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300余年的家宴

老房子·刘

<p class="ql-block">一场跨越300余年的家宴</p><p class="ql-block">◎老房子·刘</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春雨要下透,朋友请喝够,美酒融进我的情,双手高高举过头……”酒过三巡,我起身站立,举起酒杯,第一次在湘江大地激情澎湃地给素未谋面的他乡宗亲,清唱起这首藏族敬酒歌,用真挚的情感诠释着血脉亲情的浓烈……瞬间掌声四起,一场链接川湘两地、跨越300余年的家宴就此掀起了一个小高潮。</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是啊!俗话说,世人皆有祖,有祖未尽知;人不知其祖,何以言敬祖;人若不敬祖,何以谈忠孝;人不尽忠孝,何以立身处世而教子孙焉!</p><p class="ql-block">1840年左右,我族刘氏荣义、荣杨和荣州弟兄仨,从四川乐至县钦民乡(今双河场乡雷钵庙村或龙溪乡水口寺村,两村相邻刘氏为同一始祖)迁徙进入四川省阿坝州懋功县(今小金县),在河西屯甘沟(今新桥乡头卡村)地界定居,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种种原因,其后裔手中没有一部完整的族谱资料,也未曾组织过编撰。万幸的是通过家族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9年完成《中国·四川·阿坝州小金、甘孜州丹巴县刘氏族谱》(1840——2019)的编撰工作。但是,知晓湖南乃为先祖的祖籍地,却还没有前往“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是的,修谱之事,始于对先祖的缅怀,终于对血脉的交代。有人说:“家谱修成后必先祭拜祖宗!这不仅是传统礼仪的庄严程序,更是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精神的集中体验。”</p><p class="ql-block">“仲春雷雨振,蛰惊草木舒。”又到湖南邵阳隆回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我怀着对湘江大地庞大宗族始祖刘仁仲(字义甫)公的仰慕之心,首次只身从四川出发,踏上了去往隆回县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义甫公是隆回彭城刘氏始祖,因其子孙受其家国情怀的熏陶,曾多次被朝廷调派参与各种战事且累立战功,受封开户十六,即:泰、才、宝、奇、辛、伍、富、先、晚、长、惠、茂、亥、敬、受、八,其后裔今遍布湘、黔、川、渝、滇和桂等省,有20余万之众。根据祭祀安排,3月14日,惠、茂、亥、敬、受、八户的后裔,要到新邵给四、五世祖允遇和汝济公夫妇挂亲。所以,身为茂户家族后裔的我,提前一天就从都江堰出发往直奔湖南隆回而去。</p><p class="ql-block">当日,春祭大典活动值年的惠户宗亲刘光迪和刘光惠的媳妇江晓莲二人,开车把我和四川彭州的期平兄长从隆回高铁站接到下榻的宾馆,茂户族人“十六户”名誉会长刘文成祖父,为我们和来自四川巴中八户的几位宗亲接风洗尘。丰盛的晚餐和热情的接待,让我们完全忘记了旅途的疲劳。</p><p class="ql-block">次日早晨8时许,我们又搭乘文成祖父的越野车向新邵方向出发。一路上,老人家不停地给我们介绍家族的一些情况,询问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埋葬先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要去挂亲的地方新邵原来叫渔溪,是义甫公下第四世子孙允遇公和儿子汝济公的居住地。南宋末年,允遇夫妇携家带口从隆回来到此地安居乐业,其子汝济的儿子洞然公膝下育有三子,三子膝下子孙分别归属于:惠、茂、亥、敬、受、八户等六房人家。随后,洞然公念隆回祖业并带大部分子孙回到隆回居住,只留下敬户在此留守家业。</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敬户后裔人丁兴旺,财源丰盈,集资兴建了祠堂,可惜被毁于十年浩劫。2022年,洞然公下六大房宗族再在原址修建起了牌楼,以示对先祖恩德的铭记,上千人参加的祭祀活动便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爱屋及乌。结束新邵的祭祀先祖的系列活动,祖父文成特意安排我们一行到邵阳城郊蔡锷将军的故居和远近闻名的曹家大院观光游览。文成祖父的女儿刘小莉一家都在邵阳市就职,今日也亲自陪同我们前去游览。</p><p class="ql-block">行走在先祖的祖籍地,对其一草一木都感兴趣,都富含有特殊的情感,更何况蔡锷将军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一代元勋,被誉为“再造共和第一人”、“护国军神”。祖父是从隆回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带领四川的宗亲游览名人故居,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回家的路或山高水长,或近在咫尺,对于几百后才归家的游子的后裔,唯有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氛围中,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出真挚的血脉亲情。晚宴被特意安排在一个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餐馆,我想这也是长辈的精细考量。所以,就是在这种朴实、温馨的氛围中,大家才畅所欲言,开怀畅饮。大家从湖南谈到四川,从四川乐至、巴中再到我生长的阿坝高原,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自如,一切都显得那么欢快热烈。