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封府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包公东湖北岸,占地4公顷,是一处以宋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河南省"十佳人文景观",是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又称南衙。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历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然楼宇时废时兴,属县时多时少,辖区时大时小,品缓时高时低,这里一直是负责管理开封域区及周边各县行政、司法等事务的官署。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 1127年)、伴随者宋王朝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一百六十余年的辉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执政本府。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曾先后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治京有方,弘扬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造就了以"清廉刚毅、除暴安良"为鲜明特色的开封府官衙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使开封府名扬四海,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现在您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修建的文化游览区,总投资8000余万元,占地60余亩,楼堂90余座,总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于2003年3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建有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清心楼、潜龙宫、明礼院、天庆观、英武楼、</p><p class="ql-block">府司西狱等五十余组华美秀丽的旅游景观,构成了以戒石、大堂为主题的官衙文化区、以梅花堂为主题的包公传说文化区、以府司西狱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以明礼院为主题的科举文化区、以天庆观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以英武楼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以弦月山、 明镜湖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还有号称天下独一无二的文城墙和以潜龙宫为主题的帝王生活文化区等九个各具特色的宋文化旅游区以及沉浸互动数字化全息剧场。在挺拔隽秀的清心楼上,您还能指点评说当年二百余位北宋开封府知府、府尹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过。</p><p class="ql-block"> 此外,各文化区中定时都有精彩的文化艺术节目演出,更会为您增添许多雅兴,再加上精美的宋文化表演和丰富的陈展,能使您真正体验"游开封府,品位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的高尚情怀,愿您在游览中得到教益和欢乐。</p><p class="ql-block">开封府府门</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照壁</p><p class="ql-block"> 在开封府的南门正对面,临湖建有一面青石砌筑的大照壁,映湖的南面上书"开封府"三个鲜红的大字,庄重威严。而映门的北面,雕刻的则是一只上古神兽,名为"懈豸(xie zhi)图"。</p><p class="ql-block"> 解豸(xie zhi)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体形硕大如牛,长得形似麒麟,双目炯炯有神,额头上长着一只朝天尖角,能辨别是非曲直、善恶忠奸,见人争斗,能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因而也被称为“直辩兽”。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这只独角神兽,会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令犯法者心惊胆寒。</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照壁上绘獬豸图案,是警示官员要秉公执法、依法行政。</p> <p class="ql-block">开衙迎宾 </p><p class="ql-block"> 实景剧《开衙迎宾》演出位于府门广场,是一个迎宾节目,衙役们从一阵阵威严、肃穆的鼓乐声中,手持开道锣、甩着响鞭、擎着旗子列队从开封府而出,展示了宋朝府衙的威严、 肃穆,以皇帝下旨的形式,颂扬了包公在位时的丰功伟绩,而包公的出场亮相和演讲将该剧推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府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亭</span> </p><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开封府大门左右两侧,分别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 "开封府尹题名记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封府尹题名记碑</span> </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尹题名记碑是开封府的珍贵之物,碑高214厘米,宽96 厘米,厚24厘米,四周以蔓草和缠枝牡丹镶边。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 共21行,每行字数不等。碑上记录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即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共计146年间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上任年月等。