,七佰年後依然在紹興佰草園的短牆外飛旋。魯迅筆下閏土項間的銀圈,是否也沾着海塘邊油菜花的粉粒?在吳冠中的油畫刀下,那些看似隨意的色塊堆疊,實則是將整個江南的春天熬成濃稠的油彩。當我們在玻璃幕牆的倒影裏看見外賣騎手明黃的工裝閃過,恍惚間竟覺得是二十世紀的油彩滴落在了二十一世紀的畫佈上。</p> <p class="ql-block">這抹黃最終會褪成褐色的菜莢,像所有鄉愁都要凝結成種籽。農人將曬乾的秸稈紮成炊煙的形狀,孩子們在田壟間追逐最後一縷殘香。可來年當佈穀鳥啄破冰封的節氣,從羅平到門源,從婺源到漢中,蟄伏在二十四節氣裏的金色基因又會甦醒。祂們將再次躍上吳冠中的畫軸,滲入王維未寫完的詩稿,在玻璃幕牆上與騎手的工裝撞色,最終沉澱爲民族記憶裏永不褪色的燙金書籤。</p> <p class="ql-block">原來油菜花的輪迴,正是中國人對春天最固執的等待。那些年復一年綻放的明黃,是陶淵明寫在大地上的《歸去來兮辭》,是穿越時空的密碼,是無論走得多遠都要回望的、故土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八個解析,讓你一次明白攝影是減法的藝術。</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十三號</p> <p class="ql-block">梅花,是一枝鐫刻在中國人身上的風骨</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十四號</p><p class="ql-block">一瓣硃砂跌進宣紙,洇開五仟年墨痕。我從商週青銅的饕餮紋裏尋見你,饕餮雙目間的火焰紋原是梅萼初綻的弧度;當曾侯乙編鐘敲響《楚辭》的韻律,屈子涉江摘取的芙蓉深處,藏着你未吐的芳信。楚帛書殘片上的墨跡漫漶成枝,漢畫像磚裏捧梅的仙人,衣袖翻卷間抖落建章宮的雪。​​</p> <p class="ql-block">魏晉名士的廣袖拂過竹林七賢的酒甕,嵇康鍛鐵爐中迸濺的星子,落地便長成你鐵褐的虯枝。江南雪夜,青瓦檐角挑着幾粒寒星,陸遊醉臥沈園,忽有暗香破窗而來,驚醒了泛黃詩稿間蟄伏的墨魂:"何方可化身仟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仟年文脈原是一株老梅的根繫,在時光深處蜿蜒成殷紅的血脈。</p> <p class="ql-block">隱者的柴門虛掩着歲月,你在陶淵明的東籬下開成孤傲的淡影。淵明不爲五鬥米折腰時,南山薄霧正將梅枝浸染成水墨,他扔下的官印墜地成石,石縫裡便鑽出你第一朵帶霜的花。</p> <p class="ql-block">林逋結廬孤山二十年,以鶴爲子,以你爲妻,月光在疏影橫斜間釀成琥珀色的酒。他臨終前焚盡詩稿,唯留"暗香浮動月黃昏"七字懸於梅梢,從此文人案頭的雪夜都有了具體的形狀。</p> <p class="ql-block">王冕畫梅不用胭脂,隻取終南山紫雲洞的宿墨,筆鋒橫掃處,宣紙上便綻開鐵鑄的筋骨。那些拒絕向權貴低頭的靈魂——伯夷隱居山林時衣襟上的晨露,嚴子陵釣臺畔的江雪,倪瓚"一河兩岸"構圖中的留白——都在你的虯枝上凝結成拒絕融化的冰晶。</p> <p class="ql-block">文人書齋的窗櫺框住寒冬,你從倪瓚的折枝畫裏探出半樹清癯。徐渭在狂草中寫你,墨點如劍,劈開世俗的樊籬,他瘋癲時撕碎的宣紙屑,落地竟化作紹興青藤書屋前的碎玉;八大山人筆下的你垂首向地,花瓣卻倔強地朝天怒放,那翻白眼的游魚,原是朱耷遺落的淚珠在梅根處遊弋。</p> <p class="ql-block">史可法衣冠冢前的梅樹吮吸着揚州十日的血,每片花瓣都鐫刻着《廣陵散》的悲愴,當金農在明月寺畫梅,突然聽見地下傳來兵器相擊的錚鳴。王冕的題畫詩"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至今仍在故宮倦勤齋的通景畫上錚錚作響,像一柄懸在民族脊樑上的青銅劍。​​</p> <p class="ql-block">最驚豔是嶺南的梅,在屈大均的詩行裏開成漫山烽火。文天祥過零丁洋時,衣襟沾着梅花的冷香,那香氣後來凝成《正氣歌》的韻腳;丘逢甲在臺灣寫下"四佰萬人同一哭",血淚滲進焦土,來年便長出滿山硃砂梅。​​</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翠亨村故居的老梅,辛亥年爆出的紅雲灼穿了帝製的夜幕,七十二烈士墓前的梅枝,至今仍以年輪記錄着黃花崗的槍聲。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裏埋下的春雷,讓冰雪覆蓋的華夏大地,從梅蕊的裂縫中突然冒出驚蟄的閃電。而此刻,錢學森歸國行囊中的梅枝,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出星辰。</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站在故宮的紅牆下,看琉璃瓦上的積雪簌簌墜落。那些被梅香浸潤的歲月正從《詩經·召南》的"摽有梅"中走來,穿過王維輞川別業的竹裏館、蘇軾黃州寒食帖的墨漬、曹雪芹櫳翠庵的茶煙,最終凝結成民族文化基因裏的螺旋。</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番花信風輪轉不息,唯有你,既是歲寒的句點,又是春天的破折號——虯枝上凝結的何止是冰雪?那分明是倉頡造字時遺落的筆畫,是青銅鼎彝上未釋讀的銘文,是敦煌飛天飄帶間凍結的樂音,是絲綢之路駝鈴搖碎的月光,是紫禁城脊獸守望的晨昏,最終都化作宣紙上一滴永不幹涸的硃砂,在民族的靈魂深處,寫着關於風骨的永恆證詞。</p> <p class="ql-block">杏花春韻 18/3/25</p><p class="ql-block">當第一縷春風溫柔地拂過大地,杏花便在枝頭悄然綻放了。杏花似雪,不是雪。雪是冰冷的、易逝的,而杏花帶着生命的溫潤與嬌羞。一朵朵、一簇簇的杏花,你擠着我,我挨著你,在光禿禿的枝椏間堆砌起一場盛大的花事。那粉白相間的花瓣,宛如少女羞澀的臉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淺笑嫣然。陽光灑下,給杏花披上一層金色的紗衣。每一片花瓣都像是被注入了靈動的魂魄,脈絡清晰可見,彷彿是大自然精心繪製的藝術品。露珠在花瓣上滾動,像是杏花喜悅的淚滴,折射出春天的光彩。那淡淡的清香瀰漫開來,不濃烈,不張揚,卻足以讓路過的行人停下腳步,深深地吸上一口這春天的氣息。 </p> <p class="ql-block">杏樹下,是一片柔軟的草地。春草剛剛探出腦袋,嫩綠嫩綠的,與杏花的粉白相互映襯,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畫。蜜蜂和蝴蝶被杏花的芬芳吸引,祂們穿梭在花叢間,忙碌地採着花蜜,嗡嗡的聲音彷彿是春天最美的樂章。 我靜靜地站在杏花樹旁,仰望着這一片繁花盛景。心中滿是對春天的感恩與熱愛。杏花是春天的使者,祂用那柔弱的身姿傳遞着春的訊息,告訴我們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生命又將開啓一段美好的旅程。在這個杏花盛開的季節裏,所有的煩惱都彷彿被那杏花的海洋淹沒,隻剩下滿心的歡喜與對未來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花朵在風中隨風搖曳,燕子銜來一枝《春分帖》2025年三月十九號</p><p class="ql-block">《春秋繁露》裏說:“春分,是陰氣和陽氣各佔一半。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到現在正是春日已過去,春天已經過去了,陰陽平正,晝夜均,陽光、雨露、草木、微風,一切清新明媚,春意正濃。</p> <p class="ql-block">檐角懸垂的冰棱開始滴落第一串水珠時,我聽見泥土深處傳來青銅編鐘的震顫。青帝的鸞駕正碾過北鬥第七星,陽光像臺老式織佈機,將晝夜的經緯編織得嚴絲合縫。那些蟄伏的蟲卵在凍土裡翻了個身,等待驚雷叩響祂們的門扉。</p> <p class="ql-block">古人在龜甲上刻下"日中"二字,殷商的日晷投下兩道等長的影。我在陶罐裏蓄滿雨水,看漂浮的鴨跖草突然挺直莖幹——春水初生的時刻,所有事物都獲得了重新站立的勇氣。案頭的雞蛋搖晃三次後靜立,蛋黃如渾圓的太陽懸浮中央,恰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說的:"陰陽相半,故晝夜均而寒暑平。"</p> <p class="ql-block">菜畦裏的婆婆丁最先舉起鵝黃旗幟,薺菜在石縫間吐出星子。