</p><p class="ql-block">酒过三巡,我乘兴用沙哑的歌喉,把藏族、羌族的敬酒歌,以及咱们嘉绒藏区人人会唱的“情满酒歌”、“闪亮的酒杯”……一首接着一首给宗亲们奉献,以至于让整个餐馆的一层楼都为之而沸腾起来。</p><p class="ql-block">一阵欢歌笑语之后,我又将自己编撰主板的古体诗集《晚春》赠送给再坐的亲人们。在这个温馨的夜晚,相信800年前的先祖,定然不会想到来自高原藏乡的后裔,能够用自己的歌喉唱响浓烈的血脉亲情,用自己饱含深情的文字,赋予那份真挚情感更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春祭大典的主角戏是祭祀义甫公。</p><p class="ql-block">“始迁祖义甫公,讳仁仲,兄弟三,公居其次,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未领檄潭邵(今长沙市与邵阳市)二州刺史,平郴盗,洗洞蛮,几经永丰大江东(今芙蓉前),见雷鸣观前山环水秀,乐其风土,即屯兵于斯(屯兵坪),命子伯良(秉彝公)于此卜居立业,此乃我祖落迹隆回之始迁地也。”这是湖南宗亲刘期贵撰写的一段文字。据此,我对先祖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义甫公卒后,即葬屯兵坪面之黄河冲。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当然就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据了解,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族中长辈们心怀对先祖的敬重和对家族团结的殷切期望,经过商议,决定修建内堂外亭,他们募集资金,购置田地数亩,在北面建起庄严的明伦祠,在南面修筑清幽的荫远亭。进入21世纪,义甫公的后裔们秉持着对家族的热爱与责任,齐心协力,对黄河冲的坟山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修缮。每年农历春分前第五日,其后裔们都会如候鸟归巢,从五湖四海齐聚隆回黄河冲,怀着无比崇敬与虔诚的心情,庄重地祭拜义甫公和范氏婆。这一传统,如同一条坚韧无比的纽带,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家族成员的心紧紧相连,成为刘氏家族最重要的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经历820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义甫公膝下已经拥有子孙近20万之众。他们或生活在祖籍地周遭,或迁徙到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市,其中,我们这一支系族人便是其第十九世子孙帮字辈帮燕公,积极响应朝廷“湖广填四川”的迁徙大军,携家带口三辈人从隆回县羊古坳镇雷锋村地界进入四川定居。</p><p class="ql-block">是的,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国家内有盗匪为患,外有金虏入侵,国力衰竭,社稷危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荒书》中说:“四川盆地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掳男女为脯食,血腥屠杀战争不息,瘟疫随战争接踵而至,尸横遍野,虎狼出没,荒无人烟,整个四川地区人口急剧减少九成以上,就是四川省府成都城内也有猛虎出没,大摇大摆的在大街上觅食,遍地呈现萧条凄惨之景象。”为了恢复四川的生产力,当时的朝廷决定从湖广移民入川,“湖广填四川”应时而生。</p><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由于楚蜀(川湘)两地相隔千山万水,两地宗亲,少有往来,特别是近百年以来,两地宗亲们大都忙于生计生存,往来一度彻底中断,音信杳无。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和丹巴县我刘氏三兄弟,自1840年左右,走四川乐至县迁徙进入,至此与四川乐至县等地的宗亲也因路途遥远从未联系,更谈不上与湖南祖上血脉相认,故未曾保存有族谱资料,也未从荣义公的出生地寻找到族谱资料,甚为遗憾之至!</p><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在我们根据荣义、荣杨公的墓碑文字记载,顺藤摸瓜,追踪到了其祖籍地,再数次走访祖籍地的同姓族人、邻里乡亲……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对口口相传和入川始祖保存完好的墓地及碑文信息资料的梳理,终于在湖南隆回的族谱资料找到了答案:刘邦燕为文愷公长子,字伯昌,清顺治十七年庚子十一月十七日酉时生……膝下有二子正福、正禄……</p><p class="ql-block">毋容置疑,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寻根问祖及族谱资料搜集中,涉及本门刘氏前世今生的所有资料,均参照了湖南宗亲刘国政(刘期墅)组织编撰的《邵陵隆回刘氏总谱》《邻水刘氏总谱》等刘氏族谱资料;有关刘氏义甫公十五户的记载、世系及班次表校对等,得到了素未谋面的湖南隆回宗亲期贵(奇户)、期墅(刘国政,奇户)、期虎(富户)和正华(茂户,光字辈)、文成(茂户,继字辈)、光惠和江晓莲(奇户,光字辈)夫妇、刘治平(期字辈)等提供的族谱资料查询印证。本门族谱告竣,前往湖南隆回,真切寻找到先祖的祖籍地便成为自己的又一个愿望。</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可在湖南隆回刘氏家族祭祀先祖并非仅仅对单个先祖举行祭祀活动,这一点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无不为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萧然起敬。