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立初期:其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建立初期广泛搜集教育品、动植矿物标本、金石文物等。1925年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附设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发展变迁:1933年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抗战期间,太原沦陷,馆舍被日军接管,历经多次更名和管理变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1949年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53年与太原文物馆合井,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馆建设:1992年决定筹建现代化新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正式向公众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周,经历了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经历了群雄并起、孕育统一的战国时代,是中国早期国家由统一王朝走向统一帝国的历史大变局。春秋时期,在“天下共主”的旗帜下,诸侯争相成为春秋霸局的引领者、主导者。晋与秦,从东周肇始入局,晋文侯勤王,助创东周;秦襄公抗戎,始列诸侯。晋秦之间,会好、制衡、争锋………,变局中谋生机,变革中求新机。春秋末年,秦霸西戎,“三晋”崛起,“七雄”势成,以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列国共同推进国家和民族大一统的战国时代,变局中开新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类元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500万年前的垣曲“世纪曙猿”,是人类的远祖。远古人类从能人、直立人进化为智人,经历了300多万年的漫长历程,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500余处。以西侯度、丁村、柿子滩为代表,早、中、晚期遗存都很丰富,文化序列完整。在探索早期人类起源、旧日新石器时代过渡及农业起源等方面,举足轻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夏商踪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前21世纪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王朝中心区域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境内发现了众多夏时期文化遗存,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道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选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己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可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国霸业—晋,天下莫强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晋称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国晚期、公室衰微,六卿专权、政出家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揭开了列强兼并的历史序幕。公元前403年,周天于封事)起、魏力诸侯,战回七雄格局正式形成。战国时期,风云际会,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社会变革。萧并与融合成为时代主旋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赵魏奋勇争先,变法图强解地拓疆,顺应时势,承继晋国余烈,续写三晋辉煌,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初,设九边重镇,行开中盐法,晋商纳粮输盐,逐渐崛起。其后扩大经营,商履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清代,晋商开辟“万里茶道”,贸易走向国际化。道光年间,创办票号,汇通天下,执金融之牛耳近百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商纵横商界五百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庭院深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晋商大院,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由晋商兴建的深宅大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大院高墙深宅、规模宏大、规制严谨、内涵丰富。庄重恢宏的建筑群落、意蕴幽远的楹联匾额、精巧古朴的雕刻艺术,是晋商人文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处处体现着晋商文化的博大精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城内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兴起于北方蒙古高原,游骑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连接战国秦、赵、燕长城,构筑万里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山西北部长城关隘成为汉匈战争的要塞。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曹魏时分其为五部,多数安置在山西境内;北匈奴在与汉王朝的百年角逐中,逐渐西迁,脱离汉境。魏晋时期,北方的羯(jie)、羌、氏(di)、鲜卑等民族陆续内徙。西晋末年,南匈奴后裔刘渊在离石建立汉国,揭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其后200年间,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碰撞融合的中心舞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寄情翰墨—段云捐赠书画作品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瓷苑艺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