母親摘下帶着霜氣的嫩芽,鐵鍋騰起白霧的剎那,整個冬天的鬱結都化作青煙散去。祖父用竹篾扎風箏,桑皮紙繃緊時發出裂帛般的聲響。他說紙鳶要浸過清明雨纔能飛得高,就像人總要飲盡離愁纔能望見遠山。</p> <p class="ql-block">墓園的石碑沁出細密水珠,恍若先人含笑的眼睛。我們擺上艾草糰子,看紙灰化作灰蝶,盤旋着融入新綠的柳煙。忽然明白《禮記》爲何將春祭稱作"祠"——這分明是生者與往者在春陽中的重逢,死亡與生長在此時達成某種祕而不宣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桃枝上的骨朵兒脹得發亮,像無數支蘸飽胭脂的羊毫。風從《詩經》裏吹來,鄭國的少女提着陶罐走向水湄,裙裾掃過初醒的蘩草。戴勝鳥落在祭壇的青銅爵上,尾羽掠過酒液,漾開三仟年前的漣漪。</p> <p class="ql-block">孩子們在曠野奔跑,手中的風箏線忽明忽暗,恍若垂落的銀河。有個紙鳶掙脫束縛向東南飄去,我想起《夢溪筆談》記載的"鳶飛唳天",此刻祂正馱着整個冬天的期冀,去赴那場與雲朵的盟約。老人們說斷線的風箏會變成佈穀鳥,待到穀雨時節,便站在桑枝上催促秧苗。</p> <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時,我注意到玉蘭花瓣背麵殘留着月光的釉色。晝夜在此時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像青銅天平兩端盛放着黑曜石與水晶。但露水已經浸透我的佈鞋,提醒我明日朝陽將更早攀上窗櫺。那些在冬夜裡蜷縮的萬物,此刻都在舒展筋骨,準備迎接光明的漸次傾斜。</p> <p class="ql-block">瓦當下的冰裂紋滲進春色,城闕的剪影被紫雲英漸漸洇溼。有人折下梅枝與李枝嫁接,接穗處的傷口滲出琥珀色的淚。這讓我想起古人在春分日校正度量衡器,用葭灰候氣之法窺探天時。而此刻所有的生長都在校正自己的年輪,候鳥的翅膀丈量着迴歸的弧度,花信風正在校準二十四番的密碼。</p> <p class="ql-block">當最後一塊殘冰在荷塘裏消融,我聽見地脈深處傳來綿長的嗡鳴。這是光陰的擺錘經過中點時發出的震顫,是陰陽交割時迸濺的火星。玄鳥掠過社稷壇的瞬間,所有的鐘鼎彝器都發出共鳴——原來春分的真意,藏在我們直立行走時保持的平衡,在掃墓歸來衣襟沾惹的新草,在雞蛋豎起的剎那掌心微微沁出的汗,在仰望風箏時忽然溼潤的眼眶。</p> <p class="ql-block">當鏡頭遇見春天:解鎖花田樹下的治癒繫光影密碼 2025年三月二十四號</p><p class="ql-block">春日的序曲總在不經意間奏響,當第一縷暖風拂過枝頭,櫻花、桃花、梨花便以盛放的姿態宣告着季節的輪轉。繁花似錦的光景裏,每一片花瓣都是時光的邀請函,邀你放下瑣碎,走進自然,用鏡頭定格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無論是花影斑駁下的悠閒安適,還是光影交織中的靈動,春天的詩意總藏在人與自然的互動之間。</p> <p class="ql-block">這些場景拍落花,每一幀都美輪美奐,心醉神迷 2025年三月二十五號</p><p class="ql-block">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李煜筆下紛揚的落花穿越仟年光陰,在攝影師的取景框裏重新綻放出詩意。當櫻花如雲蒸霞蔚,當杏花似霧籠輕紗,那些簌簌而落的花瓣恰似春日寫給大地的情書,等待有心人拾取這片片詩箋。</p> <p class="ql-block">細雨如絲,櫻花溼漉漉地垂落枝頭,雨滴裹挾花瓣墜向青石板,泥濘中殘紅點點,氤氳的水汽模糊了天地界限。李清照筆下“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慵懶愁緒,正暗合此景。 </p> <p class="ql-block">仿若納蘭性德“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的悵惘。 呼應李商隱“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的孤寂美學。</p> <p class="ql-block">驟起的春風攪動花枝,杏花如雪浪翻涌,桃花似胭脂碎雨,花瓣在氣流中盤旋昇騰,似要掙脫地心引力的桎梏。晏殊筆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宿命感,在此刻化爲具象的飄搖。 </p> <p class="ql-block">營造“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聖潔感。 強調花瓣如瀑佈傾瀉的視覺衝擊,契合秦觀“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的壯闊蒼涼。</p> <p class="ql-block">溪流蜿蜒,幾瓣桃花隨波逐流,時而與游魚擦肩,時而與浮萍糾纏;倒影中,落花與雲影共徘徊,恍若王維筆下“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禪意之境。 </p> <p class="ql-block">呼應韋莊“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意境。 以微觀視角詮釋“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的悠閒安適哲思。​</p> <p class="ql-block">青苔斑駁的石階上,零落的櫻花與蒼冷巖壁形成冷暖對比,花瓣邊緣因斜射的夕照鍍上一層金邊,恰似劉方平“寂寞空庭春慾晚,梨花滿地不開門”的寂寥美學。 </p> <p class="ql-block">暗合白居易“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的野趣。 營造“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的沉浸感。 </p> <p class="ql-block">驟雨初歇,擋風玻璃上黏着幾片藍楹花瓣,雨刷器劃出的弧線將其切割成抽象圖案,恰如李賀“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的現代性隱喻。</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巷蜿蜒如綢,檐角垂落的雨絲裹着早櫻香。一襲靛青旗袍的女子踏過積水,油紙傘沿洇開菸灰色水痕,傘骨間漏下細碎天光,恰好勾勒出她微微佝僂的肩線。緋紅花瓣隨風旋落,有幾片輕沾她鬢邊的珍珠髮簪,又被雨水打溼,暈成水墨般的淡粉。遠處黛瓦上籠着薄霧,臨河茶肆的燈籠在雨中明明滅滅,她的背影漸行漸遠,彷彿融入了一幅未乾的水墨長卷,隻餘傘麵上搖曳的竹骨,還在細雨裏沙沙作響。</p> <p class="ql-block">落花之美,在於祂同時承載着綻放的絢爛與凋零的宿命。攝影師需如詩人般敏感——在風中聽見離歌,在雨中觸摸嘆息,在水麵窺見輪迴。當鏡頭對準落花時,我們記錄的不僅是春光的殘章,更是對生命易逝的溫柔凝視。正如《牡丹亭》所嘆:“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而攝影的意義,或許正是以光影爲舟,渡這剎那芳華抵達永恆的詩意彼岸。​​</p> <p class="ql-block">江南落花,每一枚花瓣都是寫給暮春的詩箋</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二十七號</p><p class="ql-block">蘇州的雨總在清明前後變得綿密。我站在滄浪亭的漏窗下,看一樹垂絲海棠正在告別枝頭。那些粉白的花瓣像是被風揉碎的雲絮,撲簌簌落進青石板的皺紋裏。明代工匠鑿出的冰裂紋地磚,此刻盛滿了流動的胭脂。</p> <p class="ql-block">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後主的嘆息被江南的落英託舉着,在雕梁畫棟間徘徊不去。遊廊的雀替上還留着前朝彩繪的折枝花卉,新落的木香花卻已綴滿太湖石的孔竅。這些來自洞庭山的怪石歷經仟年湖水沖刷,此刻竟被柔嫩的花瓣填平了嶙峋的棱角。花瓣落在墨綠色苔衣上,像碎瓷片跌落織錦,碎裂處洇出青黛色的嘆息。</p> <p class="ql-block">拙政園的卅六鴛鴦館前,幾株晚櫻正在完成最後的獨舞。花瓣墜入曲池時驚醒了沉睡的錦鯉,金紅的尾鰭攪動起滿池碎玉。