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碛口镇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清晨,天气有点阴晴不定,由于我们不想“五·一节”时被堵在路上,所以还是决定按原计划北上,沿黄河一号旅游专线前往号称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顺利抵达了此前预定的窑洞民宿。由于前一天同民宿老板通过电话并互加了微信,所以他边等我们,边为我们收拾好了预定的传统窑洞客房。</p> <p class="ql-block">老板说他的父亲是个文化人,所以在我们住进的传统窑洞里,挂着两幅非常怀旧的电影海报。对于他父亲收集并保留下来的这些海报,相信五六十年代的兄弟姐妹们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我却不知道,农业学大寨居然还拍过动画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民宿属于河南坪,东西走向的湫河与南北流向的黄河在这里相遇,共同画出了一个丁字。河南坪因在黄河东岸、湫河南岸的角落里,故称。</p><p class="ql-block">稍事休息,我们先过湫河桥进入碛口景区,然后转弯西行来到黄河与湫河交汇处的乱石险滩。</p> <p class="ql-block">在汉语文字中,所谓“碛”者,乃乱石险滩是也。而“碛口”则意指“乱石险滩附近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湫河在黄土高原肆虐奔腾,携带着大量沙石汇入黄河,在入口的黄河东岸堆积成一个长约千米的砾石滩,名为“大同碛”,碛口便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大同碛把原本400米宽的黄河水道挤压成80米,致使靠近西岸一侧的狭窄水道内,河水变得格外湍急,流速骤增,暗礁林立,险象环生,货船难以通过险滩继续前行。于是,商家便借毗邻的卧虎山良港卸下货物,由水运转为陆运。因此,这里逐渐形成货物转运码头,碛口就此问世。</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看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也是古代黄河水运的终止线。</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碛口南端进入古镇的,这个区域应该是小镇新区,沿湫河呈东西走向,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背山面水新建了不少仿古建筑,多为酒店、饭庄之类旅游配套设施。</p> <p class="ql-block">沿湫河东西走向的街道,在这里拐了个弯,成了沿黄河南北走向的街道。这条沿黄河大街的南端多为新建的仿古建筑,向北行不远就是碛口古镇的老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不做广告,这些的酒店饭庄算是比较高档的。</p> 碛口古镇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的具体坐标,为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依山傍水,主要街道沿黄河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各色建筑依卧虎山势由低向上延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阶梯是临河街,多为大客栈和官府机构;第二台阶称为“明清街”,主要是大小商铺和手工作坊;位于最高一级的,是古镇的主要景点~黑龙庙。各阶梯之间有小巷子联通。古镇现存的街道和店铺多为明清建筑,且具有典型的山区传统建筑特色。这些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作坊、庙宇和民居等。</p><p class="ql-block">湫河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孕育的碛口古镇面向黄河、背靠卧虎山,东南连内地,西北牵塞外,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早在战国时期,碛口就是赵国很重要的军事要冲,之后在秦、汉、两晋诸朝,皆为如此。南北朝后期,西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直到隋、唐和北宋时期,碛口依然是安抚塞外胡人的桥头堡。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之利,成为北方商贸重镇。</p><p class="ql-block">公元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为风景名胜旅游区。在山西省重点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中,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的碛口古镇,当仁不让地成为黄河旅游板块中的核心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碛口也是广大“网友最喜爱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将按照我们自己的游览路线,依次介绍部分有特色的古建筑。我们首先看到,是德诚源店。</p><p class="ql-block">德诚源店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于清乾隆年间重建,距今有380余年的历史。它坐南朝北,原是一座前有门面房,后为窑洞式两层建筑的四合院店铺,它不但紧邻黄河古码头,而且还地处古镇最繁华的第一条与第二条商业街的交汇口上,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因此,它与紧邻的“忠和源”、“广生源”被称为古镇的“三源”,且都大名鼎鼎的百年老字号。</p><p class="ql-block">据说,德诚源虽曾几易其主,但始终本着以“德”为本、以“诚”为信、以“源”力的经营理念,故一直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民国年间被晋西首富陈晋芝收购,生意更是越做越大,大凡熟知碛口古镇的客人,无人不知“德诚源”的名声。</p> <p class="ql-block">这座其貌不扬的建筑原名“复合店”,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曾是州县两级官府的厘金局,也就是如今的税务局。</p><p class="ql-block">碛口的地理位置处在州、县犬牙交错的地带,历史上就曾是由州(永宁)、县(临县)各管一半。有关资料记载,民国七年,州厘金局只收缴后街的印花税,大商号年收一至二百元(银元),小商号年收三五十元。全镇每个商号另加十至二十元的河槽税。</p><p class="ql-block">县厘金局则对前街实行包税制,只收缴人丁税和地亩税,人丁每年每人收三角,地亩每年每亩征小米八合到一升二合。