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听了英国女王的演讲,很受感动。“她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都只是此时此地的访客,不过是短暂途经的行人,我们此生的目的,是观望,学习,体验,成长,爱人,而后平静的回归生命的来处”。</p><p class="ql-block"> 伊丽莎白二世她以"世间过客"的隐喻,为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开出一剂良方。当物质文明将人生异化为无止境的占有竞赛时,这位历经沧桑的君主却将生命本质还原为纯粹的精神体验。如同水墨画家在宣纸上晕染的留白,生命的意义不在攫取而在体悟在爱人。</p><p class="ql-block"> 说到“爱人”,使我联想起前段时间阅读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人依靠什么而活》一书。他以寓言式叙事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核心命题,他通过天使坠入凡间,鞋匠夫妇收养孤儿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爱”作为生命本质的深刻哲理。他用天使视角的陌生化处理,剥离了世俗对“爱”的功能化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鞋匠夫妇对陌生青年的收留,对孤儿的抚养,展现了爱的本质,并非血缘关系或利益,而是超越性的共情,这种爱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类生存需求五段论的理论中,对应着第三层次“归属与爱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的这部十九世纪的作品,阅读之后,仿佛在当下也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当今发达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手机点赞替代了真实的关怀,群发问候和转发拜年贴的形式,极大的缺少了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应付与敷衍成了一种习惯与现象。</p><p class="ql-block"> 而托尔斯泰笔下恰恰是对抗这种疏离的解药一一它要求我们要像鞋匠夫妇那样,看见具体的人和事,而非抽象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他在小说结尾所言“谁生活在爱中,谁心中就有上帝”。</span></p><p class="ql-block"> 爱的终极形态是自我完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也指出:"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与对方合一。" 这解开了常见的迷惑:为爱活着不等于为某人而活。就像舒婷《致橡树》中的木棉与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真正的爱,让人在相互照耀中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的《人依靠什么而活》,凝练出最纯粹的回答,它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人性中自私与冷漠的阴影,更折射出爱的永恒光芒,它提醒我们生存需要面包,而活着需要“爱”,前者支撑肉体,后者滋养灵魂。</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像天使般重新学习,如何用“爱”去照亮彼此的生存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