北宋定窯的白瓷大約就是這般模樣——胎骨裏沁着月光的冷,釉麵卻流轉着雲霞的暖。穿竹佈衫的老園丁握着長柄網兜,將浮萍間的落花輕輕舀起,倒進紫藤架下的陶甕。這個動作他已重複了四十個春天,甕中陳年的花瓣正在化作深褐色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腳的七裏山塘,柳綿與梨雪在空中跳着胡旋舞。賣茉莉手串的船娘搖櫓經過,木槳撥開水麵漂浮的花毯,攪散了幾瓣辛夷的倒影。白居易當年督造的堤岸石縫裡,不知埋着多少代遊人的腳印與落紅。石階盡頭的老茶寮正在烹煮碧螺春,銅吊子裏的山泉水翻滾着,將幾片誤入的梅花瓣煮成了琥珀色的詩箋。</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鐘聲漫過楓橋時,我望見運河邊的桃樹正在卸妝。褪去緋紅的枝條像消瘦的美人骨,而墜入流水的花瓣則成了漂流的燈盞。張繼夜泊時見過的月亮,此刻正被仟萬片落英託着,在波紋間碎成粼粼的銀箔。船篷頂的積花已有三寸厚,艄公用竹帚輕掃,便在下游處造了場胭脂雪。</p> <p class="ql-block">留園冠雲峯下的芍藥圃,遲開的花朵正與早謝的同伴告別。那些委地的花瓣蜷曲如嬰兒的拳,漸漸被雨水浸透成半透明的綃紗。晚唐的詩人曾在此處拾花入硯,如今石案上的鬆煙墨猶在,隻是再無人將落紅研作硃砂批註。風過時,滿架木香花如瀑傾瀉,白色花瓣掠過碑廊裏的法帖殘拓,替米芾的"寶晉齋"添了數行流動的註腳。</p> <p class="ql-block">靈巖山腳的梅林深處,最後幾朵綠萼梅正從枝頭墜落。祂們擦過李香君的衣冠冢,拂過韓世忠的磨劍石,最終停駐在採茶女的竹笠邊緣。山寺的沙彌掃起滿地玉屑般的花瓣,堆在放生池畔壘成小小的浮屠。池中龜背似的古蓮葉上,躺着幾瓣睡遲的杏花,正被游魚吞吐成粉白的珠串。</p> <p class="ql-block">當網師園的紫藤開始飄落時,我知道江南的花事將盡。那些淡紫色的蝶形花朵墜入月到風來亭,在青磚地上鋪就流動的波斯毯。文徵明手植的佰年牡丹,此刻正將褪色的花瓣輕輕擱在《停雲館帖》的碑額上。我蹲身拾起一片沾着露水的山茶,忽然懂得蔣捷聽雨僧廬下的心境——那些繽紛的落英從來不是終點,而是大地在暮春時分寫下的胎記。​​​​</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過退思園的九曲迴廊時,最後幾片海棠花正掠過"鬧紅一舸"的石舫。這艘永遠停泊在旱地的畫船,甲板上積着歷代花魂凝成的丹砂。我忽然聽見范成大在《梅譜》裏的絮語,他說飄零的花瓣終將化作來年的春泥。此刻晚風送來虎丘塔的銅鈴聲,仟萬朵枯萎的芬芳正在泥土深處,醞釀着下一個輪迴的綻放。​​</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紅牆爲箋 花影作墨的千年詩行</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二十八號</p><p class="ql-block">當第一縷春風掠過正定古城的飛檐,隆興寺的朱漆山門便推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春日雅集。這座被樑思成譽爲"京外名剎之首"的仟年古寺,正以紅牆爲宣紙、花影作墨筆,在青磚黛瓦間書寫着東方美學的當代註解。</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的春日是植物與建築的對話。三月初,龍騰苑的玉蘭花率先在青磚影壁前亭亭玉立,冰肌雪骨映照着元代壁畫墓的斑駁痕跡;清明時節,毗盧殿前的丁香花如雲似霞,紫色花穗與宋代轉輪藏的木雕紋案構成光影對仗。四月中下旬,牡丹在慈氏閣後的"牡丹臺"次第綻放,魏紫姚黃與明代龍泉井亭的漢白玉圍欄相映成趣,重現清代趙文濂筆下"曲徑通幽行不盡,探香更上牡丹臺"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清晨在天王殿捕捉連翹與琉璃瓦的光影協奏,正午於摩尼殿西側拍攝西府海棠與宋代鬥拱的虛實相生,黃昏至龍騰苑水榭記錄落櫻與金代經幢的詩意疊影。無人機視角下,整座寺院宛如打翻的調色盤,粉白、淺紫、鵝黃在青灰色建築群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的春日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文化場域的重構。當身着漢服的遊客穿過隋代龍藏寺碑的光影,衣袂與飄落的花瓣形成動態呼應;在容膝茶館的海棠花樹下,茶客的笑談與檐角銅鈴的清響交織成古今對話。2025年新增的"十二花神"主題夜遊,通過全息投影將黛玉葬花場景植入花海,遊客手持訂製燈籠穿行其間,光影與花香編織成沉浸式的文化體驗。</p> <p class="ql-block">將現代漢服與宋代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疊合,讓仟年佛國世界在花影中復活;或是用慢門記錄夜間燈籠的流光與花瓣的軌跡,在虛實相生中展現"禪院深深深幾許"的朦朧意境。</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的植物羣落暗藏生命隱喻。虯曲的古槐枝幹與嬌豔的海棠構成剛柔對比,恰似佛法中的"空有不二";300年紫藤的盤繞生長與摩尼殿的奇特造型,共同詮釋着"曲徑通幽"的東方智慧。微距鏡頭下,牡丹花蕊的紋理、丁香花萼的褶皺都成爲解讀生命的密碼,而滿地落花與新綻花苞的並置,則無聲訴說着榮枯輪迴的自然法則。</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的春日攝影需兼具歷史縱深與當代視角。在大悲閣前的櫻花樹下,可借鑑宋代院畫技法,截取花枝與銅鑄仟手觀音的局部構圖;於轉輪藏殿的丁香花旁,不妨模仿87版《紅樓夢》的鏡頭語言,讓光影在經櫃與花影間流淌。2024年推出的"禪境數字展陳",將虛擬蓮花與實體建築融合,爲攝影創作提供了超現實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日暮時分,當華燈初上,摩尼殿的飛檐與玉蘭花瓣在水麵投下雙重倒影,此時用長曝光拍攝湖麵,可得到油畫般的紋理效果。而寧榮街的非遺糖畫攤位,則爲畫麵注入市井煙火氣,形成"雅俗共賞"的視覺張力。</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的春天是流動的《營造法式》,每一朵花都在訴說着時光的故事。當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既是對自然之美的定格,更是對文化基因的當代轉譯。在這裡,鏡頭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時光隧道,讓仟年古剎在花海中重獲新生。</p> <p class="ql-block">春入榮國府:在紅樓花影裏捕捉時光的詩行</p><p class="ql-block">2025年三月二十八號</p><p class="ql-block">當春風拂過正定古城的飛檐鬥拱,榮國府的朱門悄然推開了一季的芬芳。這座承載着《紅樓夢》文化基因的園林,正以花爲墨、以古建爲箋,在青磚黛瓦間書寫着屬於春天的敘事詩。</p> <p class="ql-block">榮國府的春日是流動的盛宴。三月中旬,玉蘭花率先在西路內宅院亭亭玉立,潔白花瓣與紅牆碧瓦相映成趣;清明前後,西府海棠如雲似霞,從垂花門到榮慶堂次第綻放,花蕾由胭脂紅漸變爲粉白,彷彿大觀園女兒們的笑靨在枝頭搖曳。四月中下旬,御衣黃櫻在西花園舒展綠瓣,紫荊則在內儀門院織就紫色瀑佈,而牡丹與芍藥終將在暮春時節壓軸登場,於東、西花園鋪陳出"玉堂富貴"的華麗畫卷。</p> <p class="ql-block">清晨在賈母院捕捉垂絲海棠的露珠,正午於鳳姐院利用側逆光勾勒西府海棠的半透明質感,黃昏至後圍房院落拍攝櫻花與古建築的剪影。無人機視角下,整個園林宛如打翻的調色盤,粉白、淺紫、鵝黃在青灰色建築群中流淌。</p> <p class="ql-block">榮國府的春日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文化場域的重構。在"寶黛共讀《西廂記》"實景演出中,演員的水袖與飄落的花瓣形成動態呼應;當"元妃省親"的儀仗穿過寧榮街,游魚攪動的春水與古老石板路共同倒映着時光的漣漪。2025年新增的"金陵十二釵"主題夜遊,通過全息投影將黛玉葬花、寶釵撲蝶等場景植入花海,遊客手持訂製燈籠穿行其間,光影與花香交織成沉浸式的文化體驗。</p> <p class="ql-block">榮國府的植物羣落暗藏生命隱喻。