碑正中偏右处有一个浅浅的凹痕,上面的字迹已经磨损,隐约可见"包拯"两个字的笔画。几百年来,民众都习惯用手触摸他的名字,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深深的指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封府题名记碑</span> </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北宋时期的法制、包公从政、科举教育文化等,是研究北宋政治和历史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仪门</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仪门是开封府大堂的正门,仪门两侧是鸣冤鼓和开道锣。</span>在古代,老百姓要击鼓鸣冤,不管案子办没办成首先都得挨板子,这是规矩。开道锣是官老爷出门时用来开道的,敲七下表示县官出行,九下表示官府出行,十一下封疆大吏出行,十三下皇帝出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封府印</span> </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印是按照原来真实的开封府印,放大了一百倍制作而成,两边都被摸得油光锃亮了,在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摸摸大官印,官运享,财富来。”也祝福所有看到这枚大印的朋友都能够平步青云,财运亨通。</p> <p class="ql-block">戒石铭</p><p class="ql-block"> 在正厅院里竖立着一块巨石,名为戒石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石铭</span>的南面刻有三个大字:"公生明",旨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p><p class="ql-block"> 戒石铭的北面刻有以下警示语:"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官员要保持自身的廉洁。</p> <p class="ql-block">厅事</p><p class="ql-block"> 正厅又称大堂、厅事,位于戒石铭之后,曾是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举行重大活动、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前通道的两侧是左军巡院、右军巡院、左厅、右厅、架阁库、使院等办公机构,构成开封府官衙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大堂 </p><p class="ql-block"> 大堂庄严肃穆,堂中央悬挂 "正大光明"匾额,左配"清正廉明",右配"勤政为民"。公案两侧摆放着 "肃静""回避"虎头牌。</p><p class="ql-block"> 庄严肃穆的正厅,是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 ” 匾额下的屏风上,汹涌澎湃的海水拍打着礁石,浪花四溅,气势磅礴,警示官员要官清似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span> </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大堂前摆放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口铜铡—</span>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p><p class="ql-block">龙头铡用于处决犯法的皇亲国戚。虎头铡用于处决违法的贪官污吏。 狗头铡用于处决违法的刁民恶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冠镜</span> </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设置正冠镜,以方便官员、衙役升堂办案前整理衣冠。也有提醒开封府执政官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兰官清正,执法焉公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谒禁</span> </p><p class="ql-block"> 谒禁(yie jin)是禁止接见请托者之条令。以示公事公办,严禁前来讲私情,拉关系。</p><p class="ql-block"> 谒禁始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开封府一直坚持实行谒禁制度。</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宽简治京师”塑像</p><p class="ql-block"> 此组塑像系高分子硅胶制作而成,于传统蜡像相比形象更加逼真,作者采用超级写实手法再現了欧阳修(中间身着紫袍)与推官、判官和左右巡使、司绿司知事集体办案之场景。</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为政宽简",以利国利民为宗旨,"吏民称便",以宽简誉满京师;包拯扶正驱邪,赏罚分明,以威严名震都邑。被后人称之焉"包严欧宽"。</p> <p class="ql-block">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宝,号迁叟,陕州夏县谏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谏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少聪颖,砸缸救落水少年。宋神宗熙寰年间,主持编撰历史巨著《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 仁宗嘉佑二年(1057),司马光任职开封推官,关心百姓疾苦,尽职尽责,此为司马光审问赋税案件之场景。</p> <p class="ql-block"> 苏轼<span style="font-size:18px;">(1037-1101),</span>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span>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治水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 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熙寧二年(1069)十一月,苏轼</span>任开封府推官,决断精敏,关心百姓疾苦,贏得百姓拥戴。