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记: 南加州橙县篇(139): Long-billed Curlew长嘴杓鹬

Alex Zhang 天马行空中

长嘴杓鹬Long-billed Curlew (Numenius americanus)<br> 分类与分布<br>科属:鹬科(Scolopacidae),杓鹬属(Numenius)。<br><br>分布:<br><br>繁殖地:北美西部大平原(美国中西部、加拿大草原省份)。<br><br>越冬地:美国南部、墨西哥沿海及加利福尼亚湾,偶至中美洲。<br><br>栖息地:繁殖期偏好短草草原、湿地边缘;越冬时常见于盐沼、潮间带、农田。 形态特征<br>体型:<br><br>北美最大的滨鸟,体长50-65厘米,翼展89-104厘米,体重约500-1000克。<br><br>喙:<br><br>极长且下弯(雌鸟喙更长),长度可达15-21厘米,用于探测深层泥沙中的猎物。<br><br>羽色:<br><br>整体棕褐色,腹部浅色,飞行时可见肉桂色翼下覆羽。<br><br>头部与颈部有深色纵纹,尾部具黑白横斑。<br><br>鸣叫:<br><br>发出哀婉的卷舌音“cur-lee”,繁殖期有复杂的飞行鸣唱。 生态与行为<br>食性:<br><br>主食甲壳类、蠕虫、昆虫幼虫,冬季补充贝类和小鱼。<br><br>利用长喙探入泥沙或翻动草皮觅食,偶食浆果。<br><br>繁殖:<br><br>求偶:雄性通过高空盘旋鸣叫和地面舞蹈吸引雌性。<br><br>巢:地面浅坑,铺草叶,每窝3-5枚橄榄色带褐斑卵。<br><br>孵化:雌雄共同孵卵(24-30天),雏鸟早成性,约5周后可飞。<br><br>迁徙:<br><br>春季北迁(3-5月),秋季南迁(7-10月),部分种群短距离迁徙。 保护现状<br>威胁:<br><br>草原栖息地丧失(农业开发、城市化)。<br><br>越冬地湿地污染及人类活动干扰。<br><br>历史上因肉味鲜美遭过度狩猎(今已受法律保护)。<br><br>保护措施:<br><br>IUCN评级:近危(NT)(种群趋势下降)。<br><br>北美湿地保护计划(NAWMP)等推动栖息地修复。 文化象征<br>美国西部草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常见于原住民传说。<br><br>州鸟象征:美国怀俄明州非官方“州鸟”,代表草原文化。 最佳地点:<br><br>繁殖季:美国蒙大拿州国家草原保护区。<br><br>越冬期:墨西哥锡那罗亚州盐田。<br><br>辨识技巧:注意与体型较小的中杓鹬(Whimbrel)区分,后者喙更短且头部有深色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