虯曲的海棠枝幹與嬌豔的花朵構成剛柔對比,恰似《紅樓夢》中女兒們的堅韌與柔美;御衣黃櫻的綠色花瓣在傳統審美中獨樹一幟,暗合曹公"仟紅一窟"的創作深意。微距鏡頭下,花蕊的紋理、露珠的折射都成爲解讀生命的密碼,而滿地落花與新綻花苞的並置,則無聲訴說着榮枯輪迴的自然法則。</p> <p class="ql-block">紫藤意境裏,藏着古詩詞未盡言說的情愫</p><p class="ql-block">2025年03月30號</p><p class="ql-block">暮春的雨水洇溼了江南,我沿着青瓦廊檐尋訪仟年前的月光。那些綴滿詩句的藤蔓在風中舒展,恍若玄宗年間某位宮娥遺落的瓔珞。當第一串紫藤垂落檐角時,我忽然看見時光的褶皺裏,藏着所有未及言說的繾綣。</p> <p class="ql-block">花穗垂落如珠簾,風過時便響起玉磬般的清音。杜牧的綠蘿詩裏說"綠蘿縈數匝,本在草堂間",想來晚唐的文人總愛把心事繫在藤蔓上。當紫雲般的花瀑漫過雕窗,連時光都變得柔軟,彷彿能看見古卷中的青衣書生,正把未完的詩稿疊進飄落的花瓣。</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紫藤架下與週判官對飲時,大約也見過這般光景:"藤花無次第,萬朵一時開"。那場仟年不散的筵席裏,流動的不僅是新醅的綠蟻酒,更是文人相重的肝膽。花影在官袍上織就流動的紋章,將宦海沉浮都濾成淡淡的墨香。此刻我指尖撫過的木紋裏,或許還沁着他們擲地有聲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暮色將藤花染作深淺不一的紫檀,像極了古琴譜上那些慾說還休的減字。藤蔓攀着月光的絲絃生長,每一寸纏繞都在丈量心事的長度。忽然懂得爲何古人總在花下設席——當仟萬朵鈴蘭般的花盞同時斟滿春風,連沉默都成了最鄭重的唱和。</p> <p class="ql-block">守園的老者說,紫藤生佰年方能開花。那些看似隨意的垂落,實則是穿越漫長歲月的奔赴。藤條在廊柱間畫出神祕的卦象,像極了《璇璣圖》裏迴環的相思。最老的藤莖上佈滿龍鱗般的紋路,讓人想起敦煌壁畫中飛天纏繞的帛帶,或是馬王堆帛書上盤桓的篆字。​​</p> <p class="ql-block">子夜的花香格外清冽,恍若《牡丹亭》裏杜麗孃水袖拂過的遊園驚夢。露水順着花穗滴落,在青石板上敲出《長相思》的節拍。忽然明白紫藤的花語何以是"執着的等待"——祂們用整個冬季編織紫色的繩結,隻爲在某個清晨,將蓄積的光陰化作傾瀉的瀑佈。</p> <p class="ql-block">凋零是最驚心動魄的綻放。當第一瓣紫雲墜地時,滿架花鈴都在演奏驪歌。落英紛飛如散佚的詩稿,讓人想起楊貴妃霓裳羽衣舞罷時,金步搖上顫動的珠串。白居易筆下"惆悵春歸留不得"的嘆息,此刻化作滿地流動的紫靄,將離愁別緒都暈染得朦朧。</p> <p class="ql-block">但老藤依舊在雨中舒展筋骨,嫩芽正從蒼勁的枝幹間探頭。那些飄落的花瓣終將化作春泥,在年輪裏寫下新的詩行。正如李白擱筆處仍有月光在流淌,杜牧醉臥的草堂年年萌發新綠。紫藤用輪迴講述永恆的故事:所有深情的守望,終會等來下一次盛放。</p> <p class="ql-block">風起時,滿架瓔珞又化作飄搖的狼毫。我拾起一枚帶着雨痕的花瓣,看見裏麵封存着整個盛唐的月光。藤影在地上寫滿無人能解的讖語,而時光正以花開的節奏,將剎那鐫刻成永恆。</p> <p class="ql-block">一花知春:用極簡美學捕捉中國古典詩詞裏的"一枝春" 2025年三月三十一號</p><p class="ql-block">江南細雨濡溼青石板時,陸凱折梅寄友的典故總在攝影人的鏡頭裡甦醒。一枝斜逸的早梅探出粉牆,花瓣上凝着晨露,如碎玉綴滿青褐枝椏;三兩朵玉蘭懸在黛色屋檐下,似宣紙上暈開的淡墨,將春寒料峭化作溫潤詩意。</p> <p class="ql-block">古人用"一枝春"的意象完成對生命的詩性解構,這種東方式的審美智慧,恰與當代極簡攝影的"少即是多"理唸形成跨時空的呼應。當水墨畫"計白當黑"的留白哲學遇上現代影像語言,我們得以在紛繁花影中提煉出最本真的春日詩意。</p> <p class="ql-block">元代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枯筆勾勒六株寒樹,空闊江天間自成宇宙。拍攝"一枝春"時,要如文人畫家般具備"刪繁就簡"的慧眼——讓取景框成爲裁切現實的詩意剪刀。虯曲的梅枝在雨中舒展,可截取末梢兩寸的弧度,讓殘存的花苞與半開的新蕊形成生命的對話;桃枝斜貫畫麵時,選擇三朵間距錯落的花:一朵含羞低垂,一朵盛放向陽,一朵褪去粉妝露出青澀小果,恰似春日的三部曲。</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畫魚常留七分白紙,正是這虛空讓游魚獲得吞吐江河的氣韻。拍攝玉蘭時,讓大朵白花佔據畫麵右下方,左上方留出大片雨霧迷濛的天空,花枝的走勢如書法中的懸針豎,將觀者視線引向畫外不可見的整片春山。若遇雨中梨花,可等待微風掠過時按下快門,讓飄落的花瓣在留白處劃出弧線,彷彿能聽見"拂了一身還滿"的輕嘆。</p> <p class="ql-block">紫葉李:一樹春色,半卷詩畫丨用鏡頭捕捉時光裏的倔強溫柔 2025年四月一號</p><p class="ql-block">‍四月初醒,寒意未散,北方城市的街角、公園的步道邊,一樹樹紫葉李已悄然綻放。深紫色的葉片如潑墨般濃烈,細碎的白花綴滿枝頭,像一場輕盈的雪,又似揉碎的星光。祂不似櫻花嬌柔,不似桃李喧鬧,卻在冷與暖的交織中,自成一道孤傲的風景。 </p> <p class="ql-block">古人詠春,總愛以花寄情。白居易筆下“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李花》),雖寫李果,卻道盡李屬植物的風骨。紫葉李的花語中,藏着積極向上的生機,恰似祂凌寒而開,用一抹淺白點亮灰濛的早春。若你路過祂的身畔,不妨駐足片刻——枝頭每一簇花苞,都在訴說冬去春來的倔強。</p> <p class="ql-block">紫葉李的葉片,是春日的“異色”。遠望如紫霞氤氳,近觀又如絲絨流轉。這般濃烈的色彩,賦予祂高貴與神祕的寓意。李商隱曾嘆″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菊》),雖詠菊,卻恰可借來形容紫葉李的獨特氣質——冷豔中透出溫柔,疏離裏藏着熱烈。 </p> <p class="ql-block">祂像是從古典工筆畫中走出的美人,無需奼紫嫣紅,隻憑一身孤色,便撐起整個春天的格調。若你細看,會發現祂的花瓣基部暈染着極淡的粉,彷彿少女頰邊一抹羞赧,讓這份高貴多了幾分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紫葉李的花期短暫,十日光景便零落成泥,但祂的葉片卻從春到秋始終如一地絢爛。這種“幸福與守護”的堅持,讓人想起古人庭院中栽李寄情的傳統。范成大曾寫“李花半落雪成堆”(《雨後田舍書事》),雖未直言守護,卻暗含時光流轉中靜默的陪伴。 </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城市裡,紫葉李常被用作行道樹。祂佇立街頭,看車水馬龍,聽人間絮語,像一位溫柔的守望者。花開花落間,祂教會我們:最美的深情,或許不在盛放時的驚豔,而在四季不改的恆常。</p> <p class="ql-block">紫葉李最動人處,在於其“矛盾之美”——深沉的紫與純淨的白、嶙峋的枝與柔軟的花,碰撞出強烈的戲劇張力。這讓人想起詩人北島那句“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春寒中,祂用冷色調的葉片包裹暖意的小花,恰似生命在撕裂與癒合中前行。</p> <p class="ql-block">宋代楊萬裏曾以“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李花》)寫李花之盛,而紫葉李的繁密中多了一層色彩的哲思。或許人生亦如此:接納矛盾,方能成就獨特的光華。</p> <p class="ql-block">紫葉李的​美,是春日的私語,是時光的詩籤。祂提醒我們:真正的浪漫,未必在名山大川,而在俯仰之間。這個春天,不妨拿起相機,去街角、去山野,與一樹紫葉李相遇。按下快門的剎那,你會聽見花開的聲音,看見古詩裏的月色,正悄然漫過21世紀的枝頭。 </p> <p class="ql-block">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花如此,人亦如此。願你鏡頭下的紫葉李,不僅定格春光,更照見內心的詩意與從容。