</p><p class="ql-block">14日当天上午,从全国各地数千刘氏义甫公后裔齐聚黄河冲,为始迁祖义甫公婆范氏二人以及附近的二世主秉彝公伍夫人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旌旗猎猎、香烟袅袅、鞭炮声声、鼓乐齐鸣、金龙腾飞……绵绵细雨中,盛大且庄重肃穆的拜祭仪式,令左邻右舍刮目相,无不彰显昌隆之壮观景象,让其后世倍感荣光。</p><p class="ql-block">黄河冲的祭祀挂青仪式结束之后,便是分户对所有已故先辈举行扫墓挂青仪式。入川始祖邦燕公是茂户的后裔,在参加完始迁祖的祭祀活动之后,我便被安排搭上了前往隆回县羊古坳镇雷锋村宗亲们的车。</p> <p class="ql-block">从六都寨到雷锋村正值夕阳西下。宗亲家族别墅般的房屋坐落在一片开阔地的西边,阳光正好,虽然时下稻田尚为一片空地,但远处尚有成片的油菜花在阳光下分外迷人。出于对光影艺术的挚爱,我顾不上休息,迅疾提上相机爬上宗亲家的房顶,来一番狂拍——相机拍过之后,再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分享给家人们,并十分感慨的说:“帮燕公的祖籍地太巴适了,当初他就不该举家飘移到四川啊!”</p><p class="ql-block">人们说,祭拜祖宗,首先是一种虔诚的“汇报”,向开基立业的先祖禀告家族血脉已经厘清,先辈的德行功绩已记载于谱碟,子孙未敢忘本。其次是一种“告慰”,让漂泊于时光的先祖魂灵得以安息,使子孙承其志、继其业,家族香火绵延未断。</p><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自始至终参加了茂户宗亲筹办的对本宗彭城郡黎阁堂历代先祖,以及治公房列位先祖的祭祀活动,如愿顺利完成了向先祖“汇报”与“告慰”的重任,于家族追根溯源、让血脉亲情绵延这桩心愿也得以了却。</p><p class="ql-block">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宏伟、宽阔的祠堂祭祀,还是前往坟山为已故的先祖们挂青,始终被一种莫大的亲情所拥抱,尤其是宴席之际,宗亲们都是以张张笑脸相迎,把我奉为上宾——安排与年过古稀的祖父、叔辈们同桌,并在八仙桌的上八位(主宾席)就坐。在雷锋村的叔父刘述斌家庭留宿期间,婶娘做出可口的特色美食,叔父每天都拿出家中珍藏多年的美酒款待,这份特殊的待遇无不让我心生感动。毫不掩饰地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湖南宗亲这里再一次得到完美的印证!</p><p class="ql-block">结束所有祭祀活动,茂户会长刘治平兄长和刘述斌等几位长辈,又亲自驾车陪同我先后去到司门前镇石山湾魏光涛故居和学堂湾魏源故居游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先进文化思想熏陶。只可惜,错过了参观时间,感受到了清末四大名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魏光涛的家国情怀,而未能现场感受到其祖父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开眼看世界”的思思灵气。</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被群山环抱的雷峰村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我提着相机,带着期待的目光在其周遭转悠,当驻足池塘边凝视那宁静的水面倒映出的别墅一般的民居建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阵无限的感慨。</p><p class="ql-block">是啊!有人说,中国人的乡愁,是刻在基因里的山河密码。800年前,始祖义甫公在黄河冲落脚,300年前,膝下第20世子孙邦燕公与其兄弟姐妹一起用过最后一餐、喝了最后一碗米酒之后,便从这里踏上茫茫迁徙之路,携家带口插占到四川省乐至县古钦民乡,其后第25世子孙荣义公又为了生计远走他乡,进入川西高原阿坝州小金县定居,如今,生活在天国的先祖们,断然不会想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他们的故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断然不会想到后世第29代子孙的我及家族成员,能齐心协力,几经辗转终于基本厘清了家族百年迁徙之路,解决了“我从哪里来?”这一棘手难题,亲手让间断300余年的家宴重新开席——郑重拾起这份光荣的传统、家族成员之间最珍贵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查阅文献资料</p> <p class="ql-block">是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p><p class="ql-block">水有源,树有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咱刘氏子孙们都会用实际行动诠释家族的荣耀,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伴随时代前进的脉搏永远闪耀。</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刘期荣,藏族,笔名:草木、老房子·刘。1965年10月出生,四川小金人。 曾从事过教师、公务员等职业。系四川省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散文学会会员,阿坝州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都江堰市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文集《晚春》《圣山情结》《格桑花开》和《走出大山》。今已退休。</p>