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事记者与2百位开国将军的灵魂对谈

我从战场走来

撰稿人:张智勇 <p class="ql-block">吴东峰撰写的《开国将军轶事》及其续集,记录了他与200多位开国将军的深刻对话,展现了这些革命前辈独特的人生轨迹、鲜明的个性与深邃的思想。书中提及的将军轶事亮点纷呈(具体内容以原著为准):许世友上将,以“少林将军”闻名,书中描绘了他习武、豪饮的趣事,以及对毛泽东的赤胆忠诚。粟裕大将被誉为“战神”,书中探讨了他低调谦逊的性格与卓越军事才能之间的反差。陈赓大将幽默豁达,书中记录了他与蒋介石的渊源及战场上的机智故事。个性鲜明的上将刘亚楼,雷厉风行,书中提到他创建中国空军时的严格治军风格。王震上将,绰号“胡子将军”,书中讲述了他在南泥湾垦荒的细节。韩先楚上将,被称为“旋风司令”,书中描述了他敢打硬仗的军事决策。中将皮定均,“皮旅”突围中原的事迹,以及他爱兵如子的故事,令人动容。少将钟伟以“好战分子”著称,书中提到他因违抗命令反而受毛泽东表扬的战场案例。少将丁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细节,以及他晚年对历史的反思,也让吴东峰的笔触更加深刻。吴东峰通过对话提炼了将军们的共同特质:草根出身,多数来自贫苦家庭,如王树声大将曾是木匠。战争智慧如杨成武上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细节。人性光辉如张爱萍上将的诗人气质,萧克上将的文人风骨。部分将军对战争创伤、政治运动的坦诚回忆,也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书籍信息《开国将军轶事》(2002年初版)收录了100位将军的故事,续集及再版后续扩展至200余位,新增如李德生少将、洪学智上将等人物。吴东峰的写作注重口述历史,语言生动,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学性,是了解开国将帅鲜为人知一面的重要读物。</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硝烟弥漫之际,我与吴东峰记者结缘。那一年,作为新华社驻南京军区的记者,吴东峰频繁来到苏州83110部队采写报道。他通常住在178师南兵营的招待所。彼时,我正在南兵营招待所值班。一天夜里,我注意到一号楼202房间的灯光彻夜未熄,心中好奇,便上楼查看。只见一位军官正埋头于案前奋笔疾书。我默默退下,但那灯光直至天明仍未熄灭。凌晨时分,我再次上楼,这次,那位军官走出了门外,他看了看我,问道:“同志,你能帮我找一壶开水吗?”我拿着水壶去了伙房,但那里空无一人,没有热水。我只好跑到隔壁通信营天线电连的伙房,为吴东峰同志泡了一壶开水。就这样,我与吴东峰渐渐熟悉起来。他告诉我,他是温州的安徽人,而我也是温州瑞安人,于是我们成了老乡。吴东峰常下部队写稿,我也常来南兵营值班,我们相处甚欢。178师政治部的王锋干事也是温州平阳老乡,我们关系融洽,相处得十分愉快。</p> <p class="ql-block">吴东峰,1951年1月出生于温州,安徽人。他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8年入伍,历经团新闻干事、连副指导员、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等职位。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寻找,不是用眼睛》、《今夜军徽闪耀》、《开国将军轶事》等优秀作品,分别荣获江苏省首届“长城报告文学奖”、全军抗洪抢险优秀作品奖、中国报告文学首届“正泰杯”奖。吴东峰的人生轨迹丰富多彩。1951年1月,他出生于温州,5岁时随父母迁至丽水。他曾在丁字桥巷小学读书,初中毕业于温州四中。他曾是南京军区180师541团炮三连的一名战士,197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成为新华社南京军区分社记者,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8年任新华社广州军区分社记者,1995年调任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副社长,拥有大校军衔。2001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2年转业后担任广州出版社副社长,同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在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三十余年间,吴东峰采写了众多重大典型报道,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南沙前哨钢八连、深圳特区好六连等。他还参与了南疆还击战、1998年抗洪、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他参与和组织了新修版《金庸作品集》的出版,主持和策划了《广州文艺》的最新改版,推出了《木棉花开》等报告文学作品。吴东峰采访过200多名开国将军,发表了100多篇将军人物专访,著有《毛泽东麾下的将星》、《东野名将》、《开国将军写真》、《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报告文学《魂归大别山》等,还担任了电视系列片《开国将帅》(20集,总撰稿)的主创人员,主编了《老虎团在豫西》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我接着上面再重复一下,在吴东峰的笔下,开国将军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人物,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通过一次次深入的采访,将这些将军的灵魂与精神娓娓道来。在采访许世友时,吴东峰被他豪爽的性格和对毛泽东的忠诚深深打动。许世友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一位有着深厚武学功底的“少林将军”。他爱喝酒、爱习武,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而在与粟裕的对话中,吴东峰感受到了这位“战神”低调谦逊的一面。粟裕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的谦逊与内敛却让人倍感敬佩。陈赓的幽默豁达则让吴东峰印象深刻,他与蒋介石的渊源以及战场上的机智故事,展现了这位将军的多面性格。</p> <p class="ql-block">吴东峰的采访不仅限于元帅和大将,他还深入挖掘了许多上将、中将和少将的故事。刘亚楼的严格治军风格、王震的“胡子将军”绰号、韩先楚的“旋风司令”称号,都让吴东峰的笔下充满了生动的细节。皮定均的“皮旅”突围中原事迹以及他爱兵如子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这位中将的英勇与仁爱。钟伟因违抗命令反而受毛泽东表扬的战场案例,展现了这位少将的果敢与智慧。丁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指挥细节以及他晚年的反思,也让吴东峰的笔触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吴东峰通过与这些将军的对话,提炼出了他们的共同特质。他们大多来自贫苦家庭,有着草根出身的背景。他们的战争智慧令人叹服,如杨成武飞夺泸定桥的战术细节。他们的人性光辉也让人动容,张爱萍的诗人气质、萧克的文人风骨,都让这些将军的形象更加丰满。部分将军对战争创伤、政治运动的坦诚回忆,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