</p> <p class="ql-block">柳絲作筆,蘸著鵝黃,對於半闕煙雨水墨;</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三號</p><p class="ql-block">‍詠 柳唐·賀知章</p><p class="ql-block">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p><p class="ql-block">‍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p><p class="ql-block"> 垂柳用新芽蘸着雨水寫詩。二月尚在料峭裏打轉,那些鵝黃的筆尖已戳破冰封的硯臺,在晨霧的宣紙上洇開深淺不一的綠。賀知章說"碧玉妝成一樹高",可他不知道,當仟萬條桺絲垂落河麵,整座城池都成了倒懸的春聯。</p> <p class="ql-block">腊日【唐-杜甫】</p><p class="ql-block">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p><p class="ql-block">‍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桺條。</p><p class="ql-block"> 東風總愛把柳條當作琴弦。拂過隋堤的殘雪時,撥出《折楊柳》的舊調;掠過汴水的微波時,又彈出《陽關三疊》的新聲。桺枝在風中舒展成隸書的長橫,枝節處的嫩芽恰似筆鋒迴旋的頓挫。杜甫看見"漏泄春光有柳條",卻不見垂柳正以枝椏爲筆,給天空寫長長的信。</p> <p class="ql-block">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唐代 · 韋莊</p><p class="ql-block">滿街楊桺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p><p class="ql-block">‍美麗的春水隔著簾子,花開花間的花樹似乎在蕩動,姑孃撩亂盪鞦韆。</p><p class="ql-block"> 細雨來時,桺葉便成了盛放平仄的青瓷盞。雨珠沿着葉脈滾落,打溼了韋莊筆下的"滿街楊桺綠絲煙"。撐油紙傘的姑孃走過石橋,發間別着新折的桺枝,像是把整段《隱居山林》的韻腳別在了鬢邊。桺絮飄飛時,天空開始下溫柔的雪,白居易說的"亂撲珠簾溼羅幕",原是春神寄給大地的信箋。</p> <p class="ql-block">《雨霖铃》北宋·桺永</p><p class="ql-block">多情自古傷離別。更何況陣勢冷落在這清秋時節。今夜酒醒時何處?楊桺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p><p class="ql-block"> 黃昏總愛在桺蔭裏擱淺。暮色浸透枝條,將"楊桺岸,曉風殘月"的平仄泡成釅茶。老艄公把船纜繫在桺樹上,樹皮皸裂的紋路裏藏着李商隱的巴山夜雨。孩童摘下桺葉吹響短笛,音符掠過水麵,驚起一灘鷗鷺,恍若週邦彥詞中"長條故惹行客"的頑皮。</p> <p class="ql-block">《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p><p class="ql-block">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p><p class="ql-block">‍​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桺滿皇都。​</p><p class="ql-block"> 月光爬上桺梢時,樹影就成了宣紙上的水墨。韓愈說"最是一年春好處",原來是把整個長安的春色都揉進了桺絲的褶皺。夜航船載着張繼的鐘聲駛過,桺枝在波光中寫下連綿的草書,每個漣漪都是未完待續的韻腳。樹根處堆積的桺絮,像被揉皺的詩稿,等待化作來年的春泥。</p> <p class="ql-block">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微雨溼潤了渭城地麵的灰塵,館驛青堂瓦舍桺樹的枝葉翠嫩一新。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乾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p><p class="ql-block"> 桺笛聲起時,整個春天都在震顫。老人們說折桺相贈是漢朝的舊俗,可那枝條分明還帶着《詩經》的體溫。離人在渡口折斷桺枝,斷口處滲出的汁液,是王維來不及寫完的"客舍青青桺色新"。而桺樹依然年復一年地綠着,把別離與重逢都編進年輪,讓每道傷痕都開出新的芽苞。</p> <p class="ql-block">《青門桺》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p><p class="ql-block">‍因為臨近都城的地方多了送別,長的枝折盡消春風。</p><p class="ql-block"> 細雨又溼了清明。紙鳶掛在桺樹上,線繩纏着杜牧的杏花酒香。掃墓人簪着桺葉歸來,衣襟沾滿白居易的"青青一樹傷心色"。可你看那桺枝垂向土地的模樣,分明是春天在向歲月鞠躬。當最後一片桺絮飄入陶淵明的菊花叢,泥土深處,早有新根在默寫《桃夭》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45度角 | 棠梨花與富士藍的一次時空對話</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四號</p><p class="ql-block">‍暮春的風掠過城市上空,我又與那棵燦若雲霞的棠梨花相遇,去年今日遇見祂還不知道花名,隻見滿樹繁花怒放美的驚心動魄。富士相機的取景框裏,仰角鏡頭中的棠梨花似綴滿星子的銀河傾瀉而下,花瓣邊緣泛著富士藍特有的清冷光澤,恍若古人詩句裏那句"棠梨葉落胭脂色",隻是此刻春光未老,滿樹皆是未染塵埃的初雪。​​</p> <p class="ql-block">棠梨(學名Pyrus calleryana)薔薇科梨屬落葉喬木,自古便是中華大地上最素樸的春信使。當桃李爭豔漸入尾聲,清明時節的棠梨纔在料峭春寒中舒展花苞。其花五瓣素白,蕊心暈染淡粉,常成簇綻放如堆雲砌雪。待到偅夏,枝頭會垂掛指節大小的棠梨果,雖酸澀難食,卻是古人釀酒、製醋的上佳原料。</p> <p class="ql-block">在《詩經·唐風》"蔽芾甘棠"的吟詠裏,在陸遊"棠梨花開社酒濃"的醉眼中,這種生於荒野卻能開成雲霞的植物,始終與華夏農耕文明的血脈相連。祂不需要沃土滋養,田埂邊、斷牆下,甚至亂石堆裏,隻要有一捧春雨,便能開出驚心動魄的皎潔。</p> <p class="ql-block">仰頭凝視滿樹繁花時,忽然懂得古人爲何總把棠梨寫入離愁。元人元好問在幷州古道看見的"棠梨葉落胭脂色",是遊子望鄉的悵惘;白居易筆下"棠梨花映白楊樹",則成了生死相隔的具象化註腳。最令人心折的當屬宋代詩人王禹偁的名句:"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那些隨風零落的花瓣,原是春天寫給大地的絕句。​</p> <p class="ql-block">但若論最具畫麵感的,當屬《紅樓夢》大觀園裡的棠梨之約。第六十三回寶玉生日宴上,湘雲醉臥山石,頭枕的正是"香夢沉酣"的棠梨花瓣。曹公以花爲枕的妙筆,讓這素淨之花平添三分魏晉風流的況味。</p> <p class="ql-block">虯曲的枝幹化作寫意水墨,簇擁的花朵變成浮動的雲海,而偶然入鏡的飛鳥,恰似遊走在宣紙上的墨點。</p> <p class="ql-block">一鏡傾城:讓黑背景下的牡丹花呈現別樣美麗</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五號</p><p class="ql-block">‍古人賞牡丹必焚香設案,《清異錄》記載後蜀宮廷以金絲帳護花,李白揮毫"雲想衣裳花想容"時,貴妃鬢邊的牡丹正映着沉香亭的月光。黑背景拍攝暗合中國水墨"計白當黑"的哲學,猶如將牡丹置於宋人團扇的絹本之上,花瓣的肌理是工筆細描的遊絲描,露珠凝結着"水晶簾動微風起"的意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當黑絲絨般的背景托起這傾城之色,鏡頭裡綻放的不隻是花朵,更是仟年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按下快門的剎那,我們既是在記錄季節的饋贈,更是在續寫"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影像詩篇。