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581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古今中外,婆媳关系始终是家庭生活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在现代家庭里,婆媳矛盾更是普遍存在,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婆媳关系紧张的困扰。这种紧张不仅会让家庭氛围压抑,更会动摇家庭稳定和谐的根基,甚至对子孙后代孝道观念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倘若儿媳妇不善待婆婆,而丈夫又是个孝子,家庭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让儿媳妇陷入两难境地;若遇到不讲道理的婆婆,儿媳妇在家庭中也会倍感煎熬,难以维系正常的家庭生活。可以说,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荣辱,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导致家破人亡的悲剧。因此,婆媳关系堪称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之中。</p> <p class="ql-block">“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在《论语》中的谆谆教诲,如黄钟大吕,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根基。在岁月的长河中,儒家思想如璀璨星辰,照亮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百善孝为先",这一儒家核心理念,不仅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无数动人篇章,更为当代家庭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智慧指引。从古至今,婆媳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家风传承的关键环节。那些流传千古的婆媳孝亲故事,是儒家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当代人化解家庭矛盾、构建和谐家风的学习榜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乐羊子妻孝婆:智慧劝诫守德,诠释尊亲之道</b></p> <p class="ql-block">东汉年间,乐羊子为求学问,常年离家远行,家中只留下年轻的妻子与年迈的婆婆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贫拮据,常常食不果腹。一日,婆婆实在难忍饥饿,在四下无人时,偷偷宰杀了邻家的鸡。乐羊子妻劳作归来,看到桌上的鸡肉,心中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但她并未面露愠色,也没有直接指责婆婆,而是静静地坐在桌前,泪水簌簌地落下。婆婆见状,慌乱地解释,她却握住婆婆的手,哽咽着说:"都怪儿媳没本事,不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才让母亲受这般委屈,做出这样的事。"这番饱含自责的话语,既保全了婆婆的尊严,又让婆婆在愧疚中认识到错误。在儒家"事亲有隐而无犯"的理念中,乐羊子妻用智慧与包容,将孝道化为对长辈的尊重与维护,以无声的方式诠释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深刻内涵,展现出孝不仅是物质的供养,更是精神的呵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姜诗妻孝姑:矢志不渝侍奉,彰显敬亲之诚</b></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姜诗之妻庞氏的孝心在乡里远近闻名。她的婆婆对涪江之水情有独钟,认为江水清冽甘甜,煮出的饭食格外可口。于是,无论严寒酷暑,庞氏每日都要往返数里,前往江边汲水。此外,婆婆喜爱吃鱼,她便每日早早起床,去集市挑选最新鲜的鱼,回家精心烹饪。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江面上风急浪高,渡船无法通行,庞氏被困在对岸,迟迟未能归家。姜诗见妻子久未归,误以为她懈怠了对母亲的照料,一怒之下将她赶出家门。被赶出的庞氏没有丝毫怨言,寄居在邻居家中,白天帮人洗衣做饭,晚上纺纱织布,用辛苦劳作换来的食物,托人转交给婆婆。即便身处困境,她依然惦记着婆婆的饮食起居,从未间断对婆婆的侍奉。这份持之以恒的孝心,终于打动了姜诗母子,最终将她接回了家。庞氏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践行了《孝经》中"事亲以敬"的准则,成为了孝行天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夫人孝婆:无私乳养盲姑,践行仁爱之孝</b></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崔远之妻唐夫人唐氏,面对双目失明、体弱多病的婆婆卢氏,做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选择。因婆婆年事已高,肠胃虚弱,许多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唐夫人毅然决定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从此,每日清晨,她顾不上梳妆打扮,便开始悉心照料婆婆;深夜里,只要婆婆稍有动静,她便立刻起身查看。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她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她不仅要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还要四处寻医问药,想尽办法减轻婆婆的病痛。唐夫人的双手因操劳变得粗糙,面容也因疲惫而憔悴,但她的眼神始终坚定而温柔。她用无私的奉献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仁爱思想,将孝道升华为超越血缘的深情,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孝亲的动人篇章,成为了流芳百世的孝行楷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孟宗妻敬婆:泣竹得笋传奇,印证孝感天地</b></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一个寒冬,孟宗之妻孙氏的婆婆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病中的婆婆十分想吃一碗鲜嫩的冬笋羹汤,然而时值隆冬,大地冰封,冬笋深藏于冻土之下,根本无处寻觅。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跑遍了周边的集市,询问了许多农户,却始终一无所获。绝望之下,她独自一人跑到竹林中,抱着竹子失声痛哭,一边哭一边诉说着对婆婆的担忧和自己的无助。也许是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奇迹竟真的发生了:只见原本干枯的竹林中,土地微微开裂,一根根鲜嫩的冬笋破土而出。孙氏又惊又喜,赶忙采下冬笋,飞奔回家,精心熬煮成汤。婆婆喝下羹汤后,病情竟奇迹般地逐渐好转。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恰如《增广贤文》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真实写照,深刻印证了儒家"孝感天地"的信念,让我们看到孝心所蕴含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庭坚妻效夫孝母:伉俪同心尽孝,传承善德之风</b></p> <p class="ql-block">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以"涤亲溺器"的孝行被后人传颂。