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

小老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碉楼,是国外建筑文化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侨乡开平随处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开平碉楼不仅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也展示了建筑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护为主的侨居建筑的史绩与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碉楼是指开平市境内有枪眼、门窗窄小、墙身厚实、两层以上的,主要用于防卫避灾的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防洪灾和防匪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每年受台风影响较大,加上河网纵横,地势低洼,风灾、洪涝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于是村民兴建起墙体厚实坚固、楼层较高的碉楼,以避洪灾求平安。如开平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位于赤坎镇三门里的迎龙楼,就曾于清朝光绪甲申(1884年)、成申(1908年)两次大涝,《开平县志》就有“村人登楼全活”的记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县于清顺治六年(1649)设县,此前,其域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官府管控不力,社会治安长期不稳。到民国初年,开平侨乡逐步形成,侨眷、归侨的生活比较宽裕,往往成为匪徒作案的对象。匪徒不但抢劫财物,掳掠牛羊牲口,还掳人勒索,甚至杀人放火。因此当地民众逐步联合起来防贼自卫,而碉楼是开平民众以保生命财产安全而诞生的防御性民居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分布在15个镇(街)。其中,塘口镇、赤坎镇、百合镇、蚬冈镇、金鸡镇、龙胜镇等地的碉楼数量较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力村碉楼群是开平碉楼的典型代表,共有15座碉楼和10座庐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马降龙碉楼群共有6座碉楼和1座庐阁,建筑风格独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华侨园林,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韵味和欧美别墅建筑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力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塘口镇自力村共有碉楼15座,典型地体现了开平碉楼与村落建设兴盛时期的华侨建筑、碉楼和传统民居的和谐布局,以及与周边农耕环境的协调;包含了众楼、居楼和更楼全部类型。</span></p> <p class="ql-block">  养闲别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养闲别墅是旅居南洋华侨方文济于民国八年(1919年)回乡建造的居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24.57平方米。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6.39米,进深7.42米。楼体中下部造型简洁,门窗窄小,每层用腰线分隔。第五层正面为退台式平台、拱劵柱廊,两角筑有方形“燕子窝”。</span></p> <p class="ql-block">  居安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旅居斐济的华侨方文旋1922年回乡建造,是自力村早期的碉楼之一。楼高5层,楼高17.5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纪20年代,开平地区土匪猖獗、洪涝频繁,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纷纷回乡兴建碉楼。居安楼的建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座居住建筑,更是一座防御工事,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侨胞们的爱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居安楼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将中国传统建筑的青砖、红瓦、木雕等元素与西方建筑的拱券、柱廊、阳台等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貌,展现了侨胞们对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为一座防御性建筑,其设计充分考虑了防御功能。楼体坚固,墙体厚实,枪眼密布,窗口狭小,便于抵御外敌入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居安楼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它仍然见证了那段动荡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枪眼楼</p> <p class="ql-block">  振安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振安楼是旅居加拿大华侨方文振,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回乡建筑的居楼,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115.80平方米。主楼高四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6.33米,进深4.92米。第三层用七个托脚出挑平台,并与三面拱券立柱环护形成敞廊。第四层筑绿釉宝瓶栏杆护栏。</span></p> <p class="ql-block">  达安楼</p> <p class="ql-block">  铭石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美国华侨方润文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坐西北向东南,高五层,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第五层正面为宽广敞廊,四角力悬挑“燕子窝”。楼顶中央筑有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主楼集防御、居住功能于一体,是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的代表。附楼为青砖平顶房,主要功能是厨房,兼存放农具。</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幻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旅居马来西亚华侨方文娴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回乡建筑的居楼。由碉楼和庭院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楼高五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造型简朴。首层面阔8.02米,进深8.5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幻”两字体现了楼主对当年社会政治动荡的彷徨和不满,包含着他对辛酸的游子生涯的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  叶生居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旅港同胞方广宽(叶生)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主楼和附楼组成,总占地面积221.39平方米。主楼高四层,坐西北向东南,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楼体造型简洁,承袭了当地民居的传统,强调居住功能的舒适性,是乡村匠人早期设计的“庐”建筑风格的典范代表。室内外的装饰皆秉承当时风格,融和中西方建筑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  立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华侨园林,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始建于1926年,历时十年,于1936年初步建成。旅美华侨谢维立建造,现有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园巧妙地将中国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流行的别墅建筑风格融会贯通,呈现出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园内建筑既有中式琉璃瓦歇山屋顶、古色古香的门窗等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班牙、罗马、哥特等西方风格的拱券、雕花、廊柱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园内分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个区域。大花园:位于别墅区后面,以“立园”大牌坊和“本立道生”牌楼为轴心布局,古木参天,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弥漫着浓厚的西洋情调;小花园布置精致,有鸟巢、花藤亭等建筑,充满浪漫气息;别墅区是园林的主体,有六幢风格独特的别墅和一座古式碉楼,是园主兄弟叔伯的日常起居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立楼建于1926年,楼高三层半,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充满中国殿堂古风,而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则充满西洋情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乐天楼建于1911年,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楼高五层,墙厚约30公分,四周遍布枪眼,是村民的公众避难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炯庐建于1932年,楼高两层,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手法,造型新颖,通风流畅,布局合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晚香亭建于1936年,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因四周种满果树香花,早晚都香飘纷纷,故得名“晚香亭”。