</p> <p class="ql-block">此为厘金局的院内建筑。顺便指出,凡是县以上文保单位挂牌的古建筑,一律不得随意拆迁或损毁!</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起眼的烟行,居然是碛口码头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联通第一和第二台阶的巷子。古镇有许多条这样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据说民国九年,碛口试种棉花成功以后,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农家土纺土织蓬勃发展,印染行业自然也应运而生。民国三十年前后,碛口的染坊发展到十多家,“义成染”是其中佼佼者。当时染料主要依靠进口,主要将土布染成深蓝色或浅蓝色,其他染料则很少使用。另外,一些染坊还采取了类似蜡染的印花技术: 先在油漆纸上刻上图案,然后再用豆面糊或石灰浆漏印在白布上,待染上深蓝色后,洗掉浆泥,即成蓝底白花布。</p> <p class="ql-block">这是义诚染坊内院,看上去规模不小,保存的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碛口古镇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的四和堂。四和堂依山面河,紧靠碛口码头,创立于清道光初年,因其构建之初为四份银股,故名“四和堂”,最初主要经营粮油。</p><p class="ql-block">据四和堂大掌柜曹生龙的后人讲述,四和堂创建之后依托“宽敞的庭院、充足的库房”,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一直经营麻油,生意久盛不衰。鼎盛时期,甚至“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达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东至太原、京津。</p><p class="ql-block">自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一二零师在四和堂原址投资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货物的运转,繁荣了边区经济。</p><p class="ql-block">全国解放后,四和堂改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和堂闲置,导致大面积坍塌。</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是本地商家筹资在四和堂原址复建的,由山西省古建筑设计院设计,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建成了这座承载“商埠古韵、充满民俗气息”的窑洞式宾馆,并定名为“碛口客栈”。</p> <p class="ql-block">复建的四合堂。</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条由第一台阶通往第二台阶的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藏在巷子里的一处旧宅院 : 斑驳陆离的朱门依然难掩昔日的辉煌和富庶!</p> <p class="ql-block">这处院落的门面很小,但却曾是个“大衙门”~ 晋绥边区所属的贸易局。</p><p class="ql-block">碛口曾是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公元1940-1948年间,晋绥边区所属三分区在此设立贸易局,负责调节解放区市场,防止“西北农民币”出现波动。</p><p class="ql-block">另外,碛口当时有八路军120师、决死四纵队、暂一师、教二旅、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延安南区以及临县、离石两县开办的二十多家商业企业,贸易局负责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管理税务、缉私大烟和银洋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碛口古镇最北端的古建筑。临河大街延伸到这里,道路变窄,商户减少,行人稀疏,但却多了几分西北古镇苍凉古朴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可惜,无处不在的汽车影响了我们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座霸气的建筑旧称“荣光店”,现名“黄河宾馆”。荣光店背座卧虎山,面临黄河水,从大门进去是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吃台四合院,正面又依山叠建四层窑洞,另三侧楼上建有硬山顶瓦房,大门洞之上的“望河楼”更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磅礴,登楼远眺,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据考证,荣光店于清道光年间由临县青塘村王姓富户所建,专营北口麻油。王氏家谱载:咸丰年间,王家资产计白银三十万两,水地上千亩,称得上是家财万贯、良田百顷的大财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昔日荣光店,如今的黄河宾馆。</p> <p class="ql-block">锦荣店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店东主要转运油料,再用高脚(驼骡)篓装把油料运到离石、汾阳销售。同时,他还把招贤的瓷铁货转运至陕西省佳县、蝗镇等地。公元1938年日寇入侵,此店关停。抗战时期,八路军西北军工工业部由晋秦转送军需物资,特设的矿物处负责转送来自交城的木炭、火硝等军工原料。</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曾在清末民初做过官盐局,管理产自陕北、宁夏、青海的食盐。</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条通向第二台阶的巷子,我们从这里向上……</p> <p class="ql-block">先是看到了一个叫做“万益成”的院子。万益成是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的祖宅,自清朝中叶到民国年间,这里一直是存放来往货物的货栈。</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行,我们来到了裕后泉旧址。裕后泉前后两院共有40孔窑洞,故当地人称其为“四十眼窑院”,是晋西首富陈晋之的祖产。民国五年,陈晋之兄弟三人在此开办裕后泉,专营粮食,并酿造“裕后泉”白酒。</p><p class="ql-block">古语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然而,陈家兄弟硬是凭着这条黄金水道,将绥、宁、蒙、陕特产的小米、黄米、莜麦、豆类等杂粮,源源不断地运来碛口,又将利用这些杂粮酿造的白酒返销到西北各地。