</p> <p class="ql-block">白牆紫瀑丨選對了場景,用手機也能拍出紫藤花的浪漫 2025年四月六號</p><p class="ql-block">四月紫氣東來,如詩如畫的紫藤瀑佈賦予這個春天最靚麗的一抹。我循着暗香轉過街角,忽見公園的白牆之上,一簾紫雲傾瀉而下。那些細碎的花朵像被誰打翻的顏料,沿着瑩白的牆麵流淌成紫幕,在晨光裏泛著綢緞般的光澤。掏出手機時,忽覺這場景竟與李白筆下"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的意境悄然重疊,原來仟年之前的詩意,就藏在城市轉角的尋常風景裏。</p> <p class="ql-block">【紫藤花小佰科】紫藤(Wisteria sinensis)屬豆科藤本植物,每年清明前後,淡紫色的蝶形花朵會結成30-80釐米的穗狀花序。這種原生於長江流域的古老植物,早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其虯勁的藤蔓可攀援20餘米,每到花期便如瓔珞垂空,故有"藤蘿"、"朱藤"等雅稱。有趣的是,紫藤花朵含有特殊芳香油,古人常將其曬乾製成香囊,用以驅蟲醒神。</p> <p class="ql-block">站在花瀑之下仰首,忽然懂得古人爲何將紫藤稱爲"忍冬"——那些看似柔弱的藤蔓,在經年纍月中默默積蓄力量,終在某個春日迸發出驚心動魄的美。或許我們追逐的詩與遠方,從來不在別處,隻要懷揣發現美的眼睛,在都市的罅隙裏,隨時都能與仟年前的文人墨客共享這份紫色的浪漫。此刻,何不舉起手機,讓你的攝美鏡頭收藏這份轉瞬即逝的春日詩箋。</p> <p class="ql-block">丁香入鏡|用鏡頭收藏古詩詞裏的千年芬芳</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七號</p><p class="ql-block">丁香,又名紫丁香,是春日裡最詩意的信使。每年4-5月,一簇簇淡紫、粉白的花穗綴滿枝頭,香氣清冽如遠山薄霧。古詩詞中,丁香是“愁”與“美”的化身,李商隱寫“芭蕉不展丁香結”,戴望舒描摹“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孃”,而今天,我們不妨用鏡頭重新詮釋這份古典浪漫。</p> <p class="ql-block">“日斜深院無人到,獨倚欄桿看丁香。”</p><p class="ql-block">——明·陳子龍 </p><p class="ql-block"> 陽光是天然的調色師。清晨或傍晚的斜光穿過枝葉,在丁香花瓣上勾勒出半透明的脈絡,彷彿古籍中的工筆畫。此時拍攝,可借光影強化丁香的細膩層次。</p> <p class="ql-block">“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p><p class="ql-block">——五代·李璟 </p><p class="ql-block"> 溼潤的雨天,是丁香最動人的時刻。雨珠裹着花瓣,花穗低垂,宛若含淚美人。此時拍攝,可借雨水渲染朦朧氛圍。</p> <p class="ql-block">“倚欄數朵愁如許,不及江南一樹春。”</p><p class="ql-block">——清·納蘭性德 </p><p class="ql-block"> 在蘇州園林或故宮紅牆邊,或者尋找你所在城市古建和公園仿景,丁香與飛檐、花窗、月洞門相映成趣。建築線條能賦予畫麵故事感,彷彿一幀未寫完的宋詞。​​</p> <p class="ql-block">丁香的美,是穿越仟年的文化密碼。下一次邂逅這抹淡紫時,不妨放慢腳步——用鏡頭替古人續寫未盡的詩行,讓花影、雨簾、飛檐共同織就一幅屬於東方美學的視覺長卷。春短花易逝,但鏡頭裡的丁香,永遠停在最繾綣的剎那。</p> <p class="ql-block">鬱金香攝影祕籍:解鎖四種驚豔視角,教你拍出朋友圈封神大片!</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九號</p><p class="ql-block">"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筆下這抹異域風情,如今早已成爲春日鏡頭裡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這讓人想起陸遊"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在混沌中保持通透,纔是至高的風骨。 </p> <p class="ql-block">【鬱金香冷知識】​​這種原產於天山山脈的花卉,突厥人曾稱其形似"包着頭巾的少女"。但鮮有人知的是:🔺17世紀"鬱金香狂熱"時,一株稀有球莖價值等同阿姆斯特丹運河別墅 🔺完全綻放的鬱金香會主動脫落花瓣,如同武士卸甲般決絕 🔺黑色鬱金香並非真實存在,那些暗紫色品種被稱作"夜皇後"。</p> <p class="ql-block">正如宋代詩人王柏所言"要看葉底玲瓏玉,休折枝頭蓓蕾金",真正的美,永遠屬於那些願意爲獨特停留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朱門春深:一幀紅牆寫就的中式浪漫</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十一號</p><p class="ql-block">琉璃瓦上掠過新燕的剪影,一樹玉蘭在硃紅門扉前綻開雪色。當春意撞上紅牆,仟年詩畫便有了具象的註腳。這抹永不褪色的中國紅,恰似鋪展在天地間的宣紙,等一場春的筆墨來題寫詩行。</p> <p class="ql-block">"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筆下的江南春色,在紅牆黛瓦間找到了最妥帖的載體。攝影師當學宋人寫意,讓玉蘭的疏影斜倚牆頭,留出三分空白供人遐想。逆光拍攝時,花瓣在硃砂底色上化作半透明的玉雕,暗香彷彿穿透屏幕撲麵而來。</p> <p class="ql-block">讓紅牆佔據畫麵七分,隻留一角給探出牆外的花枝。當遊人的油紙傘偶然入鏡,便成了顧愷之畫作裏的點睛之筆。故宮承乾宮的梨花、法源寺的丁香,年年都在上演着"牆裡鞦韆牆外道"的隔世對話。​​</p> <p class="ql-block">晨光初綻時,紅牆是李商隱筆下的"一寸相思一寸灰",帶着宿雨的溼潤,將海棠的倒影暈染成水墨。待到日影西斜,牆垣化作王維詩中的"返景入深林",斑駁的光斑裏跳躍着仟年時光的碎金。攝影師若能用長焦捕捉牆皮剝落處的肌理,便拍到了歲月親筆寫下的朦朧詩。</p> <p class="ql-block">春日細雨是最天然的濾鏡。雨絲在紅牆上織就珠簾,讓"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意境有了視覺註解。此時若遇撐傘而過的素衣女子,快門按下的剎那,便定格了戴望舒《雨巷》的現代版註腳。記得調低飽和度,讓畫麵氤氳出"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溫潤質感。​​</p> <p class="ql-block">當宮牆紅遇見桺芽黃,色相環上相隔最遠的兩個顏色,竟碰撞出"兩個黃鸝鳴翠桺"的盎然生機。採用對角線構圖,讓嫩桺的枝條斜穿硃紅畫幅,彷彿看見杜甫在浣花溪畔揮毫。若逢藍印花佈衣裳的姑孃倚牆而立,便是活脫脫從《牡丹亭》裏走出的杜麗孃。​​</p> <p class="ql-block">落英時節最是動人。海棠凋零時,學着《紅樓夢》中黛玉葬花的意趣,用慢門拍攝飛紅掠過宮牆的軌跡。飄落的花瓣與牆頭的脊獸形成奇妙對話,讓人恍見"淚眼問花花不語"的古典情緻。此時適當提高對比度,讓殘紅與朱牆演繹"人麵桃花相映紅"的色韻變奏。</p> <p class="ql-block">紅牆不語,卻將整個春天的詩意納入懷抱。當鏡頭對準這道橫亙仟年的文化符號,我們拍下的不僅是春光,更是鐫刻在民族記憶裏的美學基因。下次按下快門時,且聽風過紅牆的輕吟,那正是古人在爲我們吟誦:"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p> <p class="ql-block">海棠辭鏡:在古剎倒影裏尋一場宋時落紅</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十二號</p><p class="ql-block">北方暮春的這場風像蓄謀已久一樣,一夜之間佰花摧殘,落英繽紛,演繹了一場暴力美學。