</span></p> <p class="ql-block">  泮文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于1926年,是园主兄长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其结构与泮立楼相似,建筑投影面积为146平方米,楼高三层半。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颇有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充满着西洋情调。其建筑艺术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  泮立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立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谢维立与其父谢圣泮之名联珠而成。楼高三层半,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又充满着西洋情调;室内装饰和家用设施均由外国引进而国内难得一见,令人神往;岭南传统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通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楼客厅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上面这一副潮州的涂金木雕—《封神榜》,它的雕刻精湛,构图别出心裁,上层是《六国大封相》—相台,下层是《姜子牙点将》一一将台,据说曾有位外籍友人出3万美金的高价,想把它买下,可是园主都不肯割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副镇园之宝,虽久经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在客厅的左右两侧,还保留了园主当年的画像及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  明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庐建于1931年,楼高两层,建筑面积为146平方米,是园主堂兄弟谢维钦的别墅。楼名“明庐”二字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朱汝珍所题,雄健有力。其时朱汝珍年老已隐居香港,能找到大名人为之书楼名,可见楼主的讲究和认真。</span></p> <p class="ql-block">  乐天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乐天楼是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积为37平方米,楼高5层,门窗皆为铁制,墙厚约30公分,方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牢固,防盗性强,四周遍布枪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span></p> <p class="ql-block">  炯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炯庐是园主五叔谢圣炯的别墅,建于1932年,楼高两层,建筑投影面积为146平方米,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手法,造型新颖,特色鲜明,通风流畅,布局合理。</span></p> <p class="ql-block">  云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眉建于1928年,共有5座,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侨乡一带传统的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辈分所得,每座房子的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一模一样,表达了这位老父亲对其儿子一视同仁的态度;二楼走廊相互连通,也寄托了主人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手足相连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降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百合镇马降龙村落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河,是开平乡村民众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美好家居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作。村落现存碉楼,大多数稀疏地分布在村后茂密的竹林中,与民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  保障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保障楼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119.89平方米。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6.51米,进深5.12米。周边为石板铺面平台,青砖间隔墙,两坡顶。顶层正面向外悬挑,背面两角筑“燕子窝”,外墙设有射击孔。</span></p> <p class="ql-block">  保安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永安村20户黄姓村民于1926年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寓意保村安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此楼建在万绿丛中,享尽园林风光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  昌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昌庐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2.38平方米。楼高四层,平面布局为三间两廊,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首层面阔11.55米,进深9.73米.窗套装饰讲究,正面窗套竖贯第一、二层。</span></p> <p class="ql-block">  林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旅居墨西哥华侨关定林耗资一万二千银元、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乡建造的别墅。坐东向西,四边为石板铺面平台,总占地面积348.31平万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楼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首层面阔11.5米,进深9.72米。外墙红色抹浆。窗套装饰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天禄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禄楼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当时村里29户黄氏村民集资兴建,是典型有防御功能的众楼。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05.5平方米。楼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9.11米,进深7.46米。第一至第五层共有29个房间,第六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七层为瞭望台,顶部为四角攒尖式凉亭。</span></p> <p class="ql-block">  瑞石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开平碉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开平第一楼”,始建于1923年,历时3年,于1925年竣工。楼高9层,总高度28米,占地92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由黄璧秀(号瑞石)及其儿子黄畅兰、黄赐兰共同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部呈现西式风格,融合了罗马穹窿顶、拜占庭穹窿顶等建筑元素,顶部有三层亭阁,其中罗马穹窿顶和拜占庭穹窿顶造型尤为显著,彰显异国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内部则保留岭南传统风格,门窗上雕刻着龙凤图案,并刻有“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等中国传统祝福字样,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首层至五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显得灵活多变。五层顶部为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是小凉亭的穹窿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该坚固可守,居高临下,配备了枪械、铜钟、探照灯等防御设施,曾有效抵御盗匪侵扰,守护村民安全。二至六层均配备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瑞石楼由黄璧秀的后人管理,内部家具多为黄花梨和酸枝木制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 清茶一杯 小老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