此为苏轼审问<span style="font-size:18px;">刑狱案</span>積之场景。</p> <p class="ql-block">“怒铡陈世美”蜡像</p><p class="ql-block"> 秦香莲携带一双儿女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寻找丈夫陈世美,此时,陈已被招为当朝附马,为贪恋富贵拒不相认他的结发妻和一对儿女,且陈提心事情真相被揭穿遂派部下韩琪前去追杀秦香莲母子,当韩棋得知事情原因后不忍心下手,但又无法交差,便自刎身亡。秦氏在街上拦住开封府尹包拯的轿子喊冤,包拯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耐心规劝陈世美,陈依杖皇族权势百般抵赖毫无悔意,包拯顶住压力怒铡陈世美,被人们千古传颂。</p> <p class="ql-block">实景剧《铡赵王》</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洛阳王赵洪被描述为一个贪恋酒色、荒淫无度的统治者。他通过假造玉玺,试图谋权篡位,这种行为引起了朝廷的警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洪杀害了司马光夫妇,并火烧司马庄。司马光的仆人张保侥幸逃过一劫,带着小主人连夜进京告状。</p><p class="ql-block"> 在京城,包公商议对策。为了将赵洪绳之以法,包公设计了一个圈套。假借宴请赵王之名,将赵洪诳至包府,将其拿获并铡之。</p> <p class="ql-block">齐民堂</p><p class="ql-block"> 《管子.君臣下》载:"齐民食於于力,则作本。"《史记》卷三十亦载:"齐等无有责贱,故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齐民即平民。北宋开封府齐民堂,取"以民为本"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花堂</span> </p><p class="ql-block"> 梅花堂位于一个四合小院中,梅花飘香。据说,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相传,包拯实行了废"派司"、开正门改革后,京城百姓都非常高兴,告状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拯每天处理完诉讼案件后,下令打开府衙后门,允许百姓进入府内诉说冤情。这样一来,老百姓告状从后门进入要比从府门进入大堂方便得多。人们因为当时开的是后门,所以称包公"倒坐南衙"。</p> <p class="ql-block">包公"倒坐南衙"听民诉</p><p class="ql-block"> 此组蜡像使用传统蜡像制作工艺、做工精细、形象逼真,再现了包公"倒坐南衙"的断案场景。</p><p class="ql-block"> 故事讲述的是李年老人因本村恶霸张矿之子张野强行霸占自 家田地、打死其孙子并收买知许漏,致使其蒙冤而悲痛欲绝,走投无路之時听议论包大人执法如山,便含冤來到开封府告状,包拯穿便服在梅花堂听民诉后,遂下令将杀人凶手张野缉拿归案,并传知县许漏和张矿候审。李年老人终于为自己和孙子讨回了公道。</p> <p class="ql-block">府衙后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心楼</span> </p><p class="ql-block"> 清心楼位于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全府的最高建筑。这里原是观察整个京城火情的瞭望台,为避风雨,且要美观,就建成了楼阁式。 </p><p class="ql-block"> 清心楼名字取自包拯生前所写的一首明志诗:"治本要清心,身谋必直道。</p><p class="ql-block"> 清心楼共有七层。一层大厅内有一座铸铜的包公站像。包拯生前所写的明志诗和宋真宗的诏书等,展示在东西两面墙上。二层厅堂内的展柜以手卷的形式介绍了历任开封知府和府尹的生平事迹。三层以微型景观的形式展示了北宋开封府举行重大活动的一些场面,雕塑生动地展现了开封府当时的繁荣景象。四层有宋服展览,七层是观景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俯瞰开封府,也可望开封城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包拯铜像</p><p class="ql-block"> 包公铜像,高3.8米,重达5.6吨。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本性孝顺,以聪明才智闻名,智判盗割牛舌案。后来他被任命为端州的监察御史。他历任京东、陕西、河北的转运使,最后成为户部的副使。他还先后担任了瀛州、扬州、庐州、池州等地的知府,后来调任江宁府。在嘉佑二年三月(1057年),他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同时负责管理开封府。</p> <p class="ql-block">包拯的明志诗:</p><p class="ql-block">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p><p class="ql-block">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p><p class="ql-block">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p><p class="ql-block">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p> <p class="ql-block">宋真宗的诏书:</p><p class="ql-block"> 百官戒律七条</p> <p class="ql-block">北宋开封府繁华景象蜡像</p> <p class="ql-block">宋服展览</p> <p class="ql-block">观景层</p> <p class="ql-block">苏轼</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p><p class="ql-block"> 1069年,任开封府推官,负责掌管京城的刑狱案件。