我踏進隆興寺院裡的那家茶社時,檐角風鐸正搖落一樹海棠淚——粉白花瓣粘着未乾的春雨,落在鏡麵茶桌上,恍惚間竟像是李清照《如夢令》裏那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實體註腳。搭在椅背的素紗被風掀起一角,忽覺八佰年前那個宿醉晨起的宋朝女子,正隔着時空與我對坐。​​</p> <p class="ql-block">圓形茶案在構圖中化作天然硯臺,墨色肌理與鏡麵輝光形成水墨留白。晨露未晞時,檐角風鈴驚起三兩花瓣,實景中的胭脂雪與鏡中虛像的琉璃瓦彼此浸染,恰似詞人筆下"濃睡不消殘酒"的朦朧醉眼。特寫鏡頭裡,茶湯託着花瓣如載浮舟,遠處虛化的古建鬥拱化作宣紙上的枯筆飛白,這般"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意境,正是宋詞最動人的留白敘事。</p> <p class="ql-block">守到日影西斜時,鏡麵忽然成了時空結界。廣角鏡頭裡,真實的飛檐與鏡像的翹角構成雙重穹宇,飄落的花瓣在虛實之間反覆確認存在。特意保留鏡麵邊緣的斑駁茶漬,猶如歲月在銅鏡上生長的鏽跡。當微風掠過椅背的素紗,輕揚的衣袂與倒影中的海棠共舞,恍惚看見那個"試問卷簾人"的女子,正將滿院春色縫進羅裳的經緯。</p> <p class="ql-block">自上而下俯拍時,茶桌被裁成半闕《點絳脣》。青磚地上零落成弦月的嫣紅,與石案缺月般的輪廓對望成偈。冷茶在特寫中泛起細紋,倒映着掠過鏡麵的驚雀,恰是"驚起一灘鷗鷺"的仟年迴響。微距鏡頭下,花瓣經絡如掌中命紋,與紗衣上鬆脫的絲線糾纏,讓人想起《金石錄後序》裏那些被戰火揉皺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人間四月天】鏡頭裡的詩情花語:邂逅四月最上鏡的五大"花旦"</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十三號</p><p class="ql-block">四月的風翻過宋詞的紙頁,上闋的桃李芳菲漸次謝幕,下闋的錦繡華章方纔啓卷。牡丹的雍容、紫藤的流瀑、丁香的氤氳、鬱金香的斑斕、虞美人的繾綣,在鏡頭裡交織成視覺的絕句。讓我們循着花語的密碼,以光爲筆,影作箋,定格四月最動人的詩意瞬間。</p> <p class="ql-block">一、牡丹:國色天香裏的盛世長歌。花語:圓滿濃情,富貴吉祥。詩詞點晴:「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p> <p class="ql-block">二、紫藤:紫色雲霞中的仟年戀曲。</p><p class="ql-block"> 花語:沉迷的愛,執着的守候。</p><p class="ql-block">詩詞點睛:"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李白) </p> <p class="ql-block">三、丁香:煙雨江南的惆悵詩行。</p><p class="ql-block">花語:初戀的悸動,慾說還休的思唸。</p><p class="ql-block">詩詞點睛:"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 </p> <p class="ql-block">四、鬱金香:異域風情的幾何情書。</p><p class="ql-block"> 花語:永恆的祝福,優雅的宣言。 </p><p class="ql-block">詩詞點睛:"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李白) </p> <p class="ql-block">五、虞美人:血色羅裙上的歷史迴響。</p><p class="ql-block">花语:生死相随,炽热的慰藉。</p><p class="ql-block">詩詞點睛:"勸君莫唱烏夜啼,吳宮秋月冷虞姬"(宋·許彥國) </p> <p class="ql-block">國色天香:六個技巧定格牡丹的傾城之姿</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十六號</p><p class="ql-block">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唐代劉禹錫筆下的盛世花顏,穿越仟年仍能喚起世人對牡丹的癡迷。當四月的春風輕拂過層層疊疊的牡丹花海,攝影人的鏡頭早已按捺不住。今天,就讓我們以光影爲筆,用六種絕妙技法,將這份"獨立人間第一香"的絕代風華永久定格。</p> <p class="ql-block">一、凝露含香:李白詩境再現。 "一枝紅豔露凝香"的意境,花瓣帶水珠總是能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隻需一個拇指大小的噴壺即可實現。​在清晨或黃昏微光中,將細密水霧均勻噴灑於花瓣表麵,露珠沿着牡丹特有的絲絨質感緩緩滾落時,立即按下快門——這是最接近李白筆下"雲想衣裳花想容"的瞬間。注意選擇重瓣品種如魏紫、趙粉,其褶皺繁複的花型能讓水珠產生多維度折射,如同綴滿碎鑽的霓裳。</p> <p class="ql-block">二、虛實相生:鏡中花影成雙。白居易曾嘆"映葉多情隱羞麵",若遇陰天,不妨鋪開純黑植絨佈作背景,瞬間凸顯花瓣的玉潤珠光,恰似徐凝筆下"虛生芍藥徒勞妒,羞殺玫瑰不敢開"的傲然氣韻。​​​​</p> <p class="ql-block">三、逆光下雕琢:金縷玉衣,天然生成。此時花蕊投下的細碎陰影,恰似歐陽修描繪的"金霞層層",而側逆光下翻卷的花瓣則自帶"仟片赤英霞爛爛"的灼灼光華。</p> <p class="ql-block">四、動靜相宜:蜂語花間成詩。 "戲蝶遊蜂深見蕊"的生動畫麵,需要三分預判七分耐心。若遇雙花並蒂,可嘗試對角線構圖,讓兩朵牡丹形成"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的擬人化互動。</p> <p class="ql-block">五、微觀祕境:絲絨王朝解密​​。想要展現"仟片赤英霞爛爛,佰枝絳焰燈煌煌"的細節震撼,微距鏡頭是最好的時光機。</p> <p class="ql-block">六、雙姝並立:畫意構圖祕訣 。遇到"雙萼媚"的並蒂牡丹時,不妨借鑑宋代院體畫構圖。若逢細雨,可用透明保鮮膜遮擋鏡頭,營造"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的朦朧美。後期轉爲青綠山水色調,便能得一幅活色生香的現代《牡丹圖》。</p> <p class="ql-block">一眼淪陷 | 中華木繡球告訴你什麼是花團錦簇</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十七號</p><p class="ql-block">春天遇見中華木繡球花是幸運的,那一樹的花團錦簇,是以一仟枚雪的信箋,寫團圓、寫忠貞、寫永恆。其花型圓滿、色澤素雅,古代文人多借其寄託高潔志向或思鄉之情,所以,祂又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象。去年見祂時,風正起落盡落,似十萬枚白蝶振翅慾飛,卻始終抱緊同一根枝條難捨難分。原來忠貞的註腳,是根繫在泥土深處織就的網,是仟朵萬朵共赴同一場凋零。</p> <p class="ql-block">木繡球花的花語</p><p class="ql-block">木繡球(學名:Viburnum macrocephalum)</p><p class="ql-block">花語​通常與以下意象相關: </p><p class="ql-block"> 1. 忠貞不渝:因花朵簇擁成團,象徵緊密的情感紐帶。 2. 高雅純潔:白色花朵常被賦予純潔、清雅的寓意。 3. 團圓美滿:球形花序常被解讀爲家庭或友情的圓滿。</p> <p class="ql-block">古詩詞中的木繡球花名句:木繡球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稱爲“繡球”“瓊花”或“聚八仙”,以下爲相關詩句:</p><p class="ql-block">《瓊花》·宋·韓琦 。 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 年年後土祠,獨比瓊瑤貴。​ “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雨後木繡球更顯晶瑩,若遇小雨,切勿錯過。 