他的母亲爱干净,黄庭坚便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也从未假手他人。这份孝心深深感染了他的妻子,妻子也以丈夫为榜样,将孝顺婆婆视为自己的责任。平日里,她细致入微地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关注婆婆的喜好,为婆婆缝制舒适的衣裳,准备可口的饭菜;每逢节日,她都会精心准备礼物,陪伴婆婆聊天解闷,让婆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夫妻二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携手践行孝道。在他们的影响下,家中晚辈也耳濡目染,将孝亲敬老的美德传承下去。黄庭坚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让孝亲之风在家庭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后世家庭和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家庭关系的和谐乐章中,丈夫对妻子的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旋律。当丈夫以理解与关爱给予妻子应有的家庭地位,不仅能让妻子安心扎根、全心投入家庭生活,更能激发她以饱满的热情养育子女、孝顺长辈。这份尊重,如同温暖的土壤,滋养着妻子将家公家婆视作亲生父母般尽心侍奉,将爱意与孝心融入日常点滴。真正智慧的丈夫深知,尊重妻子并非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纽带——它不仅能让妻子感受到被珍视的幸福,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让孝道与温情代代传承。这份智慧,值得每一位家庭成员用心领悟、躬身践行,因为唯有相互尊重、彼此关爱,方能构筑起幸福家庭的坚实根基。这不仅是促进夫妻和睦的秘诀,更是处理婆媳关系、维系家庭和谐的最好方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穿着带花衣服就是卢董家婆</span></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代婆媳孝亲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当代社会,我的学生卢董一家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卢董母子三人作为“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的成员,师从黄老师,在圣贤教育的滋养下修身立德。作为卢家儿媳,卢董与丈夫同姓,而婆婆对她视如己出:在卢董因上班疲惫睡懒觉遭邻居非议时,婆婆立刻出面维护;当小两口偶有争执,婆婆总先责备儿子;更将卢董的口味喜好铭记于心,精心种植儿媳钟爱的果蔬,主动承担家务与育儿重任,只为让她安心打拼事业。</p> <p class="ql-block">而卢董也以行动回馈这份深情。她不仅每年按时奉上丰厚的生活红包,换季时精心挑选适合婆婆的新衣,更在外时刻维护婆婆声誉。每当听闻他人议论家长里短,她总是淡然一笑,坚定地说:"我家婆婆待我,比亲闺女还上心!" 工作之余,卢董更是贤妻良母的典范——每日雷打不动接送儿子浩华、重华上学,耐心辅导课业。婆婆身体稍有不适时,她便第一时间为父母问病取药,仔细研读医嘱、按时叮嘱服药,日夜陪伴在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抱着小孩子就是卢董的家婆</span></p> <p class="ql-block">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自幼熟读国学经典,常常自觉录制读书视频,分享到"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中。孩子们虽年少,却早已将“首孝悌,次见闻”的《三字经》古训牢记于心,深知“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用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用实际行动践行孝道。卢董以孝敬父母、培育子女为己任,让丈夫得以安心在外工作。黄老师将母子三人读书的视频精心录制并发布到美篇,希望以他们的故事为天下读书人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传递孝亲尊师的美好家风。</p> <p class="ql-block">从古代的婆媳佳话到当代的和美家庭,这些故事犹如明镜,提醒当代人珍视家庭情感、传承孝亲美德;又如温暖的灯塔,指引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以理解与包容化解矛盾,用尊重和关爱滋养亲情。作为儿子,更应当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善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去协调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抱着男孩子的妈妈就是卢董</span></p> <p class="ql-block">源于卢董母子三人皆是黄老师的学生,偶尔相处间,黄老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知之甚详。卢董数十年如一日的孝心,从为婆婆问病取药的细致,到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用心,无一不让黄老师深受感动。在黄老师眼中,卢董不仅将两个孩子教导得懂得孝顺、感恩与报恩,更以自身行动诠释了“孝悌”真谛。黄老师曾与卢董一家相聚,亲眼见到婆媳间亲密无间的互动,还与卢董的家婆一同用餐、合影留念。回忆起这些场景,黄老师往往情难自抑,书写时常常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份跨越血缘的深情,这份代代相传的孝道,正是当代社会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卢董的家婆虽年事已高,却有着令人钦佩的智慧与通透。每当女儿前来做客,她总会“特意”叮嘱卢董帮忙洗碗、打扫地板。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则藏着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她用这种方式,不着痕迹地向女儿展示自己在儿媳家中备受尊重,既维护了家庭的和睦体面,也巧妙地平衡了女儿与儿媳的情感。这份对儿媳的珍视与体谅,不仅让卢董感受到被信任的温暖,更让她深刻体会到婆媳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成就的深厚情谊。家婆以这样充满智慧的举动,无声地传递着对儿媳的认可与关爱,让这份双向奔赴的孝心在家庭中愈发醇厚绵长。</p> <p class="ql-block">唯有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古人的善德与智慧,将孝行融入日常生活,方能以小家之和睦推动社会之和谐,为子孙后代树立言传身教的鲜活典范,让孝道文化在家庭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愿天下家庭都能以卢董一家为榜样,让孝亲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彩,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传承文明的温暖港湾。</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南宁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