1085年,苏轼再次在开封任职,担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制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积极参与朝廷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多项重要的建议和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镜湖</span> </p><p class="ql-block"> 明镜湖历史悠久<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清乾隆年间,水深2米,</span>湖畔有弦月山、潜龙宫等建筑。湖中有一观音石像,旁边有亭阁,通过九曲桥与岸边相连。周围枫叶茂盛,尤其在秋天,红叶满山,倒映在湖面上,景色如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不仅是景区的亮点,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span></p><p class="ql-block"> 明镜湖与包公文化紧密相连,象征着包青天的清正廉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玄月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玄月山是开封府内的休闲文化区之一,与范公阁、曲桥、湖、石等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美的休闲环境,适合游客在此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 农历每月初八、九日,当月亮在太阳东边90°时,从地球上看月亮的形状是弓弦型,这种月象叫上弦月。因山在东方与月子方位同,又在开封府之上首,演义说法包公额上有月牙,即包公之形象,又映开封府之高大形象,月白风清,民之所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潜龙宫</span></p><p class="ql-block"> 潜龙宫是宋仁宗为纪念他的父亲宋真宗曾任开封府尹而建造的潜龙宫。潜龙宫是射堂的前身,太宗为真宗修建的习箭之地。后来,仁宗将真宗任开封府尹时办公居住的解 [xie]舍修成潜龙宫。开封府也是全国唯一的府衙内设宫。</p> <p class="ql-block">潜龙井</p><p class="ql-block"> 据宋朝人王玉麟《玉海》记载,潜龙宫的前身射堂前有一口井,当时的开封府尹(宋真宗)说:“必有神龙”。并命令“覆巨石,未几,果有龙跃出。”故将此井命名为“潜龙井。”</p> <p class="ql-block">雪夜访赵普</p><p class="ql-block"> 这是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走防大臣赵普商谈国事的场景。北宋初年,面对南北割據,赵匡胤日夜坐卧不安, 数出微行,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來到赵普家中,重烟地坐,碳烤肉,赵妻行酒, 太祖以嫂呼之,雪夜访赵普之后,北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赵普是大宋开国宰相,他不仅在内治方面卓有建树, 宋朝剿灭周边各国的军事扩张战略竟然也是靠他的"襄赞定策"。</p> <p class="ql-block"> 潜龙殿内供奉有宋太宗、宋钦宗、宋真宗三位皇。</p> <p class="ql-block">明礼院</p><p class="ql-block"> 宋代推崇文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教育和科举是国家和各级官府的重要事务。为了便于处理京城学子的教育、科举、集会、庆典等事务,根据"礼义明则家国兴"的传统理论,专门在开封府内建立了明礼院,作为举子进行科举解试和临时性讲学、集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拱奎楼</p><p class="ql-block"> 状元及第,金榜夺魁,是宋朝人的美好愿望。因而开封府特别把这座用于解试的考场称为拱奎楼。北宋一代,从这里曾先后考出过二十多名状元,其中还有以"三元及第"而闻名史册的宋庠。台阶上的"连中三元"图案和两侧楼角的"独占鳌头" 石雕,都是对考生们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六艺斋</p><p class="ql-block"> 儒学很讲究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生活能力,要求读书人至﹣少要掌握"礼、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书(书法)、 数(算术)"六艺。北宋时,开封府专设了这个六艺斋。</p> <p class="ql-block">桂籍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蟾宫折桂,荣登桂籍,是读书人由科举而入仕的最大荣耀,谓"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span></p><p class="ql-block"> 桂籍堂位于明礼院后面,是珍藏名册的地方,是宋代开封府的 "科举档案馆"。每次科举结束后,开封府会重新造册,将本府中举的考生名字记录进册子中, 并在孔子像前举行庄严的"入桂籍"典礼,最后将名册放置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实景剧《榜前捉婿》</p><p class="ql-block"> 相传宋代京城有一习俗,如富贵人家欲为自家小女择一快婿,便在开封府每年科举发榜时节,亲临明礼院与众学子争相看榜,若哪位中了状元,便一哄而上,你争我夺,吹吹打打,硬是把生米做成熟饭。当时京城百姓为此举戏称"捉婿",《榜前捉婿》演绎了这个风趣、幽默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庆观</span></p><p class="ql-block"> 天庆观位于开封府内的道观,全国佛、道教事务曾由开封府兼管 ,该道观不仅被视为崇奉道教的圣地,同时也是管理全国佛、道两教事务以及官员办公的机构。在庭院 内,有一个巨大的太极八卦台,几乎占据了整个庭院的空间。院内大殿为"三清殿",是天庆观的主体建筑,在它和佑圣殿、福佑殿中,分别绘有表现北宋崇奉道教的巨幅故事壁画。</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道教被尊为国教。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月, 宋真宗下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以供奉三清帝君。开封府兼管全国佛、道教事务,当然更要积极行动。因京城繁华,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空地,开封府就把一座很豪华的天庆观建在了府衙内。