</p> <p class="ql-block">横穿过这条窄巷,我们来到第二台阶的一个热闹所在。</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私立的兵器博物馆,主要展示历朝历代的冷兵器,其中还包括抗战时间八路军使用的大刀。</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这个兵器博物馆的主人原本是房地产开发商,从小酷爱收藏冷兵器。这个博物馆“名气”最大的藏品,是贺龙元帅抗战时期使用的大砍刀。</p> <p class="ql-block">广生源是陈氏三兄弟在碛口的又一处重要商号,也是碛口保存较为完善的三层楼建筑。其中,一层面临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窑洞,当时是开放式店铺。二层的主体建筑向东而面临正街,靠街为屏门式铺面,中间大门进去是四合院,正窑上加盖楼房,左右配有厢房。整体设计典雅独特,建筑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明清街头的一家规模较大的制醋酿酒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位于第二台阶的明清街。主要经营当地的土特产,包括红枣醋、红枣酒、布老虎、红色文物和当地美食等等。</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居然也来到这里!还真是无孔不入哇!</p> <p class="ql-block">福顺德骆驼店,是碛口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家骆驼店。原来院子一半铺了石板,而另一半保留泥土,是为骆驼休息而为。福顺德还保存着骆驼骡马的“餐厅”,长长一排石槽就是它们的餐具。骆驼店总体建筑风格宽阔,主要是因为当时陆路运输生意十分繁忙,需要很多人住的房间和骆驼休息草棚。</p><p class="ql-block">现在,重建的福顺德已改为客栈,为南开北往的游客提供宽敞舒适的住宿。</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处大名鼎鼎的文物级古迹~东方红客栈。</p><p class="ql-block">东方红客栈,原名同德货栈,建于明代晚期,和十义镖局大门相对,是碛口双层建筑的最大院落。据考,这家货栈最早主要经营粮食、棉布、油麻等物品。民国年间,同德货栈改名德义兴货栈。</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贺龙旗下的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接管了这家货栈,为八路军转运粮食、棉布和各种军用物资,时称红色地下转运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解放后,临县二轻局将此院改名为铁业社,专门打造各种农具,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现在,大院更名为东方红客栈,以“迎接新中国缔造者,招待红旗下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同德货栈的对门就是十义镖局。据说,十义镖局由碛口西头村王泰勇、马明贵等十位武艺高强的结拜兄弟开设,故名。据说,在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击溃匪徒。此后,只要插上十义镖局的镖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的主意。</p> <p class="ql-block">在继续向第三阶梯攀行时,我们穿过了这条造型有点特殊的巷子。这条巷子比其他登山小巷更宽一些,墙壁中间还有一排特殊的石环。原来,这条巷子叫“驴马巷”,是当年的驴马交易市场。这些石环显然是栓驴马用的。</p> <p class="ql-block">通往山顶的“拐角巷”。</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我一处丰记货栈旧址。据说,1948年春,贺龙率领120师南下入川,他在碛口开办的,“新华商行”随军南下,但仍有部分新华商行的地方人员留了下来。是年仲夏,新华商行原经理王子丰在这里与商界朋友合伙开办了“庆合货栈”。</p><p class="ql-block">当时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我地委公安处派人打入庆合货栈,明是经商,暗为侦察。为便于侦察,货栈利用王子丰在商界的威望,将货栈改名为“丰记货栈”。</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脸不大,院落很小的建筑,曾经的碛口的商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碛口古镇的最高建筑黑龙庙。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黑龙庙内戏台型制尤为奇特,一是乐楼奇异的三空舞台,视野广阔,宏伟壮观;二是罕见的左右看台,今称包厢,在古代戏场,实属罕见;三是音响奇特,古时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仍清晰悦耳,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个奇特的建筑,正面是山门,背面是戏台。</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只有一进院落,从庙门进来,就是正殿。正殿供奉黑龙人身塑像,左右房梁上盘卧一青一黄两条巨龙。因不允许拍摄,所以没有图片。</p> <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分别为钟亭和鼓亭。站在左侧的鼓亭之上,可以俯瞰碛口古镇全貌,我自然也拍了两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北拍摄的: 古镇依偎在黄河身边,而黄河的这段河道宽阔宁静,像慈祥的母亲默默守护着自己的孩子~碛口。</p> <p class="ql-block">而向南拍摄,又会看到黄河的另一面 : 乱石凶视,浅滩险恶,一不高兴就会掀翻过往的船只。这是否意味着,母亲也有生气的时候,惹恼了是会有大麻烦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是在景区内转拍的。</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的游览到此就算结束了,显然是走马观花式的,文字介绍更是难免挂一漏万。但碛口古镇确实值得一游,最好夏天来,这里昼夜温差很大。另,古镇目前不收门票,这里吃住也还可以,建议最好住在古镇景区内,花两天时间深入了解古镇,再顺便看看周边的景点。</p><p class="ql-block">最后,感谢诸位的一路陪伴,我们明天就到家了,期望今冬南下时我们再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