注:揚州後土祠瓊花(木繡球變種)被奉爲珍品,此詩讚其獨特。</p> <p class="ql-block">《繡球》·明·謝榛 </p><p class="ql-block"> 高枝帶雨壓雕欄,一蒂仟花白玉團。</p><p class="ql-block"> 怪殺芳心春厲亂,捲簾誰向月中看。 </p><p class="ql-block"> “高枝帶雨壓雕欄,一蒂仟花白玉團”——木繡球的簇擁之姿,宛如永不分離的誓言。 注:描繪木繡球花團錦簇之態,以“白玉團”喻其潔白。</p> <p class="ql-block">  《揚州雜詠·瓊花》·清·汪懋麟</p><p class="ql-block">東風自何處尋覓瓊玉般的花朵,玉樹亭亭下覆碧紗。 二十四橋春色裏,爭看天上雪團花。 “二十四橋春色裏,爭看天上雪團花”——滿樹繁花如雪,是人間團圓的極致浪漫。 注:將木繡球比作“天上雪團花”,凸顯其超凡之美。</p> <p class="ql-block">《題繡球花》·清·陳維崧</p><p class="ql-block">開滿一棵樹,雪停之後,一簇簇瓊玉般的花壓在短小的籬笆上麵。想問此花什麼時候種,在開元寺中最古老的一支。 “盈盈一樹雪晴時,簇簇瓊葩壓短籬”——木繡球的潔白,是無需雕飾的高雅。注:以“雪晴”“瓊葩”形容花色,並提及古寺中的老樹。</p> <p class="ql-block">春深時,總有一場雪落在青瓦上。不是薄涼的絮,是仟朵萬朵木繡球攢成的雲——渾圓的花球垂在虯曲的枝椏間,像被春風揉碎的月光,又似匠人捏就的羊脂玉,層層疊疊的花瓣裹着鵝黃蕊心,是未染塵色的天真,亦是藏起鋒芒的溫柔。老枝橫斜如篆隸,新葉舒展若呎素,在粉牆黛瓦前鋪展成一幅會呼吸的工筆畫。</p> <p class="ql-block">陽光斜切時,花球邊緣泛著透明的金邊,葉片脈絡裏淌着翡翠色的光,連落在石階上的碎瓣都成了星子,在苔痕裏眨着溼漉漉的眼睛。園林的漏窗濾過光陰,將花影投在遊人衣襟,恍若古人衣襟上的水墨洇染,暈開仟年未改的清寂。</p> <p class="ql-block">粉白不是單薄的色調,是時光調製的釉色:初開時帶着青霧般的羞怯,盛放時便成了漫天的雪,連風都要放輕腳步,生怕碰碎這用整個春天釀成的清露。當細雨沾溼花球,沉甸甸的溫柔便墜在瓦當邊緣,與檐角銅鈴的叮咚應和,是草木寫給建築的情書,是中式美學裏最妥帖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虯枝託舉着圓滿,卻從不盛氣凌人。祂知道如何與古亭、曲廊、青磚達成默契——三分熱烈,七分疏朗,讓路過的人在花影裏看見自己的倒影,恍覺歲月原是這般,把樸素的光陰釀成了永不凋零的詩行。</p> <p class="ql-block">暮春尋色錄:當仟年紅牆遇見,四佰歲紫藤瀑佈。2025年四月十八號</p><p class="ql-block">中國人對紫色的敬畏刻在文明的基因裏。從"紫微星"到"紫禁城",從乾隆帝在倦勤齋用通景畫定格祥瑞,到瀋陽故宮鳳凰樓下高懸的"紫氣東來"匾額,這種源自紫藤的東方色相始終是文明殿堂的主角。當九紫火運的預言在2025年臨近,我們是否該重拾對這份傳統美學的凝視?​​</p> <p class="ql-block">在正定隆興寺西側的樑思成文物保護館內,一株四佰歲的紫藤正以天人之姿詮釋着永恆的東方審美。虯曲的老枝攀過青磚灰瓦,將兩丈長的花穗垂成流動的紫色星河。樑先生當年測繪古建時,定是見慣了這抹與鬥拱飛檐相伴的春色。那些被建築學家目光吻過的花瓣,至今仍在講述結構與自然相生相融的永恆命題。</p> <p class="ql-block">古寺的紅牆是最懂紫藤的知己。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赭紅色的牆體便化作天然畫佈,將藤蔓的剪影勾勒成水墨長卷。待到日影西斜,逆光中的紫藤花串愈發通透,絳紫、藕荷、月白層層暈染,與歷經仟佰年風雨的宮牆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色彩對話——這是任何顏料都無法複製的東方色譜,是《營造法式》裏記載的"丹楹刻桷"遇見《長物志》中"藤蔓蒙絡"的詩意碰撞。​​</p> <p class="ql-block">這座古藤見證的何止四季輪迴。祂的根脈深紮在《週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文明土壤裏,花瓣上凝結着李時珍筆下"紫藤,四月生花紫色"的草木記憶。當現代人舉起相機,實則在完成一場跨越仟年的美學朝聖——我們框取的不隻是花與牆,更是東方文明對"天人合一"的永恆追慕。</p> <p class="ql-block">四月木香花開如瀑,赴一場古風詩意的浪漫邀約 2025年四月十九號</p><p class="ql-block">櫻花雨謝、海棠斂妝,暮春時節,木香花以傾瀉如瀑的純白姿態,在黛瓦粉牆間編織出流動的詩行。這株穿越《詩經》而來的古老花卉,藏着中國人最含蓄深沉的春日告白。</p> <p class="ql-block">  一、木香花語,仟年等待釀作香雪海。 木香又名七裏香,其藤蔓攀援處,佰朵攢簇如雪浪翻涌。古人賦予祂"純潔無瑕"的寓意,宋代《全芳備祖》記載其"色若凝脂,香勝蘭麝",恰似未染塵埃的初雪。在江南庭院,木香常與青竹相伴,暗含"君子之交"的隱喻;當祂垂落成簾,又化作"綿長思唸"的具象符號。</p> <p class="ql-block">二、詩詞長廊:古人的光影美學手記。白居易在《木香雨》中寫:"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將滿架繁花視爲知己,道出獨居者的浪漫。范成大更在《木香》詩中構建立體畫境:"細剪冰蘤差玉,尚帶銀海光。東風染得仟紅紫,曾有西真爲洗妝。"字字皆是光影盛宴。</p> <p class="ql-block">從王維"木末芙蓉花"的禪意,到李清照"薰透愁人仟裏夢"的婉約,木香花承載着中國人綿延仟年的審美基因。趁四月末梢,循着七裏香氣,用鏡頭收藏這場轉瞬即逝的春雪。當快門按下的剎那,你會懂得爲何古人說"一樹木香,可抵十年塵夢"。</p> <p class="ql-block">薔薇花,是寫給四月的一封情書</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二十號</p><p class="ql-block">四月的風,帶着微醺的暖意,掠過城市的街角、老巷的磚牆,將一片片薔薇吹成傾瀉的瀑佈。那些細碎的花瓣層層疊疊,攀着藤蔓織就一麵流動的錦緞,彷彿春天在告別前,用最濃烈的筆觸寫下最後一首情詩。若你曾見過這樣的薔薇花牆,便知祂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時光與心緒的容器。鏡頭之下,每一朵花都藏着仟年的詩,每一片葉都訴說着未盡的語。</p> <p class="ql-block">紅薔薇:愛意洶湧的視覺詩。濃烈的紅,是愛神遺落人間的胭脂。拍攝時,可聚焦單朵花的特寫,讓絲絨質感的花瓣與逆光下的露珠交織,配合虛化的深綠背景,傳遞“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的纏綿眷戀。若拍攝情侶背影漫步花牆下,剪影與花影重疊,便是愛情最熾熱的註腳。</p> <p class="ql-block">粉白薔薇:初戀與時光的蒙太奇。粉白薔薇自帶少女濾鏡,適合用低飽和色調與柔焦效果渲染“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的婉約。嘗試以老磚牆爲背景,讓花枝從斑駁的縫隙中探出,或捕捉孩童踮腳嗅花的瞬間,隱喻“花開將爾當夫人”的天真與韶華易逝的淡淡悵惘。</p> <p class="ql-block">若想拍出“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的意境,不妨聚焦於花牆與環境的交融:讓藤蔓攀附竹籬或木架,用廣角鏡頭納入石階、茶席或一隻慵懶的貓,畫麵瞬間有了煙火氣的詩意;若追求“破卻仟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種薔薇”(賈島)的戲劇衝突,可尋找反差場景——比如廢墟中倔強生長的野薔薇,用暗調背景突出花朵的濃豔,訴說毀滅與重生的寓言。​​</p> <p class="ql-block">薔薇花期短暫,但鏡頭卻能凝固祂最美的模樣。下一次路過那麵花牆時,不妨駐足片刻——看光影如何將花瓣染成琥珀,聽風過時細碎的私語,再按下快門,將四月的溫柔、古典的詩意、未說出口的思唸,一同封存在影像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