既做为本府崇奉道教的圣地,也是开封府管理全国佛、 道教事务官员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太极八卦台</p><p class="ql-block"> 太极、八卦,是道教表现宇宙、哲学、社会思想的经典图案,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台中间为代表演化不止的混元太极 (时间、两仪),其次是代表空间的四象,外围是代表世界万物的八卦,构成了一幅宇宙图景。</p><p class="ql-block"> 道士们认为:在这样的图案上练内丹之功,能迅速使自己融入宇宙浩气之中,达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实景剧《太极功夫》</p> <p class="ql-block">五岳真形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武楼</span></p><p class="ql-block"> 英武楼是开封府校场的主体建筑,大柱上所刻的抱柱长联和楼檐下的"英武楼"三个大字显示出这座宋式建筑的宏大气势,在宋代,曾是武举考试的考场,现代重建后它主要是开封府演武迎宾和举行大型庆典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昭成太子读书台</p><p class="ql-block"> 昭成太子赵元僖,宋太宗次子。因太子元佐疯病被废而继位储君。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十月任开封府尹。太宗亲自选派名臣吕端、张去华、陈载等人分别担任开封府判官和推官,又派名儒邢担任老师,精心辅佐教导。史称元僖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德才双馨。任府尹六年,为政清勤,京师治绩赫然。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十一月已 亥,元僖突然病逝任上,时年二十七岁。后按谥法,取"明德有功曰昭;安民立政曰成"之义,追赠昭成太子。 本院原为昭成太子任开封府尹时的私第,因其无子女继承,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九月庚寅,宋仁宗下诏将本院并入开封府改做衙司,仅保留太子生前读书听讲之台,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德政殿</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太子需要深入研习历代帝王的施政策略和成败得失,同时还要学习历代名臣行之有效的政治 理论和经验。因此,太子府设有"德政殿",专供太子学习历代帝王修身治国的经验教训。</p> <p class="ql-block">武略殿</p><p class="ql-block"> 为了担当未来御政强国的重任,太子必须具备高超的武艺谋略和军事技能,需要深入研习中国历代军事理论和战争经验教训。 因此,太子府设有专供太子习武和研究武艺理论的场所,称"武略殿"。</p> <p class="ql-block">左右厢公事所</p><p class="ql-block"> 宋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最大都会。繁华无比,人口众多,开封府难以直接管辖。为强化城市管理, 在东京新旧城分区设左、右多厢, 作为民政管理的分支机构。在开封府下设左右厢公事所,以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任勾当公事官。负责各厢刑狱审核、勘定分界、民间户婚、争讼调解、缉捕盗贼、福院济贫等事务,以分京师开封府公事之繁剧。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渠司</p><p class="ql-block"> 北宋建都开封,特别倚重汴河等四方漕运,在三司专设河渠司,负责汴河、蔡河、 五丈河等漕运河道堤岸修筑及例行疏浚事务,兼顾天下川渎、陂池、沟血、农田河渠开浚等政令。虽任有专职官员提举,实际事务则多由开封府负责具体实施。</p> <p class="ql-block">熟药堂</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熟药堂,是北宋太医局派驻开封府的官营熟药(即中成药)批发销售机构,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官营成药专卖店。同时又兼管开封府医官医职选任考核、官颁医方医令推广, 疫灾防治救济、民间医药制售监管等医政事务。</p> <p class="ql-block">马厩</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开封府辖有一支由十匹战马组成的骑兵小队,直属 开封府知府调遣,负责处理京城治安巡逻中的紧急情况。这里就是骑兵小队的马厩。京城浩穗,这支小队根本不足以应付。但因在天子脚下,谁也不敢擅自扩大队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炎黄二帝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 炎黄二帝塑像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信仰,庄严而肃穆,眼神深邃充满了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开拓和创业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官长廊</p><p class="ql-block">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王朝。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相对完善,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网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宋代不罪言者,对言官轻罚重赏,以致北宋一朝名臣辈出,清官廉吏灿若群星,忠臣名将光耀千古。例如,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包拯,清正刚直、忠肝烈胆的寇准,忧劳兴国、执政宽简的欧阳修,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范仲淹,变法国强、勤廉为民王安石,清廉务实、崇剑戒奢的司马光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天地、昭日月, 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 更是我们弘扬廉政文化、开展廉政教育的宝贵资源。让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廉政 文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务实苦干,无私奉献,为开封复兴和中原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府司西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宋开封府掌管京城及属县的治安司法狱讼事务,同时还经常受命审理涉及官员的各种案件,因而开封府设有五所牢狱,以关押犯人和证人。其中一所设在开封府衙署内西南角,由司录司直接管理,俗称"府司西狱"。</span></p><p class="ql-block"> 府司西狱主要有狱神庙、典狱房、男牢、女牢、男死牢、女死牢,其中,狱神庙中供奉狱神皋陶。开封府的府司西狱只是临时关押犯罪嫌疑和证人以便提审之地,牢房中的铁丝网和死牢中的流沙墙,主要是防止犯人逃跑用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皋陶铜像</span> </p><p class="ql-block"> 皋陶(GAO YAO),上古时期重要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 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 他推行五刑五教,制定《狱典》,提倡"法治"与"德政"结合,强调刑罚的辅助教化作用。皋陶的司法思想和实践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司法鼻祖。</p> <p class="ql-block">囚车</p> <p class="ql-block">男死牢</p><p class="ql-block"> 宋代开封府有处决死刑犯的权力,但处决死囚有固定的日期。已判过死刑等待处决的罪犯就关押在"死牢"。此处关押的是怒杀京城泼皮无赖牛二的著名江湖豪杰"青面兽"杨志。</p> <p class="ql-block">水井</p><p class="ql-block"> 这是北宋府司西狱中的自用井。为防犯人自杀,水井的井口很小,有时还要装防护隔栅。</p> <p class="ql-block">流沙墙</p><p class="ql-block"> 宋代牢狱为防囚犯挖墙越狱,把狱墙修建成夹层,中间灌满干沙,俗称流沙墙。如果犯人挖墙,流沙便会立即直流不止。</p> <p class="ql-block">普牢</p> <p class="ql-block">文城墙</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的门楼彰显了宋代开封府作为天下首府的非凡气势。登上城门楼,可以看到脚下的文城墙,这是开封府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城墙不同的是,文城墙没有马道和防卫设施,显得独特。据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担任开封府尹时,为掩盖他有意当皇帝的想法,故意不在城墙上设置防卫,因此这座城墙也得名为文城墙。</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又称南衙,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最为著名,而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又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大家在此任职。开封府是展现开封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八朝古都开封这块土地上,积淀着数千年的中原文化。开封既有昔日书画历史的辉煌,又有今日薪火相传的繁荣。汉有蔡邕、 蔡文姬,唐有孙过庭、韩干之。到宋时,宋徽宗、王希孟、苏黄米蔡等矗立起北宋书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晚清时,开封府尹石庚的书画也颇得时名。民国又是开封书画的高峰期,经过数百年的厚积薄发,云集于开封的书画先贤们写意人生,传承大宋之雅,并放射出书画艺术的灿烂光辉。</p><p class="ql-block"> 此次开封府艺术馆的开馆系列展分为《府上华章﹣﹣开封近现代已故书画名家遗作展》和《案边雅趣﹣﹣历代文房雅物珍藏陈列展》两个部分。《府上华章》展览的近百幅书画展品中,有清末进士、为毛主席创作书法的靳志,有"文治总统"徐世昌,有近代考古先驱、河南省博物馆首任馆长关百益,有"中原一支笔"许钧等等。这些书画家们有的在开封生活过,有的在开封工作过,有的曾在开封游学,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他们不仅书画兼擅,还均以学问著称,他们的书画作品无不蕴含着书卷气息,汇成了这一时期耀眼的星云。《案边雅趣》展则展示了近百件珍藏至今的文房雅物, 从大众熟知的笔墨纸砚,到镇纸、笔洗、墨匣等,这些独具一格的文房器具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赋予了书画艺术风骨血肉,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经由这一件件珍贵展品,可一观文人墨客的精神图景,极富意趣雅的。</p><p class="ql-block"> 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不仅是开封府艺术馆的开馆献礼,也希望借由开封府与艺术馆的府馆结合,为广大游客奉上一场文化盛宴,成为开封市的文旅融合又一力作,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开封府艺术馆将继续探研,不断推出精品展览,丰富文旅融合内容,展示开封文化艺术积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span>是国内唯一以包公命名的司法文化博物馆。该馆以文物、史料典籍、铜像、蜡像、模型、拓片、碑刻、画像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了包公的履职事迹和法治思想,充分挖掘了包公的司法文化价值,梳理了我国法律制度的变迁历史, 成为又一重要的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包拯铜像</p><p class="ql-block">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 999年。他平生刚正不阿